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冉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一定的比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诗词教材进行整合。本文通过阐述农村初中诗词教材整合研究的内容,分析研究的过程,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诗歌 教材整合 古诗词
近几年,中考语文命题中,古诗词默写、诗歌赏析占了一定的比例。纵观河北省近三年的语文中考试卷,考查古诗词的试题分值约为十二三分。所以,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教学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相关研究如火如荼,诗歌鉴赏文本书籍、单篇诗歌教学指导、诗歌鉴赏习题等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语文教师大多跋涉其中,苦心孤诣;另一方面,学生对诗歌学习却是漠视加排斥,任教师怎样渲染、讲析、引导、训练,大多对诗歌始终抱着敬而远之甚至是反感的态度。诗歌教学不仅没能拉近学生和语文的距离,反而使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更加疏远。石家庄地区使用的有语文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河大版教材等多种教材,版本杂乱,教师对诗歌的讲解仅限于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各种版本的编排尤其是我们鹿泉使用的河大版将诗歌置于课外阅读的地位,封闭了诗歌学习的视野,这更加抑制了学生的兴趣。这就使我们的诗歌教学成为了下里巴人耳中的阳春白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针对“农村初中诗词教材整合”这一课题进行了实践研究。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重新梳理课标诗词板块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②充分了解学生在诗歌学习上达到的水平、面临的困惑以及兴趣需求所在,寻找与学生现实状况和思维规律相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式。③对初中三年教材中的诗歌部分重新整理,分解承担《课标》的教学目标,以使教材适应学生,切实可用。
2 研究的主要过程
2.1 制定研究方案 我们根据本组课题方案,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制定了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课题研究的难点,了解学生诗歌鉴赏水平,寻找与学生现状和思维规律相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对初中三年的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教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活动的常规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主要为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
2.2 明确教材核心内容 整合教材是为了提高教材的实效,无论如何改动,教材都应当保持与国家纲要在整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因此,在动手整合教材之前,我们查阅了《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以及现行的河大版、语文版、人教版三套教材中的诗歌单元,对学生通过学习本套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有了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确定了基本教学内容。
2.3 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明确了最终应完成的教学目标,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切入,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来分解这些目标。为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困难、需要和思维规律,我们先后做了三项工作:①摸底调查。我们对部分九年级新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试卷由两道题构成;第一道,文史排序;第二道,诗歌鉴赏中考原题。结果为及格率3%,优秀率1%。测试结果证明,小学至中学,大多学生唯一学会的就是要背诵及默写。初中生诗歌鉴赏的基本素养比较低,相关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积累过少,鉴赏常识缺口很大。②问卷调查。我们还对某校九年级的324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对古诗词的兴趣、诵读原因、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方式、诵读效果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不愿意涉猎课外古诗文。大部分学生选择易于背诵的诗词曲等古诗词,接近一半的学生不能获得情感体验,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③锁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提炼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a没有读诗的习惯,缺乏解诗的思维训练。b文学常识积累较少,没有整体认识。c诗歌鉴赏常识认识模糊,运用起来非常生疏。d学生对诗歌活学活用的意识也极为淡薄,缺少在做中学的习惯。
2.4 转变教师授课思想 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
2.5 形成学校特有的诗歌教学模式 有了前面的摸底、调查、分析和体验,我们决定从初一开始着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教改的模式即导学卷来设计课堂教学,并且在后来的教学中逐步推广,形成了特有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
2.6 形成整合诗词的方法 首先我们确定了目标:学生的文学史知识和诗歌鉴赏常识应该得到有效补充,解读诗歌的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诗歌鉴赏表达能力得到初步训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确定的整合思路为“以文学史为经,以学生朗读活动为纬”把初中生必背的60首古诗词按照朝代顺次排列,使学生对诗歌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整体概念,并树立知人论世的这一解诗基本理念。但当我们着手整合时,发现这样做把初中三年的诗歌顺序打乱了,每学期全县统考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诗词没有讲过而影响了考试的正常进行。接着我们再进行反复的研讨,发现以诗歌体裁分类,以诗歌题材分类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最终,我们决定按照題材,以册为单位在小范围内整合,补充上与此题材相同的名作名篇。每一课则以学生的“三读”为纲,依次排布的内容促进学生三种诵读达到三种境界:读准、读顺、读出感情。而不是“背景与作者简介”出现在开头的构思,当作品理解进入出现障碍时,再引入作者的背景,有力推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必要的章节中,还可以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手法的基本常识。
例如,讲解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在具体解析诗歌时,教师先给出重点字音、字形,请学生30秒出声读一遍,力求读准。再请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和补充注释理解诗的字面含义,3分钟出声速读,力求读得流利。之后,围绕“借何景抒何情”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将理解到的感情诵读出来,当学生的讨论在“愿无违是不违反自己的什么意愿”这一环节上逐渐僵住的时候,教师讲解陶渊明的经历以及创作此诗的背景,迅速推进了学生对此诗的理解。当这一环节完成的时候,学生对此诗的思想感情已有了深入体会,对“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也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我们还力争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理解,强化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比如利用 “文艺节”展开诗歌朗诵比赛;在书法比赛中,把古诗词的书写作为书写内容;与美术课相结合,让学生创作“诗画组合”,画出诗歌的意境;在学校组织的“大诵读”活动中,我们搜集了唐诗宋词、国学经典诵读的名句、毛泽东诗词等,让学生每天朗诵诗词;在作文课上,做“套用诗境”的训练,给学生读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给出屠洪纲《精忠报国》套用岳飞《满江红》的例子,请学生据此思路进行创作,经组内轮批、组内推荐、班内研讨之后,上交中优秀作品进行结集,加以展示。这些活动,消除了学生与诗歌的隔阂,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推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激发学生学诗、用诗、写诗的热情,引领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诗歌世界,使诗歌成为助其一生提高文学素养的伙伴。
自本课题研究到现在,学生身上所起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诗歌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调查问卷显示:喜欢学习诗歌的人由原来的4%上升至18%,不排斥学习诗歌的人由原来的7%上升至56%。学生的朗读水平、解诗水平在初中阶段得到了明显提高。本课题的实施在学生身上引发的变化使我们更加明确一点:教育的价值最终要依靠学生的进步来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关注了学生的水平、需求、困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与学生对接,学生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的工作才有价值。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本身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所以今后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们整合的思路还不是很完善,比如在课外补充一环节,需要选用的诗词还有待商榷,还需要今后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发展,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霞.让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奇葩[J].快乐阅读,2013(05).
[2]朱涛.人教版必修与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有效结合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
[3]董遂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华章,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