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首珍
【摘要】目的 探讨痔瘘手术腰麻与局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痔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麻醉采取腰麻,对照组采取局麻,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5.78±0.64)min,对照组为(19.75±3.08)min,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为(4.88±0.73)h,对照组为(3.37±0.55)h,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1.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0.01
0.05)。结论 对于痔瘘患者采取腰麻,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成功率较高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痔瘘手术腰麻局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95-02
肛肠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肛门部皮肤与肛管上皮神经末梢异常丰富,肛门外感神经系统十分敏感,尤其是对痛觉的敏感性,造成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术后镇痛与康复。腰奇穴麻醉为低位骶管阻滞麻醉,麻醉时将麻醉药经过骶裂孔尾侧的两骶骨角连线中点处注入骶部硬脊膜外腔。本研究对痔瘘手术患者进行腰麻,麻醉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40例痔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痔瘘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17~83岁,平均(45.8±6.9)岁,其中混合痔28例,肛门脓肿25例,低位肛瘘10例,陈旧性肛裂4例,直肠息肉3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标准,ASAⅠ级50例,ASAⅡ级20例;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18~81岁,平均(45.3±6.7)岁,其中混合痔31例,肛门脓肿26例,低位肛瘘8例,陈旧性肛裂3例,直肠息肉2例,ASAⅠ级51例,ASAⅡ级19例。排除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与血液病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ASA分级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麻醉采取腰麻:患者采取侧卧位,下肢尽量保持屈曲,显露出骶尾部。麻醉师一手食指按压住尾骨尖后,并向颅侧寻摸骶骨角,穴位确定为两骶骨角之间连线中心。穿刺选择L3~4间隙,25G的腰麻穿刺针,麻醉师手持穿刺针,针尖斜朝向肛门方向垂直进针,破皮后进针直至出现落空感或者患者表示有酸麻胀痛感,回抽时无血,推药时无阻力或阻力小,随后将1.5%利多卡因1ml缓慢推入穴位,结束后患者取仰卧位,调整麻醉平面。
对照组麻醉采取局麻:麻醉前准备与麻醉药物同上,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麻醉师将食指置入肛内引导进针,手持穿刺针,于肛门周围分点进针,以扇形方式由浅至深,浸润深度必须达到肛直环。注意每次推药前必须回抽无血,注毕对肛门周围按摩3~5min,以促进麻醉药物能完全扩散并使得肛门足够松弛,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
显效:肛门松弛充分,无疼痛;有效:肛门松弛良好,但仍有局部疼痛难以忍受,追加麻醉后可坚持完成手术;无效:肛门松弛效果差,疼痛状况明显,需另行其他麻醉方法,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病例×100%。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与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5.78±0.64)min,对照组为(19.75±3.08)min,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的麻醉维持时间为(4.88±0.73)h,对照组为(3.37±0.55)h,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1。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1.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0.0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与维持时间比较
组别n起效时间(min)维持时间(h)
觀察组 705.78±0.644.88±0.73
对照组 70 19.75±3.083.37±0.55
t 54.72 31.64
P <0.01 <0.01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 70 56 9 5 65(92.86%)
对照组 70 30 27 13 57(81.43%)
x24.08
P0.01
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低血压,2例恶心呕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心动过缓、穿刺部位轻微压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n 低血压 心动过缓恶心呕吐 轻微压痛
观察组 70 2 1 2 10
对照组 7013 311 14
x2 9.030.266.87 0.80
P<0.01>0.05 <0.01>0.01
3.讨论
肛肠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以痣、瘘裂较为常见,俗话说“十人九痔”,对于痔瘘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尽管痔瘘手术时局限性手术,但因患者惧怕疼痛,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肛管松弛度,导致病变部位暴露不良等,造成恶心、呕吐、胸闷等直肠心脏反应。肛周神经分布密布,对牵拉刺激异常敏感的内脏神经纤维及对锐性刺激敏感的感觉神经纤维均分布于该部位,因此在行外科手术时切口刺激会引起肛门内外括约肌出现痉挛,产生剧痛,故术中充分的镇痛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局麻为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一,药物吸收较快,不过由于其常出现麻醉不彻底的状况,导致术后暴露差,手术时间延长,而反复牵拉伤口会加重损伤,甚至出现局部药物潴留进而加重水肿。局麻时药物剂量偏大,患者难以耐受,而炎症痔核引发药物吸收快,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麻药物中毒反应。腰麻时药物经脑脊液直接作用到脊神经根,故起效快、肌肉松弛度好、恢复快。腰麻时麻药使用剂量小,阻滞平面不超过L3,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因此不良反应少。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起效快于对照组,维持时间也长于对照组,麻醉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痔瘘患者采取腰麻,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效果确切、成功率较高且毒副作用小,术后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闵春明,冉小燕,张树志.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肛肠病术后无痛换药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3954-3955.
[2]王尚平,王芳丽,张书伶,等.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6):16-17.
[3]查文华,胡建,陶林.腰麻与骶麻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7.
[4]潘玉荣,李志刚,张剑权,等.肛肠病围手术期镇痛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0):2531-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