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平
文章不厌百回改。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上说说看。两位老先生的话都是强调朗读对于修改作文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修改作文时,“读”是一個最重要的手段。
在一次辅导学生修改习作《秋天的树叶》的过程中,本人以“读”为手段,进行了一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字词、标点正确规范了吗
作文课上,学生一般在教师的指导后,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和细致观察,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作文。课堂当场作文,同学们都是一气呵成,有时连不会写的字都来不及查字典。因为作文中查字典,一是会打断思路,二是比较费时,所以不会写的字当时常常用拼音代替。作文时学生一般不会对每句话、每段话来细细思考,认真斟酌。
第一步,我要求学生大声的读一读自己的习作,仔细地找一找用拼音代替的字,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学生边读边找,先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然后翻阅字典查找,再修改。
通过第一步的读,学生能基本扫除字词方面的不足。
例如:十月金秋,整个城市被秋风拢罩着,这天晚上,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几片枫叶从我的身旁的一棵树上落了下来。
改为:十月金秋,整个城市被秋天笼罩着。这天放学,我在回家的路上走着,一阵风吹过,几片枫叶从我的身旁的一棵树上飘落了下来。
读一读,就把几个错别字找了出来,还使句子更通顺了,进步还真不小。
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还能发现标点用的不妥。例如:远远望去,整棵树就像挂满了铜钱一样,风一吹来,一片片叶子摇晃着,格外好看,真令我欢喜。
改后:远远望去,整棵树就像挂满了铜钱一样,风一吹来,一片片叶子摇晃着,格外好看,真令我欢喜!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号,却把作者惊喜的感情更强烈的表达了出来,这难道不是朗读的功效吗?
二、互读,语言更顺畅了吗
人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当形成语言以后,也会按原来的思维习惯来看问题。所以即使自己的那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候自己也不一定能够发现。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如果让他们捧着自己的作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修改的话,在第一次基本修改后,就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所进展了。他们的思维会固定在自己的语言习惯里,他们会认为自己写得够好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桌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听一听自己的作文,品一品自己的作文,更主要的是同学可以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帮助修改。
第二次修改,我要求学生,同桌互相轮流大声地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学生有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同时也会瞬间产生灵感。同时,第二次的互读修改,错别字就更无处藏身了。
例如:十月金秋,整个城市被秋风笼罩着,这天晚上,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几片枫叶从我的身旁的一棵树上落了下来。
改为: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整个城市弥漫着甜甜的秋香。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秋风吹来,啊,真凉爽啊!远处枫树红了,红彤彤的,像一团团的火苗汇聚而成。我不由得快步走近它,几片枫叶随风飘来,落在了我的身旁。
显然第二个片断更顺畅了。
三、共读,情景更完美了吗
小组共读互改组评是第三次修改作文,形式还是读作文。要想保证这种评改方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组建好评改小组。评改小组的成员应按好、中、差进行合理搭配,便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然后选定作文基础较好、有一定评改能力、工作认真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作文评改时的解惑、审核等工作。在整个互改组评的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地进行巡视监督,对批改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组内成员争论不下的观点进行“仲裁”,及时肯定学生的评改成果,关注学生在互改中漏掉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小组内四位成员共同修改,取长补短,效果也是明显的。
例如:夏天很快过去了,秋妈妈给树木换上了秋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点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毯子。
改为:夏天很快过去了,秋妈妈给树木换上了金装。一阵微风吹来,有的树叶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毯子,踩上去软软的,可舒服了!
经过三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三次修改后,当我再次收齐作文本批改时,发现每位同学的作文本上都布满着各种修改符号,有的甚至把老师眉批的“空地”都填满了。读一读作文,发现果然比任何一次作文都好,具体、合理,错别字也只是偶尔看见,批改起来省事多了。还真不能小瞧这些孩子们!
三次修改作文,虽然花费了一个多小时,但这一个多小时里,同学们自读作文,更自信了;互读作文,思考变多了;小组共读,品尝到了做小老师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修改作文。读着自己的作文,个个微笑满面。
改作文,“读”的方法不错,不信你也试试!
轻松地批完本次习作,我不禁掩卷沉思:朗读为什么能这么有效地帮助我们修改好作文呢?
我想首先是因为朗读用的是普通话,而普通话是比较规范的语言,作文中的不规范语言遇到普通话后就会给人别扭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发现作文中的错误。其次,我想是因为朗读的时候我们能听得到读出来的声音,这样就增加了耳朵的参与,自然也就容易发现问题。第三,朗读要求把每一个字的字音都发出来,而且要把所有的音连成有一定意思的句子。所以在发音的时候在组句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确切不恰当的就容易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