休完五一假,随即立夏。伴随逐渐加深的暑热,是新鲜的果蔬登场,初夏于是变成了尝新、尝鲜的欢乐日子。这个月,热不及酷暑,且时时有雨水来给我们降温、送爽,的确是一段大自然早早为秋天酝酿果实,也让我们感受不温不火的舒适时光。朋友们,想要怎样度过这段难得的日子呢?
“大岛茂”去世了!对,说的就是《血疑》里面当医生的父亲大岛茂,他的扮演者——宇津井健,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去世,享年82岁。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一批“70后”,甚至“60后”、“50后”的记忆里,电视上那个慈爱深沉、严肃克制的男人,给了我们关于父亲形象极为典型的文艺印象,如此鲜明,如此令人难忘。因为《血疑》,我们也认识了白血病女孩“幸子”,认识了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一起经历了他们生死别离的刻骨恋情。和如今任何一个偶像明星相比,他们可是在全国城乡亿万“粉丝”的口里不断被提及的超级大明星了。
虽然中国如今和日本的国家外交关系紧张,可那个远去的时代里,日本演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永远的父亲大岛茂、不幸的幸子、光夫,以及她的凄美感人的亲情、爱情故事。呵呵,是不是人的年纪一大就变得怀旧呢?应该是吧,美好时光总让人记忆深刻啊。
终于,出现在外国媒体报道中的华人明星名字不再只是巩俐、章子怡等国际腕儿了。霸占国内娱乐圈头条的“文章出轨事件”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全球各地,出现在多家国外媒体的版面上。包括英国BBC、《每日邮报》、美国《美联社》、《纽约每日新闻报》、《好莱坞记者报道》、《娱乐在线》、澳洲《悉尼先驱晨报》、加拿大CBC、越南《民智报》新闻网站等多家外媒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集体关注文章道歉微博所打破的社交媒体转发记录。此前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主持人拉齐了朱莉、皮特、珍妮弗-劳伦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和几个大咖自拍合影,创造了Twitter上的转发新纪录,目前这张自拍照转发超过340万。文章这道歉信是要比肩好莱坞明星自拍照的转发率了!
《每日邮报》还节选翻译了文章的道歉声明:“时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错就是错,与任何人无关,我今天愿意承担一切后果。伊琍和孩子本来可以有一个温暖和美的生活,可这一切被我打破了,我的错误行为不配得到原谅,我造成的伤害也难以弥补,但我想弥补,必须弥补,这是我今日之后的生活。”马伊琍紧随其后的“伊琍体”回复——“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被外媒在报道中翻译过来:Being in love is easy, being married is not. It is to be cherished.
“靠演戏也只能在大陆有点知名度,靠劈腿终于名扬世界了,这明摆着是要勇闯好莱坞的节奏嘛。”不管网友如何讽刺、挖苦,甚至咒骂,人家前有“中国好岳父”替女婿说情,后有事发后夫妻俩在北京某滑冰场外观看大女儿滑冰,两人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这只能说明,不管你为此吵得多凶,破事儿传得多远,在人家夫妻眼里,这不过是寻常百姓的家务事而已。
倪萍既是央视老人,又曾主持春晚12年,堪称央视元老,而如今55岁的倪萍为何再回央视主持呢?央视对主持人来说,既是显露才艺的大舞台,又是走红的的助推器。倪萍是自从进央视以后才红透全国,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虽然已经已退出央视多年,但现在的倪萍虽然身在“江湖”,但身上没有“江湖习气”,尤其对自身要求严格,纪律意识、一致意识、听话意识和组织观念很强,不能说的坚决不说,能说的尽量“背书”,敏感话题更是装“哑巴”,嘴上几乎没跑过火车,就连在“政协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她“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这点品行央视可谓知根知底。再说了,央视知道有许多观众还是特别喜欢倪萍这张“老脸”的,愿意看到她那温馨的主持风格,她已经成了央视的“符号”,观众的“图腾”。因此,如果说倪萍“赖上”央视,倒不如说是观众与她结下不解之缘。也许这就是倪萍多年后能重返央视主持的原因吧。
前段时间,一段名为“大鸟阿力自射”不雅视频因从小沈阳的微博账号流出,小沈阳就此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小沈阳不愿多谈此事,只表示:“毕竟不是好事,我就当作是一个玩笑。我也是爷们,这种AV片我也看,很平常的一件事。”小沈阳还透露,事件发生后,师父赵本山还很担心,特地打电话询问此事,问小沈阳发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此外,对于登录自己账号发布视频的朋友,小沈阳并未与其翻脸,他表示:“都多少年的哥们了,能怎么地?这多大点事儿,谁还不看黄片?”
关于小沈阳对不雅视频事件的回应呈现出是一种让观众很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是虚伪。首先,是对不雅视频事件的态度不够真诚。当然,对小沈阳能够坦诚自己也看AV,对于“纯爷们”标榜自己勇气也值得肯定,起码在这一点上并不虚伪。但是,看黄片与传播黄片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做错了事不去认真对待,还以标榜此事为荣的话则无疑是不应该的。正如当年“范跑跑”在地震中只顾自己逃生而忽视孩子安全的做法,在人性与道德面前过分指责会略显苍白。但是如果以此事为荣,标榜自己的价值观则令人作呕。
农民成名以后什么样?与当年的“旭日阳刚”不同,板车哥给了我们另一个不同的故事。2014年4月16日,河南郑州,牛仔帽,络腮胡,半身赤裸,拉着板车的武汉的网络红人“板车哥”现身郑州街头,引起许多市民注目,而他徒步万里,只为寒门学子圆梦。
据了解,“板车哥”严家满。今年48岁,老家武汉,小学毕业,干过搬运工、摆过地摊等,为了供养两个女儿读书,他每天工作10多小时,妻子也是打两份零工,他每天拉货好几趟,货物是他體重的10多倍。2012年6月,他在烈日下青筋暴露地在拉着板车,被人拍照片发在网络上,引来网友们围观和惊呼,“板车哥”从此爆红。在电视上,他为了生活,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拉车扛活的故事也深深打动了观众们。
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一贫困学子因家境困难而不得不放弃大学学业的事后很感慨,就萌生了徒步为贫困学子募捐的想法。2013年8月,他从家乡出发,拉着板车沿着国道,徒步1000多公里,去了合肥、南京、上海等10个城市,为贫困孩子募集了2.6万元善款。在政府部门监督下,他将募集到的善款全部发放给了23名贫困的孩子。
《俄罗斯记者》周刊日前发表题为《面条和超级计算机——中国人的十项最拿手绝活》的文章,总结了中国“十大绝活”的历史和现状。这十大绝活包括:爆竹、超级计算机、纸币和银行系统、吊桥、茶、中医、风筝、地铁、瓷器和面条。特别对于北方人几乎每日必食的面条,做了有趣的介绍,称面条作为东方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这是由考古学家证明了的:2005年,中国考古专家在青海省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公元3世纪初,中国的书籍上已经有了关于面条的记载。面条起初被称为“汤饼”。中国面条种类繁多,不胜枚举。顺便说一句,方便面也是中国在19世纪发明的。清朝有一位名叫伊秉绶的扬州知府,喜欢吃面条,他家的厨子投其所好,根据扬州油炸面的制作工艺,将新鲜面条晾干后盘成一定形状,放入温油中炸成金黄色。这样出来的成品随时可以快速做好上桌。宾客们品尝过这道伊家秘制的面食后赞不绝口,称之为“伊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