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100-01
一、课堂印象
今天回看了我在沈阳参加全国生本课堂大赛时执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的录像。我觉得,这个奖应该颁给沈阳十一中高二(12)班的同学们!学生们一开始展示就已经很投入了。你看第一个上的第五组同学对这首诗的整体把握,以及由此带出的与杜甫、李白的诗与本诗相似的、对仕途不平的感慨,对民生深沉的忧郁的诗句,还有艾青《诗论》中对伤感,低沉的注解:“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犹豫,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属于天真的奢望。”艾青“把忧郁和悲伤,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着整个古老的世界吧!”让我们更真切的了解到一个爱国、深沉、激越的艾青!——说的多好啊!
这个环节,为整个课堂搭建了一个框架。接下来的几个组分别从情感、意象等方面加以引发,既有诗中具体细节的解读又有由细节引发开去的阅读和感悟:艾青诗选朗诵,李商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屈原对国家的忠心和忧郁,学生对妈妈的爱的表白(原创),原创诗《一直很安静》《我叫中国》《泥土》;用绘画作品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呼唤人对自然、生活、对身边的人的爱的主题;与艾青的大爱相比,《西厢》的小爱;把李白的豪放、李煜的惆怅、李清照的奔放、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相加,竟然等于了苏轼!还能模仿苏轼作词2首!虽然稚嫩,虽然有些强说愁,但是我还是一次次被震撼!多少次我强压内心的感动和惊讶。时间有限,我生怕耽误了他们的机会,只能一忍再忍不去抢他们的话头,最后剩两分钟我让他们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位女生说:我理解到,国家繁荣、和平背后也有危机,我们的幸福来自不易,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说完下课铃响了。
二、教学反思
从生本语文要求“推进阅读”这一点看,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从多个方向拓展了阅读。我在课上对学生也有“试与长江谁短长”的赞美!
从学生的展示情况看,可以看出几条脉络:一是忧患的主题,二是爱的主题,三是意象和感情,四是创作。
与我的前置学习设计相比,他们明显有些避难就易,也许是受准备时间、阅读面和与学生的磨合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吧。
我的前置学习设计如下:
1. 我的感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读了艾青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细节说说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 我的发现
提示:切入角度一,从大处着手:1. 艾青的作品阅读:收集艾青的诗歌,关注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说说你的发现。2. 主题阅读法:一部中国文学史,以《诗经》《楚辞》为发端,直至古典文学的终结,忧患情绪贯穿始末。对此,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序》中有一段很形象的概括:《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太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就是指忧患情绪。关注古今中国文学,选取你喜欢的作家作品(文体不限),感受“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魅力。
切入角度二,从小处着手:选取本诗中你喜欢的意象(如土地、风、河流、人物等等)或者表现手法,阅读有关篇目,展示你的发现,说说自己的收获。
3. 我的创造
用你自己的方式展示你的“爱”(可以选文中片段,小组或个人美读或演绎,再现作品意境;可以用歌声或者是自己的作品,表达心中的真挚感情,倾诉对象自定)。
从设计中的第2步“我的发现”中可以看出,我想极力引导学生在“主题”之下拓展阅读。可是学生并没有在我的提示语之下以文学史为线索一路讲“忧患”,而是带着他们的喜好,肆意谈论他们的穿越组合与创意,让我们既有感于学生的敏感多情,又欣赏到他们这一代人身上难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后来,不小心听到一些传闻,说沈阳某中学一评委说,这是一节排练好了的课,课堂没有生成。我想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理解生本课堂的生成,倒是听课的老师们理解了、看到了这节课的生成,所以他们才给学生们及时送上了掌声。
对于“排练”一说,谁都知道,比赛课能给你时间排练么?要排练也是学生自己排练的,自主排练应该嘉许;再者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课外主动探索获得的学习的成果带到课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研讨,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思想不是生成是什么?学生带了那么多的创作来展示不是生成又是什么?试问,课堂生成一定就是在课堂吗?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他的生活主要内容都应该是学习、思考,学生美好的生活就是不断思考探索与发现!如果短短40分钟非要让学生在堂上生成,那你怎么解释美国总统竞选之前的演说准备?如果没有“宽着时间”怎能让学生在自在放松愉快的环境中创造?
至于学生们在课上的表达,确实有显得肤浅的一些方面,但是这是他们的现有的水平,我们过于拔高要求帮其提升,听众可能觉得很精彩,可是教师有意拔高、提升的效果不是学生的认识,精彩又如何?这和揠苗助长有何区别?学生发展的天性、学习的框架存在于的生命种子内部结构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依靠生命自我提升,“宽着时间”吧,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蹲下来看孩子们吧,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扶持!记住,在课堂,教师的作用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他们的进步喝彩,欣赏他们,激励他们,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就如此。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学会2013年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GDXKT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