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披上“紫毛大衣”

2014-05-30 23:15汤绍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孝道

汤绍文

【摘要】“传道”与“授业”,传道排在第一位……换个角度探寻父爱,我们能更深、更真地感受父爱,能更精准地拨响学生心中那根回报父爱的情弦。

【关键词】传道 紫毛大衣 回报 孝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读来就很感动,后来做了老师,执教语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进进出出,站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子,感动着自己讲授这篇课文,迄今数来已有二十余次了。我真心的喜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百读不厌,百教不倦,而且每次都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细细想来,或许是在我父亲的人生履历中,在我们的家庭遭遇中,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我都能从《背影》中找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连父亲那胖胖的体型也是如此的一致!很多时候我都在心里这么悄悄对自己说:教授《背影》,其实是我在向学生们讲述我自己曾经有过的故事。

《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自从面世以来,早已被专家学者们反复探究,选入中学教材后,又被一波又一波的老师们细细挖掘。有了前辈们这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再加上我与这篇佳作许许多多的缘,多年以来,我大致是按这样的思路解析《背影》:父亲那惜字如金的简单语言所包含的厚重父爱、父亲那细致入微得有些啰嗦烦人的周到安排、父亲那俭朴到了有些寒碜的棉袍黑帽、还有父亲那步履蹒跚的落寞背影……我梳理著这些爱,讲述着这些爱,《背影》的字字句句早已镌刻在了我的心间,闭着眼我也能一字不落地背出《背影》全文。身为老师,我不知不觉间已将这篇文章烂熟于心,讲课时驾轻就熟,手到拈来。为此,我窃喜过,自豪过。

直到最近一次讲授《背影》,我这才发现:我讲的都没有错,但我把太多的目光聚焦到了文中“父亲”的身上,我过多的强调了如山的父爱,我竭力想把父爱付出的无私点点滴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老师是“传道授业”者,“传道”与“授业”,“传道”排在第一位。我们做老师的不仅要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汲取文学的素养,感受父爱的温暖,更有责任让学生懂得回报父爱的“孝道”。教授本文,我们大谈父爱的真挚与深厚没错,但我们更要不遗余力地彰显回哺爱是为人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书育人,德为先,依托教材,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教会学生做人,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深信: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心得。

在已往的教学中,我忽略了《背影》中一个本不该忽略的细节:“我”的那件“紫毛大衣”。《背影》涉及这件紫毛大衣的文字极为简要,仅有两处,现摘录如下:

其一:“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其二:“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就这么两笔,轻描淡写,再没别的。也许就因为简单,且又不声不响,难怪我竟然不以为意,只意识到朱自清先生是有意将父子的衣着暗相对比,突出父亲爱子的无私,就这么简单。果真如此吗?不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审视,仔细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件紫毛大衣,重新掂量这件紫毛大衣的分量!

《背影》开始就有交代,这次车站送别,是在家境败落、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才为祖母办了丧事的背景下发生的;文章还交代,处理完家事,“我”北上回京念书,父亲则匆匆忙忙地赶往南京另谋差事。父亲的劳碌奔波,由此可见一斑。强忍丧母的悲痛、差事受挫的折磨、养家糊口的重压、人生不顺的煎熬,坚强的父亲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默默地承担了一家之主的全部责任。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父亲为“我”备下了许多的行李,以致要请脚夫帮忙才行。要知道,其时的父亲,身无分文,债台高筑,连办丧事都要靠举债,却为读书花钱的儿子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可见父亲爱子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甚至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对自己,为了省下些钱,他和脚夫讨价还价,锱铢必较;对儿子,他出手阔绰,花钱“无度”。这位父亲身上的矛盾,细品起来却又让人肃然起敬。父亲给“我”备下那么多的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呢?文章没有任何说明,这或许是朱自清先生故意留给读者去琢磨的问题,因为这样处理,文章反而更有味了。朱自清先生对行李内容不作说明,却又在文中“不经意”地留下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蛛丝马迹,就是那件大衣。诸君请看:“紫毛”、“皮大衣”——这可是一件“紫毛皮大衣”——价格不菲的紫毛皮大衣!这样一件紫毛真皮大衣,在今天何等昂贵,自不用说,在那个时代同样是奢华极品(《背影》出世的那个年代,应该还没有今天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人造毛、人造皮吧)。大衣如此,父亲给“我”备下的行李究竟是些什么,我们也就知晓八九了——好一个把儿子视为一切的老父亲!这样一个可以让我们清晰地透视、洞悉父爱的重要细节,作为老师,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汗颜了。

