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梅 孙伟 王关平
摘要随着马铃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马铃薯块茎收获时造成的机械损伤问题对马铃薯的品质和经济收益产生的影响愈加严重。该文对马铃薯收获中机械损伤的产生机理、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总结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马铃薯;收获;机械损伤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837-04
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盛彤笙科技创新基金(GSAUSTS1242)。
作者简介王咏梅(1973- ),女,甘肃金昌人,讲师,硕士,从事机电一体化及农业机械设计研究。
马铃薯是一种适宜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宜粮、宜菜、宜饲、宜加工的多用途作物,是一种资源利用率很高的作物,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4大粮食作物,素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的美誉[1]。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国家食物安全压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层次的逐步升级,马铃薯收获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马铃薯块茎损伤问题却变得日益严重。在马铃薯收获、包装、运输和贮藏的各个环节,都容易形成机械损伤。马铃薯块茎损伤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从而给马铃薯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据美国调查,马铃薯块茎机械损伤70%是收获造成的,30%来自运输贮藏过程[3]。因此,对于马铃薯收获中机械损伤的研究很有必要。
1马铃薯收获中机械损伤的产生机理
1.1马铃薯收获机械概述马铃薯收获的工艺过程包括:切茎、挖掘、分离、捡拾、分级和装运等工序。根据收获工艺过程完成程度,马铃薯收获机可分为挖掘犁、挖掘机和联合收获机。挖掘犁是由挖掘部件构成的简单挖掘机具。挖掘机按分离部件的结构形式分为抛掷轮式、升运链式、旋转分离筛式及振动筛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一次作业完成挖掘、分离、初选和装箱等作业。典型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由拖拉机牵引。作业时挖掘部件将薯块挖出,茎叶等夹杂物经过抖动式升运链时,可清除部分较小的土块和其它夹杂物,然后通过一对充气橡胶辊筒缝隙,使土块受到软挤压而破碎,但不会损伤薯块。碎土同薯块一起落到往复摆动的分离筛上,土块和杂物从筛孔漏下。薯块经茎叶分离装置除去茎叶后,与较大杂物一起进入圆筒筛,随圆筒筛叶板提升,落到倾斜输送带式分离器上。土块及杂物被向上送走,而表面较圆滑的薯块滑落到剔选台上,经过人工或X射线土石分离器等手段剔除剩余杂物后进入薯箱[4]。
1.2机械损伤的产生机理机械损伤是指在收获过程中机械部件对马铃薯造成的切伤、碰伤、挤压和跌落碰撞等现象。
首先看挖掘部件,就大中型机而言,由于牵引动力强大,自身重量较大,且挖掘深度较深,而导向限深轮配备较为普遍,挖掘铲作业幅宽也普遍宽裕,因而挖掘部件伤薯、切薯现象几乎不存在。对小型机而言,牵引动力较小,自重较小,且大多未配置导向限深轮,使得作业过程中挖掘铲的入土深度波动较大;挖掘铲作业幅宽也较小,作业过程中又常会发生侧移现象,因此挖掘铲及切土圆盘伤薯、切薯较为严重。
其次,抖动输运部件伤薯主要是由于马铃薯及机械部件在碰撞过程中冲击强度过大而造成的。抖动输运过程中,伤薯易发区域为:速度大小及其方向突变区、输运部件抖动加速强烈区,以及输运结束时的落薯区。大中型机械一般具有多级输运链,而且各级链长度往往较长,尤其是第一级链,长度可达4 m,甚至更长。作业过程中,常常未到第一级链末端,链上的土壤就所剩无几,马铃薯就已直接与杆条发生碰撞;而且第一级链的后部还往往配有抖动轮,强烈的抖动加速度,更加剧了杆条作用于块茎的碰撞强度。
另外,各级链交接处常存在高度落差和运动方向以及速度的变化,这也增大了块茎碰伤的可能。对于小型马铃薯收获机普遍只有一级升运链,而且有效输运时间短,作业时,升运链仍带有少许的土壤,使得马铃薯与钢制杆条之间始终存有缓冲层,就可以大大降低链条对块茎的碰撞强度。此外,小型机机身较小,升运链末端离地高度较低,因此薯块落地瞬间所受碰撞强度亦较低[5]。
2块茎损伤对马铃薯产业的影响
马铃薯块茎损伤引起的块茎改变表现为表皮脱落、组织破损和组织褐变或形成黑斑,甚至破裂,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导致马铃薯产业经济效益的降低。目前块茎损伤已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2.1产量损失块茎损伤是马铃薯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英国665个农场的调查认为,23%~26%的块茎有可见的表皮损伤,而且还会有13%的块茎进一步形成内部损伤,9%的马铃薯块茎严重损伤[6]。Peters R表明在收获环节中伤薯发生率最高可达马铃薯收获总量的30%[7]。据查证,目前国内尚没有相关的产量损失统计,但在相对比较落后的收获条件下,马铃薯块茎损伤对我国马铃薯产量造成的影响应该更大。
2.2品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消费者对新鲜、优质、安全的马铃薯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马铃薯的产品形态也不断丰富如鲜食、种薯、出口、方便食品和深加工产品等。然而马铃薯块茎损伤却对不同产品的质量和品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马铃薯块茎的机械损伤不但降低了鲜薯和出口商品薯的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也使块茎病害显著增加,养分和重量损耗增大,如马铃薯块茎遭受机械损伤后,产生次生代谢物质,如酚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质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香气、风味、外观、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组织裂纹和挤压引起的机械损伤启动了生物碱的合成,伤薯块茎贮藏并暴露后生物碱的含量比未损伤的块茎高两倍,而茄碱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则会对人体产生毒害[6]。
