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忠民
对于梁衡,只要喜欢读书看报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梁衡是一位“大家”,就是大作家、大记者、大新闻理论家……
2013年11月上旬,我参加了新湘评论杂志社在韶山举行的通联骨干培训班,有幸聆听了梁老师的讲课,让我真正领略了这位“大家”的神韵与风采。
其实,对于梁老师,我“认识”在20年前。
初识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个记者的内心独白》,作者梁衡。
上世纪90年代前叶,我在原县级永州市的报社工作。1993年末报社领导买了一摞新闻书回来,发给每人一本。这是梁衡的《没有新闻的角落》,32开本,1993年8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我捧在手上,被它深深吸引住,成为我的工作必备书。当时的梁衡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这本书是他在《光明日报》工作时的重大新闻作品集,有消息、通讯、记者来信、报告文学、体验与研究等等。共收集各类作品近80篇,另附独白41篇。这些独白,结合实践,发自内心,亲切感人,或记叙新闻的采写经过,或补充原稿的背景,或总结写作的技巧,很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书中写的“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出门去就是要能拿出东西来。”他告诫新闻人:“采访是一种很苦的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和贪婪的意念,便会平庸终生,一无所获。”这是他的实践总结,情真意切,对我的教育很大,使我懂得了作为新闻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责任。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读到了《晋祠》。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我被他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艺术天赋所折服。难怪,《晋祠》被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没有新闻的角落》还告诉读者怎么做人。梁衡在《我的修养观》中说,他的“全部修养中有两点时时警惕不松。一是惜时,二是尽力。人生苦短,在时间这种资源上,只有节流却再没有开源的可能……在人才这种资源上,只有不断地开源却不该节流。”因此,他坚持不要停下手中的笔,把每一个字当作一块铺路石,不信脚下没有路。
《没有新闻的角落》不是一本简单的新闻作品集结,而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人生感慨录和新闻教科书。正因此,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后,曾再版、重印13次,其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可见一斑。
永州之野:山西老乡拜柳子
永州有个柳子庙,闻名遐迩。
柳子庙是永州人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而建的。2001年12月9日,梁衡来到永州,走进了位于零陵河西的柳子庙,他来拜谒柳宗元——这是我从《永州日报》副总编蒋剑翔采写的通讯《梁衡:永州之野与柳子对话》中得知的。这篇洋洋洒洒近54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01年12月22日《永州日报》头版整版,详细记述了梁衡追寻柳子足迹的点滴。
其实,梁衡与柳宗元是山西老乡。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柳宗元于公元805年-815年被贬永州10年,任永州司马,在永州写了近500篇文章,占其一生散文作品的80%以上。他的“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三戒》《罴说》等著名寓言,《捕蛇者说》等精美散文,《江雪》《渔翁》等著名词诗,以及《封建论》《天说》等政论佳作,都在永州所写。因而柳宗元最辉煌的思想成果和文学成就,都出自永州。
而1200多年后的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出版散文集、科学史、写作研究集、政论集等专著多部及《梁衡文集》九卷。其作品多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柳宗元与梁衡,皆为山西人,一古一今,皆为大名家。
在永州,梁衡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柳子庙,拜谒了柳子塑像,看了愚溪,游览了朝阳岩,考察了潇湘二水和 岛。每到一处,他看得很认真,很仔细,“一丝不苟地寻觅每一个美的存在、美的细节”,还说,“这地方值得回忆!”梁衡一边参观考察,一边认真思考。他对陪同的市、区领导说,柳宗元在永州生活10年,是永州的一笔宝贵财富,要认真加以研究、开发和保护,增强名人意识,炒热柳宗元,炒热永州文化。他还建议永州尽快开发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尽快恢复和开发“永州八记”遗址,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
