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纯粹,浪漫无私

2014-05-30 19:03王扬帆
书香两岸 2014年9期
关键词:古钢琴涛声鼓浪屿

王扬帆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

——胡友义

任何人,当他流连于厦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时候,大约都想知道这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一世琴缘——鼓浪之子胡友义》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向我们讲述了胡友义先生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展现了这位鼓浪之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倾毕生财力、一腔心血捐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赤子情怀。

1936年,胡友义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童年时光。鼓浪屿的海浪、涛声、琴韵,涵养了胡友义的性情,也在他的心灵播下了音乐的种子。幼小的胡友义常常在父亲、哥哥的陪伴下站在海边听涛声,在他看来,“鼓浪屿的涛声是很特别的,充满了节奏美的灵动……”这如音乐般的天籁在胡友义远走他乡、独自谋生的脚步越走越远的岁月里,始终萦绕在他的心怀,直至沁入他的灵魂,伴随他的一生。这样的涛声像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情结,凝结着他对故乡的挚爱和思念。1993年,“胡友义先生回到阔别数十年的鼓浪屿,他选择住在鼓浪别墅,一住就是一周,什么事都不做,醒着的时候就静静地听海水鼓起波涛。”他说:“鼓浪屿的海涛一点没变,涛声还是那么有节奏、那么动听。”的确,无论时光如何流淌,世事如何变幻,一个人对故乡的热爱始终是不会变的。

鼓浪屿是胡友义先生出生的地方,亦是他精神的摇篮、音乐人生的起点,然而,因为父母去南洋做生意,胡友义九岁时只能回到厦门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虽然同样能够从祖父母那里得到不逊于父母的疼爱和温暖,但在胡友义看来,父母的离去便是家的终结,他的人生至此划出了一个分界点,分界点的那一边代表着童年记忆中的家,回到鼓浪屿就是回到甜美而温暖的童年,回到那最初的精神家园。由此,我们不难解释胡友义先生比一般人更深厚更浓郁的乡愁。

或许是鼓浪屿的山水孕育了他内心澎湃的激情。青少年时代的胡友义顽皮好动,学校的功课不能引起他半点的兴趣,音乐的天地却能与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产生共鸣,让他乐而忘返。他曾编了一首打油诗:“古有贝多芬,今有贝小芬。此‘芬不比那‘芬 。”由此可见胡友义先生在音乐上的雄心壮志。高考落榜后