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探讨

2014-05-30 17:02:23崔丽莉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血压

崔丽莉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通过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并入住我院的2006年3月10日~2009年3月10日的高血压病患者为本实验研究对象,经筛选共有235例患者复合本实验研究,将筛选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总人数118人,给予“阿司匹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照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年后追踪随访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 结果:治疗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上(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再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血压;抗血小板;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74-02

在当今社会,高血压病困扰着无数患者,其病程长、危险因素多、致死率高等,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高危病种。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较大规模的成人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1.88%,總体成上升趋势[1]。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3报告: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8.8%。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比较复杂,致使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30.2%、24.7%、6.1%,依然很低[1]。据估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例脑血管病,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数将加倍,心血管病的流行已成为我国的重要负担[2]。由于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容易导致患者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如何预防高血压所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是刻不容缓。本文通过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希望能为医学做一点点贡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通过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并入住我院的2006年3月10日~2009年3月10日的高血压病患者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经筛选共有235例患者复合本实验研究,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在(59.3±4.6)岁,根据PSS17.0对数据(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P>0.05,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门诊确诊为“高血压病”;(2)住院时,多次测得血压大于140/90mmHg或者单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排除标准:(1)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它基础疾病患者;(2)排除同时使用其他降压药和抗血小板药治疗高血压相关药的药;(3)排除高血压危象患者;(4)已经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消化道溃疡的和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不能纳入本实验。

1.2 实验方法将235例患者先按年龄分组后,再从每组中按完全随机方法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18例,对照组117例。实验组予阿司匹林75mg+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口服,每日一次,长期服用;对照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口服,每日一次,长期服用。两组中如果患者血压控制不好,可加大施慧达的量或服用次数,保证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5年后追踪和随访。

1.3 疗效判定5年后,通过追踪和随访,主要通过记录患者在治疗后的5年里两组高血压患者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发病人数及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来判断两组的疗效。

1.4 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良好、不适、危险。良好:自觉无任何不适;不适:恶心、呕吐等,停药后可缓解;危险:出现并发症(消化道溃疡、出血等),需要及时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率为85.6%,对照组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率为56.1%。 治疗组的未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死亡人数、发病人数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 例数 死亡(人) 发病(人) 未发病(人) 未发病率(%)

研究组 118 2 15 101 85.6

对照组 117 5 45 67 57.3

2.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1.0%,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7.7%,两组不良反应P>0.05,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 例数 良好(人) 不适(人) 危险(人) 不良反应率(%)

研究组 118 105 11 2 11.0

对照组 117 108 8 1 7.7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脂肪条纹出现,慢慢形成纤维斑块,进而发展成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溃或者产生裂隙都会导致血栓形成,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缺血,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等。此过程若发生在脑血管,便形成缺血性中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阻断血小板激活途径,防止血栓形成,达到“无血栓,无事件”的目的,而且阿司匹林在高血压病中抗血栓的疗效毋庸置疑。ATC荟萃分析:(1)阿司匹林使严重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1/4;(2)阿司匹林使非致死性卒中风险下降约1/4;(3)阿司匹林使血管性死亡风险下降约1/6[3]。

通过本实验研究显示:治疗组的未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死亡人数、发病人数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P>0.05),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阿司匹林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中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是肯定的,其风险是较低的;虽然两组中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中的“不适、危险人数”都稍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不良反应是稍高的,这是此次实验客观存在的,值得思考。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我们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再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能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参考。若本文有什么不足之处,望同仁之处。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1

[2]王文,朱鼎良,孙宁玲,孙艺红,黄峻.重视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志[J].中华高血压杂,2013,21(9):701-703

猜你喜欢
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西部医学(2021年10期)2021-10-28 08:25:50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16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说说高血压这件事儿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8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4
探讨中医药对高血压防治的作用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