言之谆谆,语重心长。值得欣慰的是,永州人记下了梁衡的教诲。12年来,永州不断突出宣传柳子和柳子文化,在文化旅游工作中坚持打好柳子牌,已经卓有成效:一是柳子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投巨资规划建设柳子文化景区,对柳子庙实施了内充外延工程,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建成了柳子碑廊;完成了柳子街古民居改造、愚溪两岸1.5公里的绿化。三是治理了潇湘二水, 洲书院已经维修完成并对外开放……
近年来,零陵的文化旅游人数与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13年,实现接待旅游人数29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34%。
党刊顾问:关心关怀倾深情
梁衡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新湘评论》的顾问。据说,梁老师是不大愿意在报社杂志社应聘专家、顾问之类的头衔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那些报纸杂志不见得有多么高的品位,质量恐难上去,当了顾问有损自己的名望;二是怕事务多,无暇给以“顾”与“问”。这是他严谨为人为事的性格决定了的。
《新湘评论》杂志是另者。它从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从高要求、高质量、高品位的视野出发,立足办大刊、办好刊、办名刊的办刊思路,故而聘请梁衡为顾问。梁老师虽然繁忙,也乐意接受,这是特例,这是《新湘评论》的荣幸,体现了梁老师对《新湘评论》高看一等、厚爱一层的真情。
平时梁老师对《新湘评论》既“顾”又“问”,经常给予指导指点,多关爱,倾热情。在2012年《新湘评论》更名改版100期时,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新湘评论》是一本有特色的党刊,确实办得不错”“很有创新……广有影响,在全国同类刊物中是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他也指出了刊物的不足,“欠缺之处是该深的不够深,该美的不够美,该明的不够明。”足见梁老师的良苦用心。
《新湘评论》基本上每一期刊发一篇梁老师的文章,或卷首,或卷中,或卷尾。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或精或细,或政论或散文。每一篇都是精品。
因为对梁老师的敬仰与崇拜,多年来,我十分喜欢阅读他的文章。许多发表在《人民日报》《新湘评论》等报刊上的文章,特别是政治散文,只要见到,我是不会放弃的,慢品细读,感觉韵味十足。对于有些文章,我还将它剪贴下来,收藏起来,作为范文,随时打开来学习。如《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红毛线,蓝毛线》《文章大家毛泽东》《平塘藏字石记》,等等。我已剪辑梁老师的文章30多篇。
梁老师的文章,写得很自然,充满激情,朴实无华,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是真情的流露。他是将思想转化为文字,也将政治转化为文字,很容易理解,也很让人掩卷深思。
读梁老师的文章,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思想的洗礼。
“大家”风采:伟人故里传真“经”
2013年11月6日,伟人故里韶山,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新湘评论》通联骨干培训班在这里举行,梁衡应邀讲课。
上午8时,梁衡和参加培训的150多人走向毛泽东广场,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8时30分,与会人员聚集韶山宾馆三楼会议室,聆听梁衡讲写作课。
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副巡视员唐贵平在主持时说:“今天是‘大家遇‘大家,就是100多号人这个‘大家,来聆听梁老师这位‘大家的讲课,是之万幸……”
这次梁老师讲课的主题是:跟毛泽东学写文章。
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座位靠后,也比较偏,加上眼力也不太好,那电子投影屏幕上的图片与文字在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我只有仔细听,认真记,不落下一个细节。
梁老师着重讲了毛泽东文章六大特点与风格:气势磅礴、思想高远、知识渊博、体裁多样、语言丰富、技巧娴熟。
梁老师讲课,通俗、生动、感人,语言精炼,神采飞扬,有典故,有实例,有数据,充满思想的深度和高度,没有大话套话假话,平实中蕴藏深邃,朴实中意境深远,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字字玑珠,句句清新。他那渊博的知识与良好的口才充分展现。
讲者情绪饱满,听者全神贯注。
我感觉到,梁老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讲故事,在讲作文、做人的真谛。
听梁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令人受益终生。
(题图/罗雪村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