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俄电影合作研究

2014-05-30 22:43:47李湘艳
理论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

李湘艳

[摘 要]中俄两国传媒发展轨迹类似,两国电影市场行情好转,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均呈上升趋势,两国电影合作成果丰硕,但两国电影在对方国家受欢迎度远远逊色于好莱坞大片,发行情况陷于类似困境,这与全面发展的中俄关系极不相称,作为思想文化载体和沟通工作的两国电影如何更好地合作以促进各领域交流合作是困扰两国电影工作者和学者的一大难题,两国电影必须通过合作改善两国电影合作的内外部环境和提升自身实力,以促进两国关系和本国电影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合作;中国;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25 — 02

一、中俄兩国电影合作现状

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协定条约不断签订,探路式互访再次开启两国电影交流合作大门。如:1993年,中俄在新闻出版和影视等领域代表团多次互访;1996年10月11—23日,中国电影局特种电影技术考察团考察俄罗斯特种形式电影;1999年5月20—31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代表团访问俄罗斯;2001年9月,俄罗斯联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媒体部组团访华,与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商议广播及影视领域的合作问题等等。

2002年中俄媒体合作工作小组的成立健全了合作机制,电影合作发生了巨变。第一,以此为合作交流平台,双方多次召开会议,签署协议,制定合作计划等。如:2002年12月19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赵实与俄罗斯政府文化部副部长戈卢特瓦共同主持中俄电影合作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2004年4月21日,召开第二次会议;2008年中俄媒体合作小组升级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后,中俄电影合作小组升级为中俄电影合作分委会,并召开分委会第一次会议,之后每年召开,总结去年双方电影领域的交流合作情况,介绍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商讨下一年双方交流合作的计划项目。此外,还有多种学术会议有规律召开,如:“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等,为包括电影在内的两国媒体交流合作积极献策。

第二,互办电影展、参加对方电影节等,开拓电影市场,提高合作知名度,成果丰硕。如:2004年9月24日,哈尔滨市政府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政府联合举办“阿穆尔之秋电影周”;2005年,两国联合举办“中俄电影周”和“中国电影节”;同年,中国电影《疯狂的石头》和《绿草地》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天鹅”奖;2007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与俄文化与电影署先后举办了五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放映了《我的梦》、《云水谣》等多部中国优秀影片;2008年俄罗斯影片《陌生的亲情》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爵奖;同年5月27日至6月5日,“俄罗斯电影周”在北京和三亚举办,放映了《女演员》、《库卡》和《爱情合约》等6部影片;2010年,莫斯科第32届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期间展映《神女》和《画皮》等7部电影;中国电视剧《对手》、《大唐女巡按》和电影《异度公寓》、电影《午夜心跳》分别在第12、13、14届莫斯科国际侦探电影节获奖;2013年5月27日至6月4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俄罗斯联邦文化部联合主办“2013年俄罗斯电影节”,展映《母亲》、《圣诞树》和《石头》等10部俄罗斯影片;同年6月27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建立合作。

此外,两国合作拍摄了许多影视剧,并引进对方影片。如:2005年至2006年,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投资拍摄的、中俄合作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6年,俄、中、哈、德共同出资拍摄《蒙古人》等。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引进并发行了俄罗斯影片《密码疑云》;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购买了《安娜·卡列尼娜》、《生死倒计时》和《西伯利亚理发师》等16部俄罗斯影片版权〔1〕。

第三,不断完善合作机制。除中俄电影合作分委会机制外,在健全管理机制,保障人力、物力等资源供应和有效有序工作,建立专门基金,并拓展融资和产销渠道,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如:2011年,俄罗斯大众传媒系统公司与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将合作成立俄中电影制作基金用于拍摄影视剧,主要目的之一是帮助两国合拍影片进入中国市场;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批准,在哈尔滨设立中俄电影文化交流中心,其主要职能是翻译和推广对方的优秀影片,推动两国电影在创作、拍摄及制作方面的合作,提供中俄两国或中国与俄语国家电影作品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如:人才培训、制定标准、信息服务等。

