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学思考

2014-05-30 08:52:23俞砚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动态

摘要: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馆中的一幅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凭借着其先进的技术和新奇的呈现方式,给游客们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这种将传统美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对经典艺术文化进行再创作,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传统美的新时代,为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字:《清明上河图》 审美体验 审美意象 科技 传统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馆中的一幅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凭借着其先进的技术和新奇的呈现方式,给游客们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收获了无数的称赞,一度被誉为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这也是中国数字动态数码作品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呈现,将传统美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传统美的新时代。

这幅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引用的是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原版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整幅作品以长卷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生动的描绘出了北宋时期当时城市的生活风貌,这在当今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传世珍宝。这幅动态的“百米画卷”按照原尺寸的长度放大了近30倍,按照原面积的尺寸放大到了近700倍,整个动态大屏幕的尺寸达到了832平方米多。

在这幅动态长卷中,创作团队严格按照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来进行创呈现,制作出了长近128米,高6.5米,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来呈现的活动画面,真实的展现了白天和夜晚人物的活动,整个长卷中,共出现了五百五十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五六十匹牛、驴、骡等牲口,二十多辆车和轿,大小船只有二十多艘,典型的宋代建筑特征也在房屋、城楼、桥梁等中得到了体现。创作团队采用三维制作技术,运用12台投影仪将制作好的《清明上河图》的动态画面投影到设计好的凹凸起伏的白色大屏幕上,看起来连贯没有褶皱,整个画面完整且和谐。

一.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在古代,没有当今时代如此发达的科技产物,人们看到美景美人的时候,也没有相机去记录瞬间的美好,所以人们往往通过语言或者图像来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于是流传下来很多著名的诗句以及画卷。人们看到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有感而发,创作出一些作品,西方美学史上的模仿说称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也有一派“表现说”称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对主观心灵的表现。虽然以上学说对艺术的阐述并不全面,但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艺术是人造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同时也与艺术家的技艺密不可分,它区别于一般的人工产品,是艺术家凝聚了心血与技艺的精粹,也是一直精神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就曾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当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张择端看到汴京的昌盛景象,有感而发,继而创作出了这幅传世佳作。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的意象,“意象”是“情”与“景”的内在的统一,从而构造的是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运用散点透视法,以不断移动的视点,来表现整个汴京风貌,大到广阔的原野,奔腾的河流,高耸的城楼,小到摊贩的招牌上的文字,船只上的钉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了,市井中赶集的妇女儿童,吆喝的小贩,赶着马车的车夫,在酒馆悠闲喝着酒的市民,河中撑着大船的船夫们,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河港、货船、商铺应有尽有,官府宅邸和茅屋村舍错落有致。人们谈笑风生,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百态,井然有序,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张择端通过其高超的绘画技法,将整个汴京城的生活风貌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仿佛能回到那个年代,感受到当时街井的热闹,感受到那个盛世王朝的人们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张择端将生活中这些点滴的元素整合在了一起,融合了自己的感情,让我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内蕴着情意的象。

二.科技赋予艺术新的生命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和艺术在社会信息化浪潮中融合,于是审美不只是单纯的欣赏,注入了科技元素之后开始向全方位感官体验发展,不只局限于视觉的审美,逐渐融入了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驗,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入的体会艺术品的意蕴,让审美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尽管张择端原版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将北宋的城市风貌展现的很细致,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意蕴,对当时人们生活景象产生无限的联想;但是由于它是静态的画面,并不能鲜活的将人们的行为活动展现出来。于是世博会中国馆中的“百米长卷”——《清明上河图》就运用了现代数字技术将传统绘画和科技结合起来,使得原本静态的画面动了起来,配合上光影声电效果,带领游客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白天,熙熙攘攘的人流行走在街井小巷中,骑着骆驼的商队缓缓的行走着,整齐的吆喝着号子的水手,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清晰可闻;不一会儿,时间切换到了夜间,夜市的灯次第点亮了起来,小商贩们忙碌的吆喝着,小酒馆里传出阵阵的猜拳声……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利用“体验式沉浸数字艺术”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示,是对传统经典传世绘画作品的全新的演绎,也将视觉美和体验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原本只能平面欣赏的画作新的生命,使游客仿佛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游客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感受虚拟世界里的生活,这一切又都和他们看到的画卷几乎一致,这样真实的逼真感使他们完全沉浸在其中。

三.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是对原作的再创作

艺术欣赏是审美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先认识了解艺术作品,然后产生共鸣,接受了该艺术作品,继而引发联想,到最后产生了共通的美感。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通过观察分析原作,产生了直接的审美感官体验,然后通过大量查阅历史资料文献等通晓了当时的民俗民情,从而获得了间接的审美体验,并通过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等形象的艺术思维方式,激发了创作出一幅动态《清明上河图》的灵感,于是他们借助了新的艺术手法、艺术语言以及高科技的手段,将自己重新理解诠释的新的《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形象完整的呈现在游客面前。

数字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与原画作者所处的是不同的时代,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张择端是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而新版作者则是采取现代高科技技术对传统原创经典进行再创作;原创的作品只是静态的画面,而动态的则是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运动过程,所以创作者必须凭借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参考大量资料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既不会脱离原作的形式,又具有了自己的独创性的艺术形象、艺术语言等,这便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原作的再创作的过程。

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运用了现代技术,将传统的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转换为动态的数字影像,让游客对已经耳熟能详的传世经典作品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将观赏方式由静态的被动的欣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动态的情景,缩短了審美距离,大大增强了游客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游客与名著对话,身临其境的体验原作的美学语言,增加了互动性,也实现了人们体验式的沉浸过程,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清明上河图》本是一幅传世闻名的经典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卷,立足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意识之上,展现了宋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景象,而数字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传统绘画“活”了起来,赋予传统绘画全新的面貌,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舞台上呈现给世人一个鲜活的宋代时期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再创作,这是中国文化精粹的一个典型的体现,画作的意境也与世博会的主题如出一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人们渴望如汴京时期的人们那样国泰民安,和平安康的生活梦想。这里创作者们做到了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

这种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放溢彩,使得传统与现代进行沟通和对话,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传世经典作品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对社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的审美品味以及欣赏方式位也发生了改变,于是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方式并不一定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所以我们将科技元素注入到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去,对原本已经很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以及审美习惯,带给人们新鲜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激发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经典作品的浓厚的兴趣,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简介:

俞砚秋,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动态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幼儿100(2022年42期)2022-11-24 06:55:12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7期)2022-09-05 02:36:02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3期)2022-05-23 13:44:30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1期)2022-03-09 06:22:20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4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动态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24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决策探索(2016年23期)2016-12-20 10:18:46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大众健康(2016年12期)2016-12-14 15:38:59
嘉靖年间,赝品《清明上河图》酿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