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标准

2014-05-30 10:48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公平性思想品德

纵观高考改革,横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高考本身是有局限的,不能全面体现一个人的才能,为了不遗漏人才,要对高考制度进行各种补充。在这个思路下,现在的高考制度把运动、美术、文艺、思想品德等等,都涵盖在内,甚至在自主招生的幌子下,谈吐、见识等等资本密集型的素质都被涵盖在内。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思路却暗藏了一种对“选拔人才程序”的自负。

选拔人才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甚至才能本身,而是因为这些才能能在市场中服务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文明进步。这也就是说,不管是考试分数本身,还是面试印象,乃至各种能够表现出来的特长,只有最终在市场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而当它们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进入社会生产,仅仅表现于人才选拔程序中时,并无价值。选拔程序中的好成绩,与最终在社会中发挥价值,只是一种大概率的因果关系,而非绝对。这也就是说,选拔制度,并不能完全地鉴别一个人的才能的最终价值。

如果高考代替社会生产、代替市场完全地鉴别一个人的才能,那么,后续的工作分配,就是合乎逻辑的。实际上,当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面对市场的优胜劣汰时,人才资源的配置变得更加高效,也更加公平。

所以,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都只能是一种对市场、对社会生产的近似模仿。所谓让全面体现、展现人的才能、品德的高考改革目标,本身就是不可企及的乌托邦,而这正是所有选拔制度的天然局限。

更重要的是,当向着这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不但目的无法企及,与此同时,制度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简单明了的制度,更加透明,能够建立起更加稳定的预期,而复杂的制度,不但会产生一批制度的阐释者,而且,还会变得更易寻租,从而失掉公平。

比如,自主招生面试时,何谓好,何谓劣,那些参与面试的教授就是制度的阐释者,分数之法治,变为了教授之人治。同样的,当思想品德进入高考的时候,分数之法治同样变为了相关学校、政府关键人物之人治。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依据高考成绩,国家对才能进行文凭认证、并对才能发放国家的补贴,那么,公平性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当失去了公平性时,高考这个人才选拔制度,也一并丧失了最初的效率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高考的方向,既是反市场的,又是反公平的,既没有了效率,也缺失了公平。

所以,在进行涉及高考,乃至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時,必须对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有所认识,明白无法去建立一个能够体现、考察出人的一切才能的制度,如果自负地不断打破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效率与公平性边界,盲目朝着全面衡量人这个不可企及的目标前进,其代价必然是牺牲掉选拔制度的公平性,同时,离“全面衡量人“这个乌托邦更加遥远。

(刘远举)

编辑在线

关于公平的争论永远没有终点。即便是已经成熟的制度,也避免不了受到质疑。更何况在在我们这个急剧变化、缺乏共识的社会。很多人坚持应该对两位同学破格录取,其实是基于两点:1.现状太糟,人心不古,见义勇为应该被鼓励,以达到振奋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2.对一个普通高中生而言,高考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而不能上大学,实在说不过去。如果对正反双方而言,它仅仅是一个选拔考试,考生们有丰富多样的选择,势必不会引起这样的争论。我并不肯定目前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最好的,但是从新闻中看来,这是柳艳兵的理性选择,他真的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祝他和易政勇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公平性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公平性问题例谈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