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云 顾颖 梁璐瑶
摘 要:新媒体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呈现出“英雄化”的色彩,与主流媒体的更注重于从社会性这个角度进行评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从新媒体对赵红霞形象建构出发,对新媒体与主流媒体形象建构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新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如此特征的原因以及新媒体该如何有所作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形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63-02
2012年11月20日,一段36秒的不雅视频与数张不雅照片在网上风靡,女主角赵红霞引发了网民的大量猜测。虽然赵红霞本人并不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接触了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之后,人们逐渐建立起某种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反过来指导大众对赵红霞的评判。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说过,“在美国只要你和任何人交谈,最终都会碰到这样一个词,例如说某人的形象,但这并不是说他长得怎么样,不是物质的,而是具有某种象征意味。[1]”如此,媒介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并非仅仅指赵红霞的长相等,而是在不雅视频案的基础上,她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或者说受众对她的想象。在赵红霞形象建构过程中,新媒体成为主战场,对于赵红霞一系列的形象表述就是从网络发端,然后蔓延。本文试图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象建构差异性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新媒介该如何应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
一、与传统媒体形象建构的差异
不雅视频曝光后,女主角的身份引发各方猜测与评价,也引发了媒体的密切关注与广泛报道。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表现各有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新媒体形象建构的“英雄化”
重庆21名厅局级官员入彀后,由赵红霞引发的反腐受到了网友的追捧,“反腐英雄”、“奇女子”等一跃成为最受网民追捧的赵红霞的代名词,在网络上掀起一层又一层浪潮。在《南都深度》公布赵红霞的真实照片之前,网友们对赵红霞的真实相貌获知甚少。虽然赵红霞的真实容貌与传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公众对她的某些评价,@老徐时评就认为:“其实女人的功夫在脸外,她长得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扳倒了贪官。”某种意义上讲,此时的赵红霞对于公众而言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用12秒扳倒了12名贪官的奇女子。即使有媒体曝出赵红霞当庭痛哭,诉说自己与雷政富之间存在感情之后,大众也并没有对这位反腐奇女子表现出过多的批判。高福生或许道出了大众的心声,“中国从来不缺英雄,也需要英雄,反腐亦然。于赵红霞而言,在几年前重庆打大黑浪潮中……以‘睡反腐……网友将其捧为‘反腐英雄并非浪得虚名。”
(二)新媒体的呈现方式的娱乐化
这里的娱乐化是指在新媒体上,网友们运用故事性、情节性的表现方式呈现对赵红霞形象的认识。语言、漫画、音/视频等形式是网友们呈现的主要形式。
1.语言。在天涯社区论坛,一篇名为“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反腐英雄赵红霞”的帖子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若干年后,赵红霞深情地对她儿子说:儿子,你要理解妈妈,确实妈也不知道你爸是谁?……请记住这个感动中国的名字,她就是反腐英雄:赵红霞。”有网友如此回复:“上联:反腐败网民力量成中坚,下联:追贪官红霞阴道立头功,横批:神奇华夏。”
2.漫画。网友们引用最多的是一副由@大尸凶的漫画创作的名为“打靶归来”漫画图。在这样一幅类似于电影海报的漫画中,有以下几个元素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标题,“2013年贺岁反腐巨片,激情十二秒——打靶归来”,其次是图像,一个全身裸露挺翘着臀部的女性,手上拿着一个秒表,时间定格在12秒。
3.视频。与语言、漫画相比,视频是极具视觉冲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网友以郭德纲相声表演现场为背景,自己配词配音讲述反腐女神进春晚的故事,更有网友透过汤姆猫之嘴评价赵红霞,有唱有说地将网络上各种对于赵红霞的评价进行了一番展示。
(三)传统媒体的形象建构更偏向社会性
传统媒体形象建构的社会性是指传统媒体更偏重道德伦理、人性尊严等角度进行建构。扬子晚报《请把赵红霞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指出,赵红霞是这起事件中最悲情的人物。赵红霞的悲在于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人来看待。文中呼吁大众将赵红霞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某种意义上,是对新媒体上娱乐化表现的一种评判,其背后更隐喻着这样一个现实,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权力与金钱的强大。确实,赵红霞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如果没有不雅视频的曝光,根本没有多少人认识她,她或许正和自己的丈夫孩子一起经营着自己幸福的小家。尽管赵红霞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她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尊的人,应该获得足够的尊重,“其实是否愿意做英雄,赵红霞最有发言权”,检查日报的评论《请给赵红霞隐私足够的尊重》足以说明问题。
二、形象建构差异形成的原因
