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实证研究

2014-05-30 16:18何侠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东莞城市化

[摘 要]城市是人类精神、物质文明集中展现的载体,提升城镇化水平离不开城市文明建设。通过城市文明建设东莞市实现了城市的跨越式及可持续发展,并且推动城市的文化软硬件建设、外来人口权益提升、居住环境改善、行政体制创新和公民素质提升,其关键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做到过程与效果和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城市文明;文明建设;城市化;东莞

任何城市发展都离不开城市文明的进步,在我国,“城市文明建设”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城市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各类精神、物质活动和成果。[1]东莞的城市文明建设始终伴随着其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由于东莞在城市文明建设方面注重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以及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才使东莞在迅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较好地化解了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并且保证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东莞市不仅在广东省内率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且此后还蝉联这一殊荣,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东莞城市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一、东莞城市文明建设对城镇化作用考量

从总体上考量东莞城市文明建设对城镇化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这是认识东莞城市文明建设历程和全貌,分析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要因,以及总结经验和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的逻辑起点。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县变为现代制造业名城,东莞市在创造“东莞模式”的经济奇迹的同时,城市也迅速实现从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向全面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城市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城市文明建设达到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创造新的观念、新的环境、新的能力,保证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一)城市文明建设促使城市跨越式发展

东莞城市文明建设在助力城市跨越式发展时主要表现为思想的大解放。1978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引下,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发,东莞在其一贯务实精神作风的作用下,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这是早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思想的重大成果。太平手袋厂的创建使东莞从此开启了国际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也拉开了东莞由乡村文明迈向城市文明的序幕。[2]

1978年底东莞市为方便外商来东莞投资,实行服务招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企业来东莞置业。东莞市整合了计委、银行、交通、工商、公安、保险等十几个部门人员和工作流程,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条龙”行政审批服务措施,并设立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加工办”)。[3]“加工办”的“一条龙”服务理念蕴涵新的行政观念,至今依然是影响东莞市政府高效率行政理念的宝贵精神财富。

东莞市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最先提出“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继而一个叫响全国的时代经典口号开始传播。这不仅是东莞城市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成为全国许多地区迈向富裕的重要指引和符号。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外资企业纷至沓来,从而开创了以外资主导、外来技术、原料和劳动力,出口为主的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东莞模式”。“东莞模式”开创有别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深圳模式”的新的中国特色乡村工业化道路。“东莞模式”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尽管其存在一定局限性和弊端,但它对于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依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4]“东莞模式”是东莞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东莞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

(二)城市文明建设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思想大解放,观念道德大碰撞的背景下,以“敢为天下先”精神和宽容务实精神为基石,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五六年间,东莞工业文明蓬勃兴起。“东莞模式”的开创并不意味东莞城市文明建设在促进东莞城镇化方面就此止步,在不同阶段东莞城市文明建设继续为东莞城镇化提供支持,表现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为人的发展增强推力,为城市发展添加动力。

1994年东莞市又提出“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提高新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能力,提高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念。1995年,东莞市提出要求有“莞货意识”,实施名牌战略,随后由李连杰代言的步步高广告及主题曲传遍全国。东莞城市文明建设使东莞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因为取得一些成绩而原地踏步、固步自封,而是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务实态度和吐故纳新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产品生产制造技术、逐步增强品牌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将其打造成为了国际制造业名城。

进入新世纪,东莞市意识到城市的硬件环境改善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是决定东莞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东莞市提出了“一网两区三张牌”、“一城三创五争先”和“经济社会双转型”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通过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由初级城镇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5]这些城市文明建设成果为东莞市增强了发展后劲,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东莞城市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突出例证,为东莞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使东莞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加快进程,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双转型实践进程不断深化,保证东莞能够高水平崛起。

