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生
摘要:目的:探究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 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114例,对患者临床资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行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腹围、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明显下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小,引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能减少患者腹围、引流肠内容物,对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77-01
低位结直肠梗阻数亿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致病因素一般为肿瘤。临床上,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而目前,解除梗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手术[1]。但由于急性肠梗阻患者梗阻段肠道扩张非常明显,且容易被肠内容物堵塞,污染手术野,且可对术后患者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2]。因此,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引流梗阻端内容物,对于缓解患者病情、后期手术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114例,分析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11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114 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7 例。观察组患者行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中,男性30 例,女性27 例,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3.18±7.39)岁。在对照组的中,男性29 例,女性28 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为(42.63±9.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结肠镜引导下,置入金属支架。对观察组患者,行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进行治疗,治疗方法的步骤为:首先,清溪患者的灌肠,并检查结肠镜情况,找到并确定结肠狭窄处,观察梗阻部位。其次,将导丝置入活组织检查孔,置入后,在导丝引导下,在患者肠道内置入造影导管,并寻找肠道近端结肠。再次,将扩张的导管沿导丝置入肠道,并行球囊扩张术。之后便可拔出扩张导管,将减压导管置入肠梗阻,将30ml生理盐水注入到水囊中,并固定好减压导管。在减压导管上,连接并固定好Y 字型接头,注意密切观察引流情况。与此同时,行胃肠减压器间断负压吸引。治疗结束后,6~8d 内,两组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d、3d和5d ,观察两组患者的腹围、引流量和并发症情况,并客观记录。引流后6~8d内,为患者行外科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統计学软件处理,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 视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引流量、腹围对比 引流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腹围、引流量,观察组患者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低位结直肠梗阻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在目前医疗水平下,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最为明显[3]。不过在术前,由于患者极有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因此手术治疗安全性较低,风险比较大[4]。临床实践表明,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有效,与患者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如果患者肠道在梗阻阶段出现严重的水肿扩张,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果术前,无清理肠道或清理不干净,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切口感染的几率高,大于20%。由于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发病急,病情严重,但目前手术治疗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如何采用非手术方法,将急诊变为限期手术,在临床上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难题[5]。经肛门向梗阻部位置入减压导管,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减压导管可准确记录肠道引流量,而对造成梗阻肿瘤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过在实际操作时,注意事项为:按照影像学资料寻找并判断梗阻,在结肠镜引导下置管,防止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肠出血或者肠穿孔。一些权威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肛减压导管不仅能够缓解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为后续的手术具有积极的影响。不过由于目前国内的临床上该方法应用率低,大都采用的均为梗阻部位置入支架方式。
本研究为了探讨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腹围、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进行了分析对比。治疗后,观察组腹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小,引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认为,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可大幅减少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腹围,充分引流其肠内容物,从而为后期的外科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家庆,虞黎明,何楠.8 例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术前置肠梗阻减压导管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20):2837-2839.
[2] 林琪,洪捷敏,张佩翡.经肛减压导管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8(2):218-219.
[3] 谭志军,谷川,丁文涛.经肛型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恶性梗阻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4):289-290.
[4] 许剑民,钟荟诗,徐美东.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9(4):308-309.
[5] 文宗全,张浩,钱振育.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结直肠癌梗阻患者的应用体会[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