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茶琳
培养良好的午睡习惯的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但前提是孩子获得的体验是积极的。孩子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假如我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把有的孩子不能入睡当作问题来看待,自然就能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种种行为,也就不会着急采用那么多所谓的教育策略了。在教师营造的宁静、温暖、安全和充满信任的环境里,孩子就不会因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焦虑、自卑了。当然,形成习惯需要时间,关键是我们要放慢脚步,降低常规要求,用充满爱意的眼神默默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慢慢与环境磨合,找到一个平衡点。长远来看,这样做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具有稳定的情绪,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
孩子犯了错,并不是不能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其错误行为。但孩子不愿午睡是个人的习惯问题,不是犯错,教师施以惩罚是想让孩子牢牢记住教训从而形成午睡习惯吗?我想,这样做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使幼儿对午睡产生恐惧,得不偿失。
(河北盐山 井爱玲)
我认为晨晨之所以第二天午睡时“安分”了许多,主要是屈服于教师的“恐吓”和“威胁”,而这种暂时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被他长久以来的习惯所战胜,不久一切又将回归原点。如果想要让“效果”持续下去,教师就要不断“施压”,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暴力。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能靠强迫,而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变“他律”为“自律”。如,通过家园合作及适宜的半日活动安排,帮助幼儿建立“午睡生物钟”,使午睡成为他们的习惯和需要。又如,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配备遮光性较好的窗帘助幼儿快速入眠。教师尽量不在午睡室做手工等,以免为幼儿提供“观看”的机会。再如,引导幼儿享受睡眠的乐趣。可以组织“我是睡美人(王子)”“讲讲我的梦”“欢迎梦精灵”等活动,让孩子爱上午睡。
(辽宁沈阳 陈 辉)
我带的班里也有晨晨这样的孩子,这位教师的方法我也曾试过,结果孩子是能安静地躺着了,但一直没有睡着。后来我反思,几个小时睡不着还要在床上躺着的确很无趣,而且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保持安静,不影响其他同伴休息。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介绍国外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了解到他们在午休时间会让孩子自由选择是午睡还是进行安静的活动,他们认为“没有谁会比孩子更清楚自身的生理需求”。我想,对于实在毫无睡意的孩子,何不给他们一点自由呢?
(江西瑞金 刘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