二、东莞城市文明建设推动城市文明的实证分析

21世纪初期,东莞市已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几百亿元资金,使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崛起。但东莞市也意识到一座高水平崛起的城市,不仅仅在于建造高楼大厦、修桥铺路和美化环境,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提升城市的内在涵养和文明水平更加困难,而这些都离不开城市文明建设在各方面的深化,特别是在关键结点上的突破。东莞城市文明建设正是由于能够贴近实际,抓住要点从而迅速提升城镇化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重文化软硬件建设

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一定要提升东莞市的“软实力”。近年来,在与不断上涨的经济收入相比,东莞市民对精神财富的渴望也比以往更加迫切。在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同时,建设文化新城就是东莞的一个目标。东莞通过把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建设作为抓手,使这个目标逐步变成现实。同时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也成为东莞城市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东莞市还以打造“音乐剧之都”为突破口,定期在东莞市玉兰大剧院上演国内外各类优秀艺术表演,比如《大河之舞》、《猫》等。这类演出还采用政府补贴方式,不仅极大调动了广大市民欣赏高水平艺术作品积极性,也不断吸引着相关资源逐步向东莞汇聚。

(二)注重外来人口权益提升

人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和受众,特别是能够保障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各方面基本需求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东莞在此方面就以占人口3/4以上的外来工群体为突破口。东莞市在2007年将“外来工”这三个字用一个全新的称谓“新莞人”取而代之。“新莞人”不仅是称谓的改变,更是内涵和外延的深刻变化。东莞市近年来非常注重解决“新莞人”的入户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并为“新莞人”构建了廉租房、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站、“新莞人”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城市暖流”改善“新莞人”的基本生活环境,通过社会关注和捐助帮助患病或身处困境的“新莞人”个体,通过一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丰富新莞人业余生活,通过当选市政协委员使“新莞人”获得政治上的平等。

(三)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

城市文明建设成效还应表现在人们拥有适宜、和谐、安定和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东莞市居住环境长期以来不能为市民所满意,由于流动人口众多致使东莞治安形势长期较为严峻,加上工业化过程中存在散、乱、差的布局问题,导致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完善、商住氛围差、环境污染等问题。东莞市近年来通过在全市连续开展了“断腿”、“清源”、“端窝”等一系列专项治安整治行动,使社会治安问明显改善;通过“四清理”和“五整治”活动,使全市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观;通过正规网吧和社区医疗服务站取代黑网吧、黑诊所;通过“文明东莞三有序”主题教育活动养成市民的文明行为习惯。

(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机制

在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方面,东莞市特殊的行政架构在全国的地级市里面是少有的,地级市直接管到镇级,中间没有县级政府,也没有区级政府。这种行政构建固然有其形成特殊情势,但东莞市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不仅化劣势为优势,而且创造性的实践了这种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客观而言,这种行政体制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行政中间环节,提高了各种行政效能,但各級行政管理者也需要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工作,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这种体制对东莞的决策者来讲更是比较繁重,因为比起管理幅度仅为五六个县而言,直接管辖32个镇(街道)从管理幅度而言难度就大多了,问题也更复杂。对基层干部来说同样也忙,“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东莞却在这样特殊的行政架构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引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可为全国其他地区公共行政改革提供借鉴,也对我国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

(五)系统化推进农民市民化

由于东莞城镇化的进程快,百万农民在角色转变、市民素质和文明习惯养成上转变难度大。特别是由于东莞市经济腾飞,农民越来越富,一些农民失去了改革开放初期创业时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劲头,有的利用地缘优势成为吃租“专业户”,有的缺乏高层次和高品位的生活追求,极少数人在小富后沉湎于赌博等泥沼中;有的村镇经济上去了,但封建迷信、宗族观念、邪恶势力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却出现了。面对这些现象,东莞城市文明建设的经验就是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在广大群众中开展文明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引导。通过“现代公民教育”、“市民学校”、“读书节”、“广场文化”、“农民车间”、“农民公寓”等精神文明建设举措,不仅使农民丰富了知识,摒弃了赌博等不良习惯,更加注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让本地食利阶层转变观念再次投入工作中。东莞城市文明建设目标非常明确——将农民转变为市民。