2.3经济效益的影响马铃薯块茎损伤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必然会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由文献查证,英国马铃薯市场协会估计,马铃薯损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到30 000万英镑,每公顷约200英镑。Brook分析年产值为25亿美元的马铃薯加工业每年因为块茎损伤会损失3亿美元;而就整个马铃薯产业而言,机械损伤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20亿美元,因此美国估计约有26%的毛收入因为块茎损伤而损失掉[6]。在我国,由于马铃薯机械化生產相对粗放,生产效率较低,产品单一,相关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所以马铃薯块茎损伤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3研究现状
如何减少马铃薯在收获中的机械损伤,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不少,一方面从研究马铃薯生物力学特性来揭示马铃薯机械收获中的损伤机理,另一方面从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开发设计、仿真模拟和试验研究来确保马铃薯块茎的低损伤。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了农业物料力学特性的研究,我国对农业物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8]。
3.1国外研究进展加拿大M.G.Scanlon等对2种加载速度下马铃薯组织压缩和拉伸的断裂强度进行了研究。1996年他们通过化学渗透处理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生理变化对其物料组织机械特性的影响。试验样品为收获期相隔一年的马铃薯样本,他们沿马铃薯块茎3个轴线方向取圆柱形试样,进行2个速率下的压缩试验,并且还沿其中2个轴线方向对马铃薯进行了剪切试验,分别获得了相应的力学参数。研究表明,马铃薯组织剪切特性上的各向差异与物料内部含水量形成的膨压变化无关,单轴压缩试验所获得的力学特性的各向差异取决于细胞内水分含量形成的膨压。由此说明马铃薯组织的水分含量对其力学特性的各向差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9-10]。
美国Bajema 等利用自制的压力锤,通过增加应变率对马铃薯进行静态冲击试验,得出马铃薯在低温下更容易受损,随着温度的升高,破环应力、破环应变均显著增加,弹性模量随之减小,坚实度增加[11-13]。
美国Baritelle 等对2个马铃薯品种从中心向外沿径向取圆柱形试样,以1.2 m/s的速度对试样进行单轴应力-应变试验获得相当于从75 mm高掉落的冲击,来研究马铃薯块茎大小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他们按质量将113~454 g之间的马铃薯块茎分为6组试验,得出质量在340~454 g的大块茎比质量在113~170 g的小块茎破环应力、破环应变低,而质量在170~340 g的同一品种块茎其力学性质、坚实度基本相同,大块茎内部组织的韧性比小块茎内部组织的韧性低[14]。
西班牙Alvarez、Canet等研究了储藏时间对冷藏的马铃薯内部组织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压缩能、最大剪切力、松弛应力等参数受储藏时间影响比较明显,其中,由于水分蒸发散失,细胞内膨压下降而导致松弛应力随储藏时间增加近似线性下降,由于细胞壁刚性和弹性特性的增加而使拉伸刚度和剪切力随储藏时间按线性增加[15]。
波兰Zdunek 等利用农业流变学试验方法,对圆柱形马铃薯试样进行压缩试验,并利用声音传感器探测马铃薯内部细胞破裂的信号,以此对马铃薯细胞微小裂缝进行研究。试验证明生物屈服点并不是细胞破裂的起始点;增大应变速度,会导致马铃薯破裂应力和应变减小[16]。
意大利M.Bentini等研究了马铃薯收获过程中的冲击损伤。为了分析收获技术和土壤水分含量等因素对冲击损伤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土壤和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田间收获试验。结果表明,在潮湿的土壤条件下,较高的前进速度会导致收获机械中土壤流量的增加,从而减轻了冲击强度和马铃薯的损伤程度;在干燥的土壤条件下收获会造成更大的冲击强度和更严重的损伤,所以在收获前要灌溉干燥的土壤以减轻损伤[17]。
M.Bentini 等对冷藏期间的马铃薯块茎作了力学性能研究,以收获2年之久的2个品种的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定期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以确定整果的力学性能和圆柱试样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结果表明品种不同,其力学性能不同[18]。
42卷9期王咏梅等关于马铃薯收获中机械损伤的研究3.2国内研究进展雷得天等进行了马铃薯组织破环时的力学性能及其流变学模型的研究。他们以东农303和克862 2个薯种为研究對象,在块茎表皮和芯部分别选取圆柱形试样进行静载压缩试验,得到力-变形曲线,并就力学性能参数如变形度、破裂应力和应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组织(尤其是表皮)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表皮的破环性能都低于芯部;同时通过松弛试验得到马铃薯流变学模型[19]。
