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崔岩 李强
【摘要】实战化训练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从实战化教学要求出发,按照部队需求、信息化发展方向以及顶层设计优化三个层面,以“合训分流”学员的培养实践为基础,查找影响学员培养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组训方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战化;组训;改革
习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军的强军目标,强军目标不仅为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也为军队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人才培养必须向实战靠拢。“合训分流” 作为我军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有利于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与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但在贴近实战化教学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一、“实战化”教学要求组训方式改革要注重紧贴部队需求
院校教育要坚持向部队靠拢的办学方向,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养,打仗需要什么素质就重点培养什么素质。实战化训练下的部队更需要的是理想信念坚定、科学文化和专业素质高、组训和管理能力强、体能素质好的新型指挥人才。“合训分流”这种组训方式培养的学员虽然经过了“4+1”的培养模式,但是其教学体系上往往以实现人才的专业培养规格为主要目标,教学训练内容与部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教学训练模式与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当前,不少部队反映“合训分流”学员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部队的实际需求。
首先,我军院校系统和部队系统相对分离,其差异决定实践教学的差距。反观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的军校,由于有顺畅的交流渠道,教员队伍与作战部队的军官定期轮换,教员部队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始终保持对部队作战任务和现实需求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上贴近部队、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学员可以到各基地作战部队参与执行排级岗位的领导任务。而我军在教员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锻炼等方面与部队衔接欠缺很多。因此,院校与部队在实践教学上的两条线、两张皮的现状,必须靠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加以改革。其次,学历教育的岗位化与部队岗位要求的高标准化存在巨大矛盾,“合训”阶段的学历教育还停留在把学员培养成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上却忽略了自己本质上也是指挥人才任职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为任职服务。这一矛盾转移到“分流”培训阶段,必然导致任职教育院校对学历教育成果产生质疑和不满。无论是“合训”院校还是“分流”院校,都要牢固树立为部队岗位任职服务的教育观,要把这种教育观念作为推进指挥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指针,贯彻到顶层设计、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进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共同向“姓军为军”的价值本质回归另外,俄军经过俄格战争的实践总结,将军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调整为3:7,注重培养能实际指挥打仗的指挥员,此点与我军现行的“合训分流”组训方式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正好相反,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二、“实战化” 教学要求组训方式改革要面向信息化发展方向
“合训分流”的本质是实战牵引、培养能力、胜任岗位,更加注重为战教战,关键是定位好一个明确的目标,把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合格人才”作为院校培训目标来定位。当前,基于信息系统体系能力建设成为作战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联合作战成为基本样式。因此,应把教学基点定位在立足我军现有编制装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
“合训分流”组训方式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因此,要用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来评判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部队衡量人才的标准,基本上还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停留在对第一岗位任职能力的绝对推崇。是超越现实阶段,以超前的标准培养人才引领部队发展?还是用现有的尺度,把培养的目标拉回现实标准上来?这取决于军事教育究竟是要服务部队现状还是要引领部队发展这一根本立场。本质上,军事教育应该也必须超前于部队发展,军事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决定部队未来的发展方向。
军事院校要围绕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这一主线,牢固树立引领部队作战训练与转型建设的理念。充分发挥学院前沿优势、开放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主动聚焦部队作战训练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方式、指挥方式、训练方式和保障方式的研究,抢占理论学术前沿,真正使学院成为思想高地、理论高地和人才高地。要通过开设名家讲坛组织信息化作战理论集训,实施基于信息系统的实践性教学,大力营造信息化的浓厚氛围,使学员掌握信息知识、熟悉信息技能、增强信息智慧。抓好联合作战指挥技能培训,使学员在联合背景下、联合环境中、联合平台上,提高基于信息共享的联合认知能力,基于分布交互的联合决策能力,基于实时精确的联合控制能力,基于联动响应的联合协同能力,开拓学员视野,提高学员的战略思维和作战指挥能力。
三、“实战化” 教学要求组训方式改革要注重优化顶层设计
课堂连着战场,必须优化教学顶层设计,构建适应人才能力素质生成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教学目标向能力聚焦。紧扣“为战教战”的价值取向,按照岗位角色指向、兵种职业特点和任职培训要求,准确定位学员任职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依此确定教学内容、依内容确定适应能力生成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性。按照岗位需要模块化设置课程,破除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操作的传统做法,从侧重理论讲授、单项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向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能力训练、发挥学员主体作用的方式转变。三是搞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重点突出指挥人才四年“合训”与一年“分流”两个阶段的衔接。优化“合训分流”教学任务分工,前四年“合训”阶段,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完成全部军事共同课目训练,加大军政训练比重,强化军人基本素质和领导管理素质培养;后一年“分流”阶段要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重點进行军事专业训练,加强第一任职能力培养。四是要制订系统配套的政策机制。当前,“合训分流”组训方式改革,急需改进的政策机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全程淘汰机制。尽管“合训分流”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淘汰细则,但由于没有相匹配的政策保障,执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难于实施。二是院校部队交流机制。每年选派院校优秀教员到部队代职,部队优秀军官到院校担任教官,解决教员队伍结构单一、经历阅历缺乏等问题。部队衔接不紧的问题,只能靠常态化的共育机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院校、部队人才共育机制。院校应协调周边部队建立相对稳定的规范化、常态化的联训联考机制,明确院校、部队职责,让院校教育真正根植于部队训练之中,让部队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四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学员培训质量反馈机制。院校能够深入部队、深入营连、深入岗位,真实了解掌握学员任职情况,搞清楚各级、各个层次指挥军官到底需要哪些职业素质。
军校院校应该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深刻把握“合训分流”改革的精神实质,努力使“合训分流”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探索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的新方法和新路子,使学员在校所学尽可能满足部队所需,贴近实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宗社,黄维华,武文权;“适应4+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综合训练教学环节”[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魏兴;“探索‘合训分流人才培训规律提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年第1期.
[3]孙绪业,蓝光,杜广钦;“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海军院校教育;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