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但农村思想品德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课改之路依旧步履维艰,发人深省。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教学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不知不觉,中学课程改革①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回首教改足迹,期间各种教改理念和思潮纷至沓来,新教法、新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但纵观全局,许多贫困落后地区,一些“弱势”学科的教改之路依旧崎岖坎坷、步履维艰,甚至有下滑之势。现就农村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引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者的警醒和重视。
一、学校领导的漠视
1.客观因素
思想品德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就我所在地区,思想品德以满分30分计入会考总分,而语数外分别以满分150分计入会考总分,相比语数外来说,思想品德课的总分显得有些可怜,再加之思想品德在某些地区实行开卷考试,成绩不与会考和升学挂钩,这也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在一些学校领导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地位。
2.主观因素
许多学校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门副科,不仅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导致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难以有序推进和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
农村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师,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事管理岗位的学校领导;二是临近退休已不能担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老教师;三是刚毕业分配尚无从教经验且无法胜任其他学科的年轻教师。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这样一种年龄结构,既缺乏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又缺乏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历层次上来看,几乎没有师范院校政治系毕业的,大多是非政治专业毕业的大专生,甚至不乏中师生,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对口,缺乏教改所需要的专业素养。从教学经验上来看,大多数教师由于接触这门学科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足,有些虽有经验但缺乏执教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经验,从教之路始终抱着“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势必迟滞教改的进程。
三、教师素质偏低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新课改对思想品德教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正确的导向能力、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合理掌控节奏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反思等诸多能力,可现在的这种教师现状,要求他们按老套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尚且有些勉为其难,又怎能奢求他们进行新课改呢?
四、教学观念陈旧
大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深受旧教学观念的束缚,习惯于旧的教学模式,思想较为保守,缺乏探索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意识。面对新课改,既担心自己的能力有限,又担心课堂失控;既担心耗时费力,又担心得不到回报……可谓畏首畏尾。有时,在公开课上,你或许可以看到一星半点的“新东西”,诸如开放的教学理念的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但“开放”是否有意义?“自主、合作、探究”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从不考究,只不过就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待公开课上完,便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这也决定了农村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五、教学方法单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它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反映出来的,教学方法不转变,教学理念再好也就失去了依托。而农村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学依然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停留在“听—勾—背”不间断的机械重复中,使人兴味索然,扼杀了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试想,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何以能得到贯彻落实?
综上所述,当下加强农村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有关部门若不能正视现实,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在转变领导观念上下工夫,在提升教师素质上想办法、出点子,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会遥遥无期。
参考文献:
黄添东.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作者简介:徐创才,男,大专,甘肃民勤大滩中学,新课改带给农村老师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