徐树来等借助小型农业物料力学性质测试装置,对马铃薯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力-变形关系曲线,计算出了其破损力、破损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重要力学指标[20]。
庞玉等通过马铃薯试块的应力松弛试验,确定了5参数的流变学模型;利用所得材料的模型参数,结合有限元方法,对马铃薯存储堆积的2种工况进行了模拟,指出了马铃薯堆积存储时切应变是造成组织破坏的主要原因,得出组织破环形式是细胞间胶质层受剪切而破环的结论[21]。
贾晶霞等进行了薯类收获机振动筛伤薯机理计算机模拟与分析。通过分析建立振动筛运动的数学模型,使用Visual Basic6.0程序语言编程,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CAA)对薯块与筛面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他的运动规律,模拟运动过程,揭示薯块在振动筛面上的运动机理,从提高筛分效率、降低伤薯率的角度对其进行参数优化和性能分析[22]。
藏楠对2个品种马铃薯进行了不同载荷下的静载蠕变试验,根据蠕变理论对试验马铃薯蠕变加载阶段和卸载恢复阶段曲线进行分析,建立了其蠕变模型和结构方程,得到了试验马铃薯的蠕变特性参数及其相关关系;分析了蠕变试验载荷、试验马铃薯品种、含水率、淀粉含量等因素对马铃薯蠕变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品种、不同取样部位,在进行相同载荷下的蠕变试验时蠕变特性参数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23]。
刘春香选取5个品种的马铃薯块茎,由机器视觉系统获取图像,研究其基础物理特性;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熟马铃薯标准圆柱形试样进行了力学流变学特性的测量与研究,获得了不同品种及同品种不同区间马铃薯的压缩特性指标,并对完整马铃薯进行了挤压破坏试验研究[24]。之后他选用了4个品种的马铃薯,对每个品种3个不同部位的块茎组织进行了泊松比的测量研究,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获得马铃薯试样的横向和纵向尺寸,测得了不同品种及品种内不同区间的泊松比值[25]。
杨晨升研究了多种适用于马铃薯块茎的动力学特性的试验方法,进行了马铃薯圆柱形试样和完整块茎在40~210 Hz频率范围内的正弦交变应力-应变试验,同时进行了整体马铃薯敲击激励时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得出了马铃薯动态力学特性的基础参数和不同品种马铃薯动态特性参数随试验条件不同的变化规律[26-27]。
郭文斌通过对马铃薯的应力松弛试验,获得了不同压深、不同面积下应力松弛参数和曲线,确定了马铃薯整体压缩时应力松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马铃薯的应力松弛特性进行整体压缩试验时,沿脐部轴线方向的松弛应力较小[28]。之后他根据马铃薯的生物力学特性,在马铃薯压缩和应力松弛试验的基础上,对马铃薯完整块茎和圆柱形试样的淀粉含量与压缩、应力松弛特性参数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与马铃薯淀粉含量相关性较为显著的力学特性参数,建立了回归模型。同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ADAMS软件环境下,建立了马铃薯整茎压缩和应力松弛的仿真模型,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29]。
桑永英等对马铃薯的碰撞损伤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首先针对不同高度下落的新鲜马铃薯进行碰撞试验,根据淀粉变色原理划分其损伤程度;再通过拉伸试验确定了马铃薯薯皮的弹性模量和破坏强度;后采用ANSYSDYNA软件建立马铃薯力学模型,对其碰撞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碰撞试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当马铃薯下落高度为20~30 cm 时,马铃薯损伤率小于4%,其碰撞应力值低于马铃薯的破坏强度值[30]。
张建华等利用5个品种的马铃薯进行损伤模拟和检测,应用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回归分析等,建立了敏感、可行的评价马铃薯块茎损伤如表皮擦伤、内部损伤和损伤变色的方法。后基于此方法对104份不同品种(系)的损伤性状进行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对104份不同基因型块茎的3种损伤性状予以综合评价,揭示不同损伤在块茎整体损伤形成中的影响大小,分析马铃薯块茎本身性状对块茎损伤影响显著的关键因素,以期通过改善栽培条件、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等为减轻马铃薯块茎损伤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马铃薯3种损伤性状在块茎的整体损伤中表现为由外而内发生的顺序,对块茎整体损伤的影响作用也不同:表皮擦伤对马铃薯块茎整体损伤的影响作用最大,且远大于内部损伤,而损伤变色对块茎损伤的影响最小[2-3,31]。
贾晶霞等研究了马铃薯收获机振动筛运动参数与块茎损伤之间的关系。通过压缩试验确定了马铃薯的力学参数,采用ADAMS软件对振动筛和块茎进行运动仿真,获得振动筛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动能曲线,能够有效地判断块茎沿筛面的运动状态;针对圆型和椭圆形2种块茎,分析了振动频率和振幅对块茎损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频率约为330 r/min时,综合伤薯率最低;在相同振动频率条件下,随着振幅的增加,圆形块茎更容易受伤[32]。
吴亚丽等对马铃薯进行了压缩和剪切力学性能试验,测得其力-位移曲线,分析其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得到马铃薯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33]。
