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明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化指标和早期临床转归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入院治疗的2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属于首次发病,并在24h内检测患者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方面,入院时对患者采用(Chinese Stroke Scale,CSS)量表和(NIH Stroke Stroke,NIHSS)量表进行评分,入院后的第10天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根据CSS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组,根据NIHSS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好转、无变化、恶化三组,观察分析不同组间指标数值存在的差异性。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轻型、中型、重型这三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血钙、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这些项目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比较临床转归不同组间的血钙、纤维蛋白原、血尿酸等数值,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化指标和早期临床转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生化指标;临床转归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51-02
神经系统疾病中急性脑梗死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病发生率高,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使患者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所以为了防止急性脑梗死疾病病情的加重,则应该在患者患病早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就目前形势而言,国外与国内的大多数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的致病因素与某些临床化验指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仍没有通过实验获得统一的论点。所以,本院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抽样作为化验项目,观察患者血液中存在的物质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转归存在的关系,希望能够为该项疾病的治疗与防护提供有利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属于首次患病。其中有165例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18.5)岁,所有患者的临床体征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240例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肿瘤、心脏、肝肾、肺部等疾病,入院之前患者没有服用对生化指标产生影响的药剂,排除特殊饮食习惯和饮酒习惯的患者。
1.2评分及分组方法
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入院时或次日早上进行血样抽取,并在检查科对其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方面进行测定,全部患者均采用TOAST分型方式来对其致病原因进行分型[1]。通过将患者的所有检测项目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分析,填写记录到CSS和NIHSS评分量表中,根据CSS量表的评分标准将240例患者划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组,其中0-15分表示轻型患者,16-30分表示中型患者,31-45分表示重型患者;同时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第10天的NIHSS评分进行计算,计算出的数据主要用于对患者的临床转归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差值来进行分组,主要分为好转组、无变化组、恶化组,其中差值>0分表示好转组,差值=0分表示无变化组,差值<0分表示恶化组。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对组间均数对比进行检验,用卡方值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以P<0.05判断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病情各组间化验指标比较
本院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89±5.53)天,其中有153例轻型患者,65例中型患者,22例重型患者。中型患者中患有心源性脑梗死和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数量比轻型组要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的病情趋于严重化发展,患者身体中的血钙含量随之下降,各组间的血钙值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原、胆红素、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上述数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入院不同病情各组间化验指标比较
2.2不同转归各组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
本研究将240例患者分为好转组、无变化组、恶化组,其中好转组有178例患者,无变化组有35例患者,恶化组有27例患者。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患者入院时的CSS评分量表发现,患者体内的血钙、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越差,入院时的CSS评分数值越高。从量表各组间的数据可以看出,恶化组患者除了血钙含量明显比好转组与无变化组要低外,纤维蛋白原和血尿酸的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入院10d后不同转归各组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疾病中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具有高致残、高死亡率等基本特征,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转归情况不具有统一性,如果患者属于轻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则不明显,或者只出现感觉方面的障碍问题、轻微的行动不便等症状;如果患者属于重型急性脑梗死,则会在短期时间内出现重度致残,甚至死亡[2]。随着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展与治疗,部分患者会在短期内得到治愈,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出现明显的转归现象,如患者病情无法得到控制,則会在短期时间内死亡。上述现象表明,有多方面的致病因素会影响到患者的病症发展和转归情况。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随着患者病情发展趋于严重化,其体内的血钙含量会明显降低,如果患者24小时内的血钙含量仍处于较低位置,则会导致病情状况加剧,而且第10天的转归状况也会随之变差。由此可见,在患者患病初期对其血钙含量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状况。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早期的血钙含量和其长期的病死率存在的联系属于非线性关系,如患者血钙含量出现偏高或者偏低的情况,相对于血钙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患者来说,前者的长期病死率比后者高。以上这项研究结论在随访患病患者1年后整理得出。由于本次研究主要对象是住院10天后的患者,因而本次研究是属于短期的患者临床转归状况调查,要证明其生化检验项目与临床转归存在的联系还必须通过大量的时间和样本。部分医学专家表示,急性脑梗死病症会对患者的脑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使患者的皮质醇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增多并对甲状旁激素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降低了甲状旁激素的活性,从而无法对血钙进行调节,最终使血钙含量降低[3]。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随着患者病情发展趋于严重化,其体内的尿酸含量会呈上升趋势,而且第10天的转归状况也会随之变差。由此可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尿酸含量与其病症发展状况和早期的临床转归情况有一定联系,在重症组患者中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心源性脑梗死症状所占比例最大。根据以往的实验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尿酸在人体内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周围环境和人体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出现病理状况引起稳态失衡的现象后,会使大部分学者认为尿酸会与这些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尿酸能够提升人体血液循环产生的氧自由基含量,进一步加强人体的脂质氧化速率,最终造成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现象,而血尿酸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属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生化指标,将此线索作为依据有利于本次研究所获得的结论。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随着患者病情发展趋于严重化,其体内总红胆素含量的含量也会随之升高,但在各组的临床转归情况中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回顾近年的研究资料得知,胆红素和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尿血管疾病有着密切联系,部分学者认为低胆红素现象是引起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这种现象是由于急性机体应激反应而产生。在本次研究中,重型患者的总血红素换量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根据上述研究表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急性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总胆红素呈上升趋势,升高的胆红素会对抗氧自由基产生抵抗作用,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所以,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需要再采取相关措施来使总胆红素含量下降。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C,FIB,SUA水平与病情轻重及临床转归有密切关系,TBIL,HCY与病情轻重有关联,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并适时给予适当处理。
总结上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钙、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含量和病症程度以及临床转归情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另外,患者的总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和病症程度存在联系,因此这些生化检验项目必须得到医学领域的重视,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疗和预防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0(6):379-380.
[2]]张小年,张皓.脑损伤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2(11):929-930.
[3]周志伟,史连义,田雪梅,等.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自原水平的Meta[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5(13):1582-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