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碓初探

2014-05-30 10:48李桂玲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石臼北齐山西

李桂玲

碓是我国古代一种粮食加工工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懈探索和试验发明的一种简易实用的机械,是对古代杵臼的改革和提升。与杵臼相比,石碓既省时又省力,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碓创始于秦汉之际,是由木、石组合而成的舂米器具,在古代大江南北尤其是山西等地普遍使用。长久以来,碓成了古代娘子关内广大农民生活的必备之物,相沿很久,在经济、文化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从前,碓有多种名称,在《方言》《通俗文》《桓子新论》等文献中称为碓机、石碓、梃硙、践碓……碓的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将一根较长的粗木棒安装在木架上,木棒顶端連着碓头——石锤,于碓头下面放置一个石臼,以接碓头。工作时,劳动者脚踏碓头尾部的木杠,驱动倾斜的锤子(碓头)升起,随即抬腿减力,让失衡而落下的碓头砸在石臼中,反复起落,去掉臼坑中稻谷或粟谷的皮糠,以产生新米。操作古碓时,利用杠杆原理和物体平衡原理作业,具有初步的科学性。

石碓较为广泛的使用出现在东汉以后。考古证实,目前只有在江苏、河南发掘出了极少数西汉陶碓和木碓,而山西等地出土的较多的古碓文物大多是东汉至明清时期的。

东汉山西芮城城南村出土的踏碓,是当时国内较为普遍的脚碓,具有代表性。在舂米作坊中,与碓头(碓锤)配套的石臼埋入地下,臼面与地面基本齐平,位置固定不变。在石臼的后边设一个支点,承托碓杆。即于两个方板形的碓架中间设一横梁,架起一根长长的碓杆。碓杆头部装一只石锤,碓锤正对臼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连续踩踏木杠,碓机就工作起来了。有人将人力碓分为脚碓和“手碓”,这是不科学的。严格讲,所谓“手碓”(手拿安装木柄的石锤舂米),属于杵臼类,而不属于古碓范畴。因为人力碓的定义是通过杠杆原理将石臼作业的臂部用力转变为腿部用力,器械位置固定。而所谓“手碓”,既未改变原来的用力部位,也没有采用杠杆原理提高劳动效率,更未将器械本身固定,故所谓的“手碓”仍为杵臼,不可当作古碓来对待。其时,山西的谷物碓机加工业相当发达,不仅有完备的古碓构件,而且碓头的对面还设有利用风力去糠的扇车,这在其他出土的石碓文物中极少见,其设施非常先进。

北齐时期的晋中碓机也是一个陶碓模型,是明器,是石碓的替代品。南北朝时期的碓机是对上述汉代碓机某种程度的沿袭或传承。所不同的是汉代碓机木架呈两个条板状,平行并立,作业的农夫躬身弯腰,抬腿踩碓,手扶碓架,以稳定身体,缓解疲劳。与同时代的湖北云梦、河南陕县及济源出土的碓机一模一样,表现出一种跨地域的共性。而北齐的碓架较前简易,仅为两个尖柱矗立,不便于劳作者手扶。由此判断,北齐的碓机舂米者是坐着靠椅工作的,身体不向前倾斜,不必手扶碓架,所以碓架是简易的柱状。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部游牧民族将椅子传入中原,晋中太原在北齐的碓机结构改变就受此影响。

同样,隋代陶碓也是石碓的替代品,它与北齐的碓机结构相似或相同,碓杆的尾部较短,与汉代碓机相比,支点太靠后了,不是完全符合物体平衡原理的,脚踩碓杆比较费力,似乎没有汉代的碓机构造合理。碓架也是和北齐相似的较为简易的低矮尖柱形。我们知道,隋朝取代了南北朝,其社会和经济还带有南北朝的印记。在农业生产及其工具方面,也保留了南北朝的某些特点,所以隋朝碓机形式与北齐碓机保持了一致。这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下,太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制造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某种短期的随意性、非理性。

唐代的碓机发生了变化,碓架变成了平行矗立的方板状,碓杆尾部加长,支点适中,设计相对合理些,符合物体平衡原理,工作时会起到省力增效的作用。从表面看,它有点像汉代的碓机,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使用状况会有所区别。在汉代,人们只是手扶碓架,弯腰抬腿踩碓。而到了唐代,由于有了椅子,农夫舂米既可躬身弯腰作业,也可以坐在靠椅上踏碓。这是在农耕领域汉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结果。

到了宋金时代,民间的农业加工机械又发生了一定变化,人们对碓机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并出现了一些大型的踏碓。首先是其时的工匠为适应粮食加工劳动的需求,把碓架加高、加大,并将碓杆尾部的地面下削,增大下压幅。这与同时期宁夏泾源县出土的踏碓砖雕相似,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甘肃安西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踏碓图相似,反映了宋金以后踏碓改革的发展趋势。这种碓机结构的较大调整,可使农夫由坐着踩碓或躬身踩碓转变为站立踩碓,并在舂米作业时借助高高的碓架撑托两臂,从而更加适合人体劳作、用力的特点,既便于用力,又可减缓人体的劳损。这项成功的古碓改革,是山西以至西北各族人民对传统碓机进行的一种实质性提高和完善。该大型人力碓的设计和制造在当时相当先进,延至明清时期也未显现落后。并且民间一些小型碓机在其影响下,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应改进。

除踏碓外还有水碓。早在东汉,我国就有了借助机关利用牛马驴骡驱动的畜力碓和由水力驱动的水碓,并一直延续到后世各代。其中畜力碓是利用牲畜在一定的地点进行一个横轴回转运动,再通过横轴上的拨板以拨动碓杆的尾部(相当于一种齿轮的传动),使碓机做出舂米动作。此项畜力碓,至今在山西还未找到实物遗迹。所谓水碓,又称机碓、水捣器、翻车碓、斗碓,其结构是用一矮柱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安装一块圆头石锤,另一端连在立轮水车上,用水力推动水车转动而使木杠带动碓石连续起落,以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之皮。金代晋北的水碓即是如此。西晋初年,当阳县侯杜预研究和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粮食的经验,并从中受到启迪而发明了连机碓——由一个水轮带动几个碓头。据《太平御览》记载,连机碓的动力机械也是一个立式水轮,由水轮驱动一根横向转轴,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用转动的拨板来拨动碓杆。即水轮受水转动,横木转轴上的几个拨板就分别拨动几个碓杆之尾,使几个碓头一起一落地同时进行舂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古代山西,既有单机碓,也有这种连机碓。西晋时,包括今晋南在内的河内郡、河东郡,单机、连机水碓甚众,其中仅公主水碓就有“三十余区”,其他水碓更达几千区。足见其碓业繁盛,于舂米作业中显现出不可低估的实效。

山西等处水碓,多选择在河畔建置。各处水碓一般都建有水碓房,以防止所舂谷物日晒雨淋和风吹。魏晋至明清时期,境内水碓大多为公益物资(除少数私有水碓外),碓房资金多由村民集资筹建或由绅士捐款助建。相关村民因需享用——按一定的顺序轮流使用水碓。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由于使用水碓和连机碓加工谷物,使当地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水碓、连机碓包括踏碓,不仅用于粮食加工,还用于药材加工、陶土加工、茶叶加工、榨油、造纸、火药制造等,充分反映了往日古碓的辉煌。

猜你喜欢
石臼北齐山西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惜物惜福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惜物即惜福
山西叹五更
神奇的鼠尾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