洪翔等针对马铃薯这类不易观察跌落损伤的果蔬产品,提出了一种测定其临界损伤跌落高度的方法。首先对马铃薯进行准静态压缩,得到其产生损伤的压缩变形量;再通过不同高度下的自由跌落试验,采集其载荷与时间信号,分析转化得到反映不同跌落高度与跌落变形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应压缩变形量在此数学模型中的值,即可得到马铃薯的临界损伤跌落高度为38 cm[34]。
顾丽霞等以曲面造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不规则马铃薯的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三维建模软件PeoE5.0中的Pro/SURFACE曲面造型模块,实现了不规则马铃薯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借助ADAMS虚拟样机技术,对马铃薯在摆动筛上的分离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35]。
4存在問题及思考
(1)在马铃薯机械收获过程中造成损伤的因素很多,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不同的生长气候、不同的生长土壤、不同的垄作模式、不同的收获机械和不同的人员操作都会对马铃薯质量有不同的影响,有的因素影响大,有的因素影响小,有的因素可控制,有的因素不可控制,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合理安排试验,准确取得数据,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获得最优方案,这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2)马铃薯属于粘弹性材料,由于粘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随时间、温度、振动频率和应变幅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对粘弹性材料的动特性分析大为复杂化。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型,但都因为各有所限,而使进一步理论分析受到限制,这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目前关于马铃薯损伤机理的研究主要有2条途径:一是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二是试验测试分析。现有的理论计算方法所使用的力学模型及边界条件与实际情况往往有较大的出入,直接引用其所得的力学特性参数会导致实际研究结果的失真,因此,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要相结合,才能得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结论。
(4)马铃薯块茎损伤的程度不仅受块茎自身性状的影响,还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要进行损伤机理的研究,必须严格界定评价块茎损伤的外部因素,而且损伤的准确检测也是评价损伤的重要方面。 因此,需要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和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对此作大量的研究,确保以一致、可控、可重复的方式对不同块茎进行损伤模拟、检测,从而完成损伤性状的客观、合理的评价。
(5)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研制大多还处于机械设计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关于马铃薯机械损伤的研究成果还未普及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再者,目前国外一些马铃薯收获机械不但生产效率高,还将高新技术融于农具之中,如采用振动、液压技术进行挖掘,采用传感技术控制喂入量、传运量及分级装载;采用气压、气流、光电技术进行碎土和分离以及利用微机进行监控和操作等[1]。这无疑有利于机械损伤的控制。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深入理论和试验研究,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马铃薯收获环节,真正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扭转国内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与马铃薯收获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
5结语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马铃薯收获中机械损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马铃薯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来揭示马铃薯收获损伤机理,同时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马铃薯低损伤收获机械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近年来,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已颇有成果,但从实际出发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同时提高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减少马铃薯收获中的机械损伤,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邵世禄,万芳新,魏宏安,等.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研制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0,229(3):34-39.
