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
家长介入的作用有限
一个在班上总是受欺侮的孩子,并不能因为父母为他出一次气就把同学震慑住,反而可能引来更恶劣的对待,因为这意味着“不顺服”,意味着对抗。
家长的介入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却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處境。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和孩子在一起,一旦离开,情况还是照旧,孩子仍然是弱势,甚至更糟。因为搬父母来镇压,对别的孩子是种示威,很可能让对立加深,反而让孩子更难处。
家长介入会对孩子造成再次伤害
矛盾既已产生,伤害也必然已经发生,家长如果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里里外外探个清楚,还要展示给其他人看,让其他人来评判。且不说评判是否公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人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会遇到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而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眼光向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因为涉及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
孩子之间的矛盾不宜公开化
孩子遇到自己难于处理的事情,家长也不是不能介入,只是要有一种呵护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也对别人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让孩子处于矛盾的焦点,左右为难。大家的关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就像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如果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清楚,让有错的一方公开道歉,恐怕最后不是矛盾的解决,而是更多的矛盾被点燃,不可收拾。其实,回到家里商量,很多当众说不清楚的事情却能自然得到解决。孩子们也是一样,说不定家长之间还在纠缠不清时,孩子自己已经忘在脑后,和好如初了。
在人群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自己内心安定,如果自己对人友善而有趣,就不怕没有朋友。世界上大多数的矛盾都并非你死我活那样尖锐,有些事情,家长实在不得不介入的,应该主要针对自己的孩子,而且主要在私下进行,在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和孩子充分沟通,和孩子达成共识,教给他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次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