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嫒莉
摘要:本文从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中,推究出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性、人文性传递,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在教学上,分解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任务和途径,实现文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性 任务和途径
引言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使其更好地为艺术专业教学服务,在明确了培养目标,了解了教育对象特点之后,根据人文性传承的要求,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大学语文的内涵,确立把文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大学语文与实用写作结合“二元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一、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各专家们对大学语文性质的界定:说它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应用性”、“基础性”、“思想性”等特性,因此它是各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可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要用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书面语、声音、旋律、动作、形体、线条、色彩、现代电影、电视手段等)描绘出虚拟的现实生活画面,创造出审美价值。”[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凭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同样像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诗史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对于后二种,或单用其中一种,或兼用二种……”[2]他概括了艺术展示“理念”的诸般手段。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需要从“生活(物象)——理念(抽象)——生活(形象)”的思维构建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以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则统摄全局:用理性思维去观察生活,体验客体,提炼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创作的“美的理念”;再通过能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艺术元素,去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形象化的、能表达抽象理念类型的作品,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来。艺术学院所从事的艺术教育,这应该就是艺术院校的“行业特色”。
艺术学院的大学语文应具有什么特点呢?现代著名的美学家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塑,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3]这种使命感,就可能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萌芽。门德尔松的名作《乘着歌声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又从世界各地音乐、舞蹈中收到了回响;据传就是他从海涅诗歌中得到灵感创作出来的。现代著名的词作家、剧作家闫肃在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节目中对大学生朋友说:“要广泛地阅读,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诗词,这些文化会转化成你的艺术创作。”[4]文化学者张颐武先生说:“我们读名家名作,就是在与名人交流,就是在进行基因移植;交流深了,基因移植多了,就会形成新的艺术生命。”如果把艺术比作幼苗,那文学就是土壤;如果把艺术比作殿堂,那文学就是基石;如果把艺术比作一种美味的糕点,那文学就是酵母;如果把艺术比作五彩缤纷的霓虹灯,那文学就是光源。因此,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的内涵,应该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的交融。只有这样的语言文学才能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熔于一炉;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5]唐张怀瑾在《书论》中说:书法与音乐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6]文学与艺术是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转化的,并在转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自古以来,宫廷乐府、教坊、梨园、画院的主管官员,必须是文艺精通的人才能承担,说明文学与艺术的关联性、通透性。
二、中国梦指引下艺术院校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
我们从文学艺术史上明确了文学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文学与绘画、书法的关系,认识到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几大支派。它们是共生并长的。它们从产生以后,就成为了政治的仆从,参与了祭祀、礼仪、教化、娱乐等活动。在为统治阶级的服务中,一步步走向发展与繁荣。在流变过程中,从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多科并进;不是直线发展,而是婉曲、缠绕在一起,形如纠墨(木工墨线):相互渗透,相互砥砺,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不断产生出辉煌灿烂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精品。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们是孪生姊妹,各种艺术品类从没有离开过文学。这就确定了文学与音乐、舞蹈,文学与美术、书法的特殊关系。
(一)大学语文革新的意义
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既承载着人类价值的传递,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续,承担着构建起艺术教育所必需的文化素质框架结构的主干,更承担着“艺术创造潜能”的培养任务。所以,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阶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高校的艺术院系培养目标一般定位在“高级实用型艺术人才”上,语文教学应紧盯这个目标施工,使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体现在对这个目标的塑造上。
第一,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从文、史、论等不同角度,认识文学与时代、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做人、从艺,端正人生航向。
第二,按照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与时代精神结合塑造学生:“文学即人学”,要学习古圣先贤、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道德品质和优良作风,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结合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把学生塑造成为既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崇高的“艺德”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三,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文艺美学营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摒弃低俗的审美趣味。
第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科学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促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起艺术创作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结构。
第五,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口头表达、书面写作能力,构建起艺术生系统、完整的人文素质框架结构的主干,为艺术学习、艺术创作、艺术创新奠基。
(二)大学语文如何革新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学科教学应怎样如何完成革新呢?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感知生活,认识世界,辩别谬误,去旧图新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通过中国文学史的学习,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及成就,初步掌握语言、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学生正确地认识当今社会,设计艺术人生,规划事业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中国文学史各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教學和研讨,掌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思想性挖掘中,完成人文性教育的任务;在艺术性研讨中,完成技能性教学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念。
第三,在文学作品讲读中,探索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结合的:理清文章思路,研究文章结构、文体知识、表现技巧、艺术语言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这是构建学生文化素质基础的主要阵地,也可以为日后能正确、健康地引领时代潮流作潜意识准备。
第四,要广泛涉猎:除课堂教学而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参与各种竞赛、展览、社会实践活动,接受艺术熏陶感染;读书始终是理性扩展的主要渠道,所以还要鼓励学生采购必读图书,借阅相关图书,电视涉猎,网络浏览,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扩大阅读范畴,扩展知识方阵,增加量的积累,强化、丰富、重组文化知识系统,形成学生可以进行艺术创造的综合文化素质平台。语
参考文献
[1]百度网.文学与艺术的关系.[EB∕OL]2011.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4.
[3]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闫肃,张颐武.文明之旅专栏节目[Z].中央电视台,2011-8-29.
[5]张生礼.刘炳森书法艺术·前言[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