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摘 要:2005年《中国烟草企业文化纲要》颁布以来,从企业文化建设试点、服务品牌建设试点、行为规范建设试点到目前400多家单位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烟草行业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文化建设全面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理念提炼易、文化落地难、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探索文化落地的有效形式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企业;文化;烟草
一、烟草企业工厂文化落地的主要制约因素
根据笔者近十年的基层文化工作实践经验,发现很多卷烟工厂文化建设落地效果不好,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企业文化标准化还不成熟,文化建设的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度还有提升空間;二是文化资源整合、指导岗位工作、推动精益管理的能力还有待挖掘;三是党政工团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灵活性还有提升空间;四是企业文化专职队伍相对缺乏,在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上参差不齐。
二、烟草企业工厂文化落地的阶段划分
按照工厂文化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求,文化落地建议按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工作主题是“文化宣贯和落地”。在企业广泛掀起学习、宣贯文化特色实践的热潮,形成文化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实践落实为鲜活生动的具体案例,把实践落实为历史沉淀和未来呼应。
第二阶段:工作主题是“文化个性和品牌”,促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工厂“5力”,内在驱动力、队伍凝聚力、卷烟制造力、管理创新力、安全保障力,形成推动精益管理创新发展、较好为生产经营服务这一文化品牌。
第三阶段:工作主题是“文化强企和文化制胜”,“6+6”效果开始凸显,实现3个“一致”,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一致,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一致,文化特色优势与工厂核心竞争优势的和谐一致。
三、新形势下有效开展文化落地的关键措施
1.形成文化宣贯规模。按管理层、职工层、专业层(企业文化专员和内训师)3个层面组织轮训,主要开展中国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的纲领性学习,省级公司文化理念体系的主导性学习,基层工厂文化的历史沉淀性学习,形成企业文化系统性培训、规模性培训。
2.加强文化队伍管理。每年遴选优秀人员开展“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取证,储备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文化专职队伍;在各部门聘任文化兼职专员和内训师,配合部门策划、组织、开展基层文化创新活动。
3.丰富文化实践案例。将抽象的复杂理念形成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进行传播,通过评先推优,挖掘好人好事,编印《文化理念进岗位企业案例手册》,丰富和充实企业特色实践文化理念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案例,对身边的文化“创新者之星”、“志愿者之星”、“实践者之星”等文化实践者、创新者进行正向激励;编发《员工行为规范BI手册》,传递美誉行为,减少不良行为,杜绝问题行为,达到文化内化于心、风尚外化于行、管理固化于制、形象显化于物、举止教化于人。
4.形成个体文化传承。利用企业大讲堂,开展“十人上讲台、千人提素质、文化兴企业”活动,培育“传承—融合—提升—创新”文化四部曲,确立“传承在青年、推进到班组、教育到个体”的正能量传递机制,驱动文化机车永无休止前进,为班组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5.提高基层文化活力。主要是以“创争活动”为重点,对内提高各党支部、团支部、分工会普遍开展基层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其每年组织2次以上基层文化实践活动,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明;对外积极拓展烟草企业在行业主流媒体和核心刊物上的公众影响力,彰显“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良好形象,使得文化宣传和形象宣传相互促进并取得有效突破。
6.开创亮点文化活动。文化发力,需有载体。一方面挖掘群体智慧,开创载体形式,组织党政工团每年合办一次“立意高、效果好、特色明”的文化、文体活动;一方面保持并固化“517·文化协作日”等特色活动,持续增强文化后劲,凝聚发展合力,展示管理进步与员工风采。
7.创建特色践行之路。基层烟草企业,每年应组织1-2次“5I”应用检查。形成系统完善的“MI(理念识别)、VI(视觉识别)、BI(行为识别)、EI(环境识别)、AI(听觉识别)”体系,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合力,形成企业文化“6+6”特色,即文化建设形式达到“六个有”(有历史、有内容、有路径、有载体、有规划、有奖惩);文化建设效果达到“六个有”(有标识、有活动、有故事、有典型、有追求、有内涵),从而强势推动“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符号、文化个性、文化品牌、文化魅力,保持工厂文化竞争优势和对外引领能力。
8.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核心,坚守“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把准导向、掌握脉搏、服务生产,抓重点、转作风、求实效、重引领,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使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9.增强文化指导实践。积极用企业文化理念核心层和经营层的相关内容对企业各类管理标准和工作流程形成柔性引导,推动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融合,发挥企业文化对管理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建立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企业的有效沟通机制,为工厂“精益管理”运行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