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希平
摘要:目的:了解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结石分布、术式选择及并发症和疗效等加以统计。结果:经治疗,全组110例患者术后发生胆漏、胆道出血及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共7例,1例因肝肾衰竭致死,另102例经随访,优良率达到96.2%。结论:肝胆管结石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的治疗下,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切除术;肝胆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66-01
肝胆管结石属于胆管结石中一种常见的类型,表现为残石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再次手术率高等。在目前,大多数医院主要采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予以治疗[2]。现结合我院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资料
抽取我院在2001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11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46例,女性为64例。年龄在19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4.2)岁。在接受治疗前,全组患者均表示有1个月~9年病史,另有41例表示有过胆道手术史。临床表现为:21例右上腹隐痛不适患者;79例腹痛患者;另表现为发热、寒颤及黄疸等的患者各有51例、39例和67例。
1.1.2 结石基本情况
全组患者均有在术前进行B超、CT检查和ERCP、MRCP以及术中胆道镜等加以确诊,并了解到在结石分布方面,有71例位于左肝,有22例位于右肝,有17例位于左右肝,另外有48例为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9例为合并肝门胆管狭窄;左肝管狭窄、右肝管狭窄及左右肝管均狭窄者分别为49例,17例和16例。
1.2 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行肝左外叶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肝方叶切除术,以及右前叶切除术、右后叶切除术和右半肝切除术各有57例、18例、7例,以及5例、8例和4例。另外有10例行双侧多区段肝切除术,有47例行肝切除术联合胆肠内引流术,有7例经肝实质切开取石。并在手术中采用常规彩超、胆道镜进行检查及取石。
2 结果
经研究,术后发生胆漏、胆道出血及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共7例,包括4例胆漏患者,2例急性胆道炎患者和1例膈下脓肿患者。同时有1例因合并肝功能衰竭致死。另有6例患者由于出现术后残石,需要进行T管窦道取石。
此外,对于全组102例患者进行为期10个月到5年的随访,平均随访2.7年。经随访效果评定标准评定,随访患者优良率为96.2%。
3 讨论
3.1 术前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肝胆管结石作为胆道外科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复杂、难治的疾病,虽可以采用B超进行检查诊断,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其诊断准确性仍比较低,仅为80%左右[1],特别是在诊断合并胆道狭窄时,其准确率则要更低。为此,在术前的检查工作中,最好能够结合影像学进行检查。通过实现CT、ERCP和MRCP等的联合使用,以帮助医生确定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位置,以及合并单管狭窄的部位及其范围等,减少术后残石等情况出现,促使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的治疗分析
肝胆管结石在临床治疗时,往往容易受到其解剖上的复杂性和结石、炎症等的影响,而导致合并胆管狭窄,以及狭窄以上胆管扩张和胆汁淤积等情况的出现。而且在某些仅采用胆管切开取石的手術过程中,操作起来极为困难,会给手术治疗的效果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同时,据研究表明,肝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癌的成因还有着一定的关联。由于肝胆管结石的影响,会使得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从而引起上皮癌变,导致肝内胆管癌出现。经肝叶段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胆管癌的发生[1]。在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经随访,发现优良率高达96.2%。
不过,要想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医院在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过程中,还应重视与其他术式的联用。当采用肝门胆管狭窄矫正整形联合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时,一方面,肝门部狭窄的胆管可通过肝方叶切除术来充分显露;另一方面,将空肠盲袢在皮下埋置,还可以为日后行胆道镜取石或是复发取石,以及拆除原胆肠吻合口或为其进行整形等提供便捷。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结石取净,医院还需要重视术中彩超和胆道镜的使用。经术中彩超进行结石分布的动态、反复观察,并结合纤维胆道镜的检查及治疗作用,可实现对残石发生率的有效控制。
经研究表明,肝胆管结石在采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以及B超、胆道镜等的使用下,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残石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程龙,田伏洲,骆助林等.部分肝切除术与肝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J].临床误诊误治,2012,03,(15):256-257.
[2] 陈平,董家鸿.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的肝切除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1,(1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