总之,在电影制作、开拓市场及规范其他合作活动等方面两国政府互相支持和帮助,并不断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双方积极参加对方举办的电影节、电影展等活动,共同制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增进了不同文化传统的两个民族的了解,向世界展示了大量民族文化色彩浓重、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复杂的影片,丰富了世界电影宝库。

二、合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两国电影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一)两国电影与其他影视帝国影片的竞争处于劣势,两国电影合作深度发展困难较大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因欧美大片占据中俄电影市场霸主地位,导致两国电影逐渐淡出对方观众视线。一方面,虽然俄罗斯电影市场总体情况良好,观众人数增加,也有多个影片获得多种奖项,但俄罗斯影片在国内外的发行量却下降,影响范围小,除欧盟外,几乎无有效影响,而2007年至2011年在欧盟市场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上座率仅占欧盟市场总额约0.05%〔2〕,政府有限的资助并不能解决本国电影的发展,加之2002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国立联邦电影制片厂”和“成立俄罗斯电影发行股份公司”的总统令,导致电影业走向市场化进而推动电影艺术的商业化,而忽视电影质量的提高,逐步失去了市场,包括中国电影市场;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电影市场也出现了繁荣,但也存在诸如优秀人才不足、市场秩序欠佳和许多电影公司缺乏发展战略规划等多种问题,致使中国影片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如:2009年,国内票房市场收入增加,但国产大片在海外市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影票房大幅度下滑,观众都是学生或者研究电影的人等。除电影票房外,国内版权收益也大大下降,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存在着失衡的状况〔3〕。目前,中国根据关贸协定对外国影片输入还有限额,所以主动权还在我们手里;俄罗斯则不同,进口影片不受限制〔4〕,所以,本身的弱小加上强大对手,就两国市场而言,依据付饶和王桥在俄罗斯调查时,81.9%的观众从未听说过央视俄语频道〔5〕的形式来看,可知,在观众数量和发行量等方面,两国合作影片难以战胜欧美等影视帝国的影片,两国电影深度合作将面临诸如资金匮乏、市场占有量小等诸多问题,发展后劲不足,合作难度有所加大。

(二)中俄两国电影观众“口味”差异的内部困境

中俄电影合作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必将遭遇文化差异的挑战,出现众口难调的内部困境。俄罗斯人受东正教和欧亚文明影响而具有救世主情结,乐观自信易走极端,性格外向充满包容性和矛盾性;中国人受儒、道和法家等传统思想影响,中庸内向、重伦理讲人情等,两者喜好的电影风格自然有所不同。比如2010年至2012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的俄罗斯电影票房收入由高到低依次是:《我们来自未来》、《超能游戏者2》、《密码疑云》、《护宝娇娃》,而俄罗斯国内高票房的、在俄国内外获大奖的、最受歡迎的俄罗斯电影诸如《守夜者》、《太阳灼人》和《圣诞树》等则基本未进入中国市场〔6〕。中国国产电影在俄的遭遇也类似,除了功夫片和枪战片外,像《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等优秀国产影片也未登陆俄罗斯。况且,笔者在2013年5月至7月对中俄《人民日报》和《俄罗斯报》进行跟踪时就发现:该报对俄罗斯关注点多是宏观社会,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新闻,依次占报道的39.1%、24.6%、24.6%,教育、科技、两国交流、社会安全等均有少量涉及,而俄罗斯媒体对中国关注点则多是微观方面,社会生活的小领域,如食品、旅游、水灾、火灾等,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政治方面的报道依次占43.5%、22.5%,中国的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及中俄的交流均有少量涉及。可见,两个民族获知媒体内容的喜好迥异。

三、 解决方案

(一) 抓住机遇,加强中俄两国电影业内外交流合作,提升中俄电影合作知名度

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反复合作就会导致行为体合作的思维习惯”〔7〕,所以中俄电影合作需要加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合作交流,吸收其他合作成功案例的经验,反复合作,才能渐至合作佳境。如在中国“俄罗斯年”活动期间,推动了一系列传媒合作的开展,“中俄友谊之旅”大型跨境采访报道活动;俄罗斯新闻社在北京开设新闻中心,该中心成为中国“俄罗斯年”活动的重要新闻宣传平台等等。中俄传媒电影合作小组的升级标志着两国政府意识到两国电影合作对两国关系健康的重要意义,因为媒体合作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涉及两国意识形态、经济和政治等领域,所以两国电影人需要抓住机会,加强电影业内交流合作,如人员互访和联合培养等,吸收经验,壮大自身实力,也可在交往中深化合作。

