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剑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百年国内外员工援助计划(EAP)的开发。通过分析在国内外环境背景下,引进和实施后EAP的差异,本文提出了EAP在中国的新功能。首先,EAP已经成为深受大家喜爱的传播企业文化的一种新手段。其次,EAP已经成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最后,EAP已经为企业党群建设和工会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总之,EAP将发展为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新功能创新;新功能管理
1.简介
员工帮助计划(EAP)是为员工设立的由组织系统和长期福利的支持项目。它要求专业的人员提供诊断,评估,培训,专业指导和建议,为员工帮助自己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解决他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问题,其目的是提高组织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健康,改善组织气氛和运营管理绩效(王2005)。EAP是起源于美国,它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知名企业和机构。EAP引进中国后,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不同,开始显现出新的特点和功能。
2.EAP的发展史
2.1EAP的海外发展
EAP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企业主发现,酗酒的员工(迪克曼,1985)会对企业的业务产生负面影响。但简单的解雇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花钱聘请外部专家来帮助员工戒酒,这是EAP的起源。到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由美国国会和其他公司,协会,劳工管理委员会和政府机构开发预防酒精中毒程序(APP)。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理们发现,酒精预防的方案本身不能完全解决员工效率低的问题。因为影响工作绩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EAP的重点是在确定员工是否嗜酒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员工工作效率低的自然原因(库尔图瓦,2004)。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家庭暴力,离婚,抑郁等问题已经加深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这是EAP的雏形。
2.2EAP在中国的发展
EAP的发展起于中国香港和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非营利组织在香港开始提供社会工作和服务(Maiden,1986)。EAP在台湾开始于1972年,当时松下电器公司创办“大姐大组织”(BS),以帮助新员工适应环境以及员工与上司之间沟通。中国大陆首次在大型企业引进EAP。2001年3月,国内学者张喜超在联想集团的客户服务部门进行了完整的EAP咨詢服务。目前,EAP涉及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的发展。
2.3EAP在中国的新特点
EAP的介绍和国内外实施环境背景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建立实施EAP的这种环境和国外EAP的发展过程不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入的EAP的背景是不同的。在国外,EAP是帮助酗酒成瘾的员工戒酒而开发的,而在中国EAP是针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来的。第二,实施的EAP的受众是不同的。在国外EAP主要是针对个别辅导和治疗,而在国内EAP是基于团体心理调查。三,EAP受众心理是不同的。外国人普遍接受心理辅导,但中国人排斥心理辅导。四,实施EAP的社会环境不同。发达国家是相对较短的劳动,所以工人的身心健康更被关注。中国政府更关心的是和谐的劳动,员工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中国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
2.4EAP在中国企业管理的新功能
2.4.1EAP已成为传播企业文化的一种新手段
从EAP在中国实施的主要目的来看,EAP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想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中国企业的一项新措施。这也成为中国企业实施员工关爱文化的一种新手段。
2.4.2EAP已成为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
EAP帮助员工解决所有困难,促进他们的健康和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的福利(Druss,2001)。这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组织凝聚力,使他们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EAP已成为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
2.4.3EAP在企业党的建设和工会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在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关心人的创新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人际关系。
2.5结论
综上所述,EAP的发展已在中国呈现出新的特点,近年来,在企业管理中开展新的功能。从目的,内容和实施EAP方法,它有效地排除干扰因素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维护其心理健康,激发他们的工作内在潜能,这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的终极目标管理。因此EAP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场所,不仅是新的方式来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关怀,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手段。(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BK,Larimer ME(2002)Problem drinking and the workplace:an individualized approach to prevention.Psychol Addict Behav 16:243–251
[2] Council on Accreditation(2003)Standards and self-study manual: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2nd edn.Author,New York
[3] Courtois P,Hajek M,Kennish R,Paul R,Seward K,Stockert T,Thompson C(2004)Performance measures in the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mpl Assistance Q 19:45–58
[4] Dickman F(1985)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history and philosophy.In:5.Dickman F,Emerner WG,Hutchison WS(eds)Counseling the troubled person in industry:a guide to the organization,implementation,and evaluation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s,Springfield,IL,pp 7–12
[6] Druss BG,Schlesinger M,Allen HM(2001)Depression symptoms,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care,and 2-year work outcomes in an employee population.Am J Psychiatry 158:731–734
[7] Emener WG(2009)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wellness/enhancement programming,4th edn.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s,Springfield,IL 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EAPA)(2003)EAPA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guidelines for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8] Hopko DR,Hopko SD(2003)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opportunities for behavior therapists.Behav Therapist 26(5):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