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14-05-30 10:48包和平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包和平

摘要:心理健康关系到残疾大学生学习效果及生活质量,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残疾大学生发挥潜能的重要条件。为帮助残疾大学生解决心理冲突和适应不良等问题,本文选取了在校残疾生131和健全生362人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对比分析,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为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心理冲突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9-01

1. 调查对象

2013年10月,对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在校一、三年级残疾大学生五个专业八个班131人,其中盲生63人,聋哑生34人,肢残生34人,男95人、女36人,一年级67人、三年级64人。在校三年制专科健全生362人,其中男237人,女125人,一年级189人、三年级173人进行调查。年龄为18~25岁。

2. 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问卷调查。受拭者在填表时给予统一指导语,当场交卷。对盲生由工作人员逐项问答代填,对残疾生发出问卷137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对健全生发出问卷362份,收回有问卷362份,总有效率为98.8%。每項症状按1(无症状)~5(严重)级评分记录,因子分≥3为“异常”统计。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健全生SCL-90各因子的均值(1.42~1.87),显著高于国内正常青年组常模。残疾生总体SCL-90各因子均值(1.39~2.19),其中躯体化、强迫、焦虑与健全生相近(p>0.05),精神病性与国内常模相近,而明显低于及健全生,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偏执、敌对显著高于健全生(p<0.05或p<0.01)见表1。

从不同类型残疾生SCL-90因子比较(x+SD)中可发现:肢残生: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精神病性居第一位,与聋哑生有显著差别(p<0.05)。盲生:焦虑、敌对、恐怖居第一位,与聋哑生有显著差别(p<0.05或p<0.01)。聋哑生:偏执居第一位。显著高于肢残生(p<0.05),精神病性、躯体化显著低于盲生和肢残生(p<0.05),精神病性、躯体化显著低于盲生和肢残生(p<0.05)。抑郁是残疾生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各类残疾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敏感是残疾生的突出问题,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男大于女;恐怖女大于男。调查还显示:残疾生异常率为57.25%,健全生异常率为33.19%,二者有显著差异。异常率发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为最多,健全生为8%??残疾生为19.85%,明显高于健全生。其次是抑郁,残疾生异常率为9.16%,健全生为3.04%,二者有显著差异。盲生的敌对性居第一位。

4. 讨论

本次调查前为了使SCL-90量表能正确的反映出残疾生心理特点,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残疾生比较敏感的问题添加在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因子里,以提高对残疾生心理调查的敏感度。根据数据统计分析证明SCL-90不仅适应于健全生的心理调查,也适应于残疾生的心理调查,能充分体现残疾生的心理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三年制健全大学生因子均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而残疾大学生总体的人际关系、抑郁、偏执、敌对、恐怖又显著高于健全生,与国内正常同龄人之间有相当显著的差别。残疾生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健全生。有的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两个异常因子,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身体的残疾对心理的负性影响。残疾学生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他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的社交活动,但是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害怕别人的讥笑,害怕人们怜悯的目光。自卑与自尊使他们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敏感。

家长的过度保护使残疾生产生依赖,从蜗居走入大学生的集体生活,紧张心理随之上升,因残疾生面对各种社会现实,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没有了家长得保护。还要面对婚恋、未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苦闷、彷徨、忧郁油然而生。

社会的排距是残疾生心理的失衡的外在原因。他们面对的要么是善者的同情垂怜,要么是麻木的排距,很少能获得正常人的合理位置[2]。许多人愿意向残疾人伸出援手,却常因漠视被援者的心理疏导和理解,使这一群体很难融于社会。

残疾生与健全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残疾生和不同性别都有一定差异,为我们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提供了参考。助残需要了解残疾生的心理,提高心理学知识,科学指导。根据残疾生的生理病理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琪.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及其相关测量工具的计量心理学特征考核.中山大学,2009.

[2] 夏雯,杜波.试论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月下总第131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