对比《背影》对父亲衣着的描写,文章对“我”的描写又轻又淡,朱自清先生似乎是在此无心多用笔墨,只想一笔带过,其实不然。“紫毛”“皮大衣”已足以说明一切,已足以和父亲的黑帽棉袍形成鲜明比照。因此,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而且用意深远,不倾心领会,就难以觉察到朱自清先生作为散文名家用笔的巧妙高深。朱自清先生用笔,收放自如,浓淡相宜,不枝不蔓。同一篇文章,同样是写人的衣着,一个浓墨重彩,一个轻描淡写,收到的却是令人难忘的奇效,这是何等让人佩服的功力啊!紧抓这一细节,换个角度探寻父爱,我们能更深、更真地感受父爱,能更精准地拨响学生心中那根回报父爱的情弦。

再次重温《背影》,我的感动更深,感慨愈切,心底升起一缕隐隐的痛,驱之不散。社会在变迁,时代已不同,但亲情永在。放眼当今社会,我们的物质已经明显富裕,我们的精神却不再宁静,为了满足更多的物欲,人们四处奔走打拼,离乡弃家,与亲情渐行渐远,这已成为当今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教授《背影》,传递亲情,学会感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我们老师的职责所在。文章中一个小小的细节,若能引领学生们更真切地体验亲情,就应该把它紧紧的抓住。亲情无价啊!

我自己在他乡工作,除了节假日外,也不能常与高龄的父母相聚,每次回家,哪怕只是陪父母吃一顿饭,老人都很高兴,但我明白,这样的时光是聚一次少一次。我的父亲这一生很不容易,同样少年出外谋生,同样做成过许多大事,在“四清”运动中被打为“刘少奇的黑手”,开除党籍,后又平反,恢复党籍。1976年再次被诬为“四人帮的爪牙”,隔离在县里的“学习班”,今天要抓,明天要关,“有心人”罗列了一大堆所谓他的罪行,却没有任何依据,倒是伙同整治他的“工作组长”先案发入狱,但父亲的事也因此没了下文,父亲从此赋闲在家,直到1986年才有了最后的结论:又是“莫须有”。十年间,父亲未作任何申诉,只是默默地等待,86年恢复名誉后,年年被评为优秀党员,父亲为此很自豪。每次回家,他都要把新的奖品拿给我们看,有时还会把省委恢复他党籍和名誉的通知给我们看。父亲是幸运的,父亲的晚年又是幸福的,这是他和《背影》中的父亲最大的不同。五年前给他过八十岁生日,他动情地说,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五个子女不偷不抢不犯法,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正经事做,每个子女都孝顺。我挺惭愧,我觉得自己没有父亲说的那么好。有次放假在家,突然降温,父亲竟然拿出一件蓝布面、内衬长羊毛的大衣要我穿上,并要我带走。那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东西吧?还很新,在那时属高档商品,我小时候见别人穿过的,但我从不知道父亲也有这样一件大衣,更没见他穿过(后来得知是大哥多年前給父亲的,不知为什么父亲从未穿过)。

这就是《背影》中“父亲”的现实版。其实,我的身上也一直穿着一件“紫毛大衣”,我没能给父亲买回一件紫毛大衣,但我会用心编织一件“紫毛大衣”给父亲披上,我还要教会我的学生送给他们的父亲“紫毛大衣”。

猜你喜欢
孝道
情景剧《时间都去哪了》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