(六)注重“新莞人”素质提升

如前所述,提高外来人口权益是东莞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但提高外来人口自身文明素质也不可或缺。在解决外来人口文明素质提升方面,东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它的包容性赋予了使其成为“新莞人”的文明培训基地和第二故乡的功能。“新莞人”当中大多数人仅接受过中等、甚至小学教育,有的甚至连交通规则都一无所知,但他们是东莞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东莞市容纳数百万这样的“新莞人”,成为东莞市推动高水平城市化发展的显著障碍。但东莞市没有去找国家和打工者原籍地要求功利主义的交换,而是包容性的称其为“新莞人”。[6]为了提高“新莞人”的自身素质和心理归属感,东莞市在城市文明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东莞市劳动部门就给每位“新莞人”发放必读的小册子(包括劳动法和交通规则等内容)、企业成立民工补习学校,东莞市政府为“新莞人”提供的技能培训资助,为技工人才评审专业技术资格。为了使“新莞人”有家的感觉,东莞市成立了专门服务机构——“新莞人”城市管理局、启动新莞人廉租房建设、放宽了入户门槛、大力解决“新莞人”子女读书问题、让“新莞人”代表参政议政,这可算是城市政治文明的进步。东莞的城市文明建设成果使“新莞人”真正融入东莞,构建了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共建共享了发展成果,反映了城市文明建设的起点和终点统一原则。

三、东莞城市文明建设的经验述评

东莞城镇化建设许多方面创造出多个“全省第一”,乃至“全国第一”, 东莞在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37项省部级的各种荣誉后,东莞市又在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综合类评比的最高城市荣誉。但东莞市能够在城市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东莞在城市文明建设方面事实上面临着难度大、复杂性高、起点低等诸多问题。但东莞在城镇化方面也充分体现出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通过东莞人民群策群力,不仅满足了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城市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就经验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明建设观念持续更新

就城镇化发展而言,从文化的角度观,东莞市缺乏像北京、西安、南京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从经济的角度观,东莞没有上海、广州早已成熟的工商业文明;從地理的角度观,东莞也无近邻深圳的“经济特区”的名分,没有赋予实验田的功能,更没有国家政策和资本的倾斜,但东莞却始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引领角色之一。城市不仅需要承载人类已经取得各种文明,更需要通过不断的观念创新为自我发展发挥引导、加速和催化的作用。显然,在城镇化水平提升方面,东莞城市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市场观念、财富观念、科学观念、和谐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二)注重文明建设的合目的性

文明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成果,城市作为人类精神、物质文明的集中展现的载体,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化过程。考量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也不仅要看过程,还要看所取得的效果,要达到过程与效果的统一。东莞城市文明建设以文化软硬件建设、外来人口权益提升和居住环境改善为关键突破口,使城市文明建设达到合目的性的统一。城市文明建设也只有达到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使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这应当也是社会主义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7]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东莞通过城市文明各要素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是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准确把握和实践,并引领着这个人口构成复杂、快速工业化的新兴城市快速发展。从作用上来讲,东莞城市文明建设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证,是社会主义城市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突出例证;从要因上来讲,东莞城市文明建设暗合了文明进步与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对社会主义城市文明建设目的的深入诠释;从实践上来讲,东莞城市文明建设面临难度大,复杂性高的问题,但城市文明建设决心大、办法多、力度也大,是社会主义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331.

[2]张胜友.东莞:城市传奇[N].光明日报,2008-10-25.(6).

[3]彭子英.东莞三十年·敢为人先·一条龙服务新[N].南方日报,2008-12-26.(DC11).

[4]许高峰,王炜.论我国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

[5]刘志庚.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Z].东莞: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

[6]杨菲.记者手记:东莞 在文明的色彩中穿行.[N].http://ccdv.people.com.cn/GB/6224128.html.2007-9-6.

[7]池忠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3).

[作者简介]何侠(1975-),陕西宝鸡人,助教,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学、绩效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东莞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