[2] 张建华,金黎平,谢开云,等.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块茎损伤性状的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98-202.
[3] 张建华.马铃薯块茎损伤评价技术研究及损伤变色性状的遗传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4] 王福义.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98(12):83-84.
[5] 刘宝,张东兴,李晶.马铃薯收获机主要问题机理分析及其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9(1):14-16.
[6] 张建华,金黎平,谢开云,等.马铃薯块茎损伤及损伤评价的研究进展[C]//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省: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会,2005.
[7] PETERS R.Damage of potato tubers,a review[J].Potato Research,1996,39:479-484.
[8] 张洪霞,李大勇,陶桂香,等.果蔬的力学-流变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3):51-54.
[9] SCANLON M G,LONG A E.Fracture strengths of potato tissue under compression and tension at two rates of loading[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1995,28(4):397-402.
[10] SCANLON M G,PANG C H.The effect of osmotic adjustm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tato parenchyma[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1996,29:481-488.
[11] BAJEMA R W,HYDE G M,BARITELLE A L.Turgur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on dynamic failure properties of potato tuber tissue[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8,41(3):741-746.
[12] BAJEMA R W,HYDE G M,BARITELLE A L.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effects on the dynamic failure properties of potato tuber tissue[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8,41(3):733-740.
[13] BAJEMA R W,HYDE G M,PETERSON K.Instrumentation design for dynamic axial compression of cylindrical tissue samples[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8,41(3):747-754.
[14] BARITELLE A L,HYDE G M.Effect of tuber size on failure properties of potato tissue[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9,42(1):159-161.
[15] ALVAREZ M D,CANET W.Storage time effect on the rheology of refrigerated potato tissue[J].Eur Food Technol,2000,212:48-56.
[16] ALVAREZ M D,CANET W.Acoustic emission in investigation of plant tissue microcracking[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2004,47(4):1171-1177.
[17] BENTINI M,CAPRARA C,MARTELLI R.Harvesting damage to potato tubers by analysis of impacts recorded with an instrumented sphere[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6,94(1):75-85.
[18] BENTINI M,CAPRARA C,MARTELLI R.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tato tubers during cold storage[J].Biosyst- ems Engineering,2009,104(1):25-32.
[19] 雷得天,馬小愚.马铃薯组织破坏时的力学性能及其流变学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1991(2):63-67.
[20] 徐树来,魏晓东.固体农业物料力学特性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10(3):40-44.
[21] 龐玉,胡婷.马铃薯流变参数确定及堆积情况的有限元模拟[J].农机化研究,2004(6):74-76.
[22] 贾晶霞,张东兴,杨德秋.薯类收获机振动筛伤薯机理计算机模拟与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2):67-70.
[23] 藏楠.马铃薯蠕变特性的研究与仿真[D].呼和浩特:蒙古农业大学,2006.
[24] 刘春香.马铃薯块茎外形与力学流变学性质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6.
[25] 刘春香,马小愚,雷浦.马铃薯块茎组织泊松比的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3):101-103.
[26] 杨晨升.马铃薯块茎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与应用探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6.
[27] 杨晨升,马小愚.马铃薯动态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9):132-134.
[28] 郭文斌,王春光,刘百顺.马铃薯应力松弛特性[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2):205-207.
[29] 郭文斌.马铃薯压缩、应力松弛特性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0] 桑永英,张东兴,张梅梅.马铃薯碰撞损伤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1):81-84.
[31] 张建华,金黎平,谢开云,等.马铃薯块茎性状对块茎损伤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8,35(10):1455-1460.
[32] 贾晶霞,杨德秋,张东兴.马铃薯收获过程中块茎运动仿真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8):38-41.
[33] 吴亚丽,郭玉明.马铃薯常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
[34] 洪翔,万陈,王军.一种马铃薯临界跌落损伤高度的测定方法[J].包装学报,2012,4(3):30-33.
[35] 顾丽霞,王春光,刘海超,等.基于PeoE5.0的不规则马铃薯建模仿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