电影艺术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产业,促进两国电影合作产业链形成,并与商品生产企业、运输等电影业外领域进行合作,如:中国的服装、鞋帽等在俄罗斯很有市场,同时,中国明星如成龙和李小龙等在俄罗斯有知名度,其功夫影片也备受青睐,所以此影片中的服饰等标志性中国元素可以商品的形式出售,影片中的场景可以发展旅游等;2012年,在哈尔滨成立的中俄电影文化交流中心同时也开展旅游业务。不仅提升知名度,还可以为合作开展积累资本。

(二)及时了解受众需要,“对症下药”,提高合作质量

在了解了解受众需要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受众定位。受众定位有多种方式,下面仅举两例:一是依据年龄划分受众群,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两国人民,比较喜欢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电影,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的影视剧,此外,还有戏剧性电影《办公室的故事》、《雁南飞》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贴近生活类电影等;而70年代之后的两国人民,较多喜欢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影片,一些流行于苏联时期的贴近生活类电影仍有年轻一代的观众,到21世纪,除反映两国友谊的影片依旧播放外,还有当代两国国产电影及合拍电影也受到对方观众的欢迎,所以,中俄两国电影合作可以据此确定合拍电影的体裁、播放时间和方式等;二是通过进行受众调查,了解受众收视倾向,如有人在中俄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期待调查中发现,相较于俄罗斯观众,中国观众较倾向收看到国际视野、世界范围选材,侧重本国观众熟知的节目内容;而俄罗斯观众较倾向收看到中俄关系发展的节目内容。中俄观众都较喜爱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题材的节目;中国观众对财经类节目,饮食、健康类节目,综艺、赏析类节目,电影、电视剧等节目内容喜好超过俄罗斯观众〔8〕。相信通过类似的受众定位方式,两国电影合作生产符合观众口味的影片已非难事。

总之,中俄电影不仅是两国友好和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为深化和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两国电影合作过程中,既需要有目的地深化对对方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了解,挖掘两种文化的深层次联系,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如大型跨国寻亲类电视节目《等着我》,更需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俄电影合作委员会等机制,寻找契机,不断创新。

〔参 考 文 献〕

〔1〕中俄媒体合作首次会议.电影合作前景广阔〔EB/OL〕. http://yule.sohu.com/20080704/n257949070.shtml,2008-07-04.

〔2〕 刁利明. 俄罗斯电影发行市场状况分析〔J〕. 俄罗斯学刊,2013,(05).

〔3〕 王中军.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愿景〔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1).

〔4〕 李芝芳. 惊人相似的中俄电影〔J〕. 大众电影,2007,(07).

〔5〕 付饶,王桥.中俄观众收视期待比较研究〔J〕. 新闻爱好者,2011,(06).

〔6〕 吴江. 中俄电影合作的开端及战略意义〔N〕. 中国电影报,2012-12-27(06).

〔7〕 〔美国〕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G〕//夏安凌,黄真. 文化、合作与价值——建构主义国际合作理论评析,当代亚太,2007,(05).

〔8〕 付饶,王桥. 中俄观众收视期待比较研究〔J〕. 新闻爱好者,2011,(06).〔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中国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环球时报(2022-03-08)2022-03-08 22:25:09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4:07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1:15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另辟蹊径
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 08:06:24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 23:53:35
英媒:“中国”成美国网络威胁敏感词
环球时报(2012-05-28)2012-05-28 08:53:38
同舟共济
环球时报(2012-02-06)2012-02-06 11:16:37
严防死守
环球时报(2010-01-28)2010-01-28 12:36:47
欲盖弥彰
环球时报(2009-07-22)2009-07-22 19: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