新媒体形象建构与传统媒体形象建构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上把关人的确实、网民的自我赋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议题建构的侧重点不通以及社会矛盾所导致的舆论转向。
(一)网民的“自我赋权”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作为互联网上传播内容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网民相对分享了原来由垄断信息传播权的编辑与记者牢牢掌控的“第四权力”[2],从而实现自我赋权,而在新媒体事件中,网络赋权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是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所决定,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便捷性等传播特性[3],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见解的场所。在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过程中,网民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编造出各种关于赵红霞形象的版本,这背后,是网民们“自我賦权”在发挥作用,将人们对赵红霞的态度展现,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的发展。
(二)社会矛盾导致舆论转向
不雅视频案中,“情妇”等备受冷眼与鄙夷的称谓离奇“逆反”了,尽管赵红霞是情妇,但受众却给予她相当程度的“赞美”。赵红霞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后,@旅行的芦苇如此鸣“不平”:“赵侠女委屈了!!!扳倒这么多贪官污吏,还坐牢,天朝哪有天理可言”。这与以往人们对待“情妇”的态度有明显不同。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们“仇富”、“仇官”的心理也越来越深。在整个事件中,人们对情妇恨转化为对官员的恨,因涉及反腐一类问题,这种恨被扩大化了。其次,赵红霞的个人遭遇激发了网民们的“共同想象”,随之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性压力,网民天然的站在弱阶层一方,以“共鸣式的合力”一起来抵制强权的一方,这种模式是对现实无奈的抗争和现实压迫的虚拟转移[4]。
(三)新媒体上把关人的缺失
从不雅视频曝光到赵红霞刑罚的尘埃落定,尽管新媒体在赵红霞个人信息如头像的公开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自觉性,但對赵红霞的个人形象揣测却风起云涌,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缺失,没有或不能对信息进行充分的筛选、过滤,进而导致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呈现,具体到赵红霞形象建构,则主要是指网络上因为把关人的缺失,导致对赵红霞个人形象描述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偏差,或戏谑或嘲讽,尽管网民们对赵红霞持有同情,但这种同情披上了娱乐化的外衣也就不那么真挚了。
三、新媒体应该如何应对差异
在新媒体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除了发挥自净功能外,新媒体舆论场更要打通与传统媒体舆论场之间的对话,为受众提供一个自由与和谐共存的公共场域。
(一)加强新媒体“把关”的建设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具有极端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和难控性,这五性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由于新媒体“把关人”的缺失,极易导致舆论失控的情况发生[5]。而传统媒体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很容易把控舆论走势。网民们出于对赵红霞个人形象的尊重,尽管有各种照片涌现,但并没有过多进行人肉搜索。但在对赵红霞进行英雄式赞美的过程中,存在网民言语偏激、嘲讽的现象,这点上自媒体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
(二)打通与传统媒体的对话
新媒体尚未大发展前,传统媒体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如今,“民间网络舆论场”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传统媒体面前,使得传统媒体有了失落感[6]。传统媒体应该主动积极去寻找与新媒体对话的途径,如开通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并通过微评论表达观点等,还可以开通一些网络板块,“倾听”来自于自媒体的声音。而新媒体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自净功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而这恰恰需要自媒体与主流媒体进行对话,通过主流媒体进行话语的确认。
四、结 语
自媒体在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自觉性,没有像往常一样过分追求刨根揭底,对赵红霞进行“人肉”。当然也有一定的过激之处,将赵红霞这样的女子赞誉称反腐式英雄,不可避免带有嘲讽。因而,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需要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地对话中营造和谐的舆论的环境,从而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陈绚.网际网络——第五种权力[J].国际新闻界,1999(5).
[3] 陈浩,吴世文.新媒体事件中网络社群的自我赋权——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08(12).
[4] 郑恩,纪亚东,龚瑶.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框架——基于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4).
[5] 邓涛.敢问谁是新媒体的“把关人”[J].传媒评论,2013(4).
[6] 张研农.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J].南方人物周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