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燕杰
[摘要]攀枝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强于丽江,其劳动力素质水平要高于丽江,但从全国来看,两地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丽江第一产业比重要远高于攀枝花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而攀枝花三次产业比重几乎是势均力敌,这说明攀枝花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远高于丽江,而攀枝花的资本生成积累水平和资本的调动能力要高得多,具有比较优势。
[关键词]丽江;攀枝花;经济一体化;生产要素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21-02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组合是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前提,没有它,社会生产就无法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开放经济。因此,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是丽江和攀枝花实现共赢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1 劳动力要素分析
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但劳动力资源的过剩,区域间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攀枝花人口总量、从业人员数都少于丽江,但攀枝花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强于丽江。从劳动力资源的总体情况看,丽江2002年总人口為111.2万人,从业人员为66.37万人,但2003—2005年人口总量都呈增长趋势,但从业人员均未达到2002年水平,特别是2003年下降了4.16个百分点,很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是2003年“非典”对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丽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也可以从2003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部分印证,2003年丽江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2.8%上升到3.3%,上升了5个百分点。从2006年到2010年,丽江的从业人员数与人口总量一样都呈现了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10年,攀枝花人口总量呈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而对应的从业人员数也相应地呈现了稳步增长的趋势。在这一时期,从两个指标的增长幅度看,丽江从业人员数的幅度从2003年起到2010年都呈增长趋势但没有一年超过人口总量的增长幅度,而同一时期攀枝花的从业人员数增幅都要大于人口总量的增幅,而且还呈现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攀枝花相对较为发达,生产力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也吸纳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而对应的丽江对外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十分有限[1][2]。
丽江——攀枝花劳动力素质水平差异较为明显。2010年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丽江是6695人,攀枝花是9358人,而全国是8930人,北京则是31499人,这说明攀枝花虽然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也就超过了全国的4.79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仅是北京的29.71%;同一时期,丽江还未能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是全国的74.97%,是攀枝花的71.54%,是北京的21.25%[1][2][3]。可见,攀枝花劳动力素质水平要高于丽江,但从全国来看,两地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丽江——攀枝花区域劳动力就业结构演进特点。丽江劳动力就业的结构从1952年到2008年,一直是“一三二”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97%,下降到了2008年的68.6%,第二产业则由1%上升到了9.4%,第三产业也由2%上升到了22%,呈现了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第三产业增幅大于第二产业的演进规律。第三产业增幅较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则一直是丽江经济发展的“短板”[1]。从攀枝花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来看,1965年是“一二三”的结构,到了1975年就变成了“二一三”的结构,之后直到2001年又变成了“一二三”的结构,这里的结构虽然与1965年一致,但内容却大不一样,196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之比为74.94∶22.38∶5.7,而2001年的比例为38.65∶38.22∶23.13,呈现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的演进规律。之后,2002年、2003年、2005年其结构分别为“二一三”、“一二三”和“二一三”,2007年第一次出现了“一三二”的结构,很快,2008年其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出现了“三一二”的结构[2]。总的说来,丽江和攀枝花相比较,有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以2008年为例,丽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之比为68.6∶9.4∶22.0,而攀枝花则是33.94∶30.41∶35.66,在丽江第一产业比重要远高于攀枝花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而攀枝花三次产业比重几乎是势均力敌,这说明攀枝花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远高于丽江。
2 资本要素分析
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本的积累。2002年丽江、攀枝花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143496万元和469000万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则分别为1290.43元和4473.48元,丽江总量为攀枝花的30.6%,人均量为攀枝花的28.84%。到了2010年,丽江的总量为攀枝花的61.1%,人均量为54.62%[1][2]。可见虽然比重有所上升,但与丽江相比,攀枝花的资本生成积累水平和资本的调动能力要高得多,具有比较优势。丽江攀枝花的资本生成积累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一直呈上升趋势。
3 结 论
攀枝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强于丽江,其劳动力素质水平要高于丽江,但从全国来看,两地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丽江第一产业比重要远高于攀枝花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而攀枝花三次产业比重几乎是势均力敌,这说明攀枝花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远高于丽江,而攀枝花的资本生成积累水平和资本的调动能力要高得多,具有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丽江市统计局.丽江统计年鉴2011[Z].内部版,2011.
[2]攀枝花市统计局.攀枝花统计年鉴2011[Z].内部版,2011.
[3]丽江市统计局.2010年丽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0L].丽江政务网,http://news.lijiang.gov.cn/gov/tjxx.htm.
[4]攀枝花市统计局.攀枝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攀枝花市政府门户网,http://www.panzhihua.gov.cn.
[5]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0L].北京市统计局官网,http://www.bjstats.gov.cn/.
[6]丽江市统计局.建国60年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EB/0L].丽江市统计局网,http://xxgk.yn.gov.cn/canton_model58/newsview.aspx?id=16054.
[7]陈琳.1998—2010中国能源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及分析[J].2012(42).
[8]章玉贵,宋耀.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基于1978-2009人力资本与FDI视角的实证研究[J].2012(46).
[9]朱云生.农民视野中的四川新农村建设研究(上)——以四川攀西地区研究为例[J].2009(18).
[10]徐周舟.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J].2011(41).
[11]王宇.攀枝花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影响因素分析与工作体系创新[J].2010(32).
[12]周蓓.四川省旅游中心地机场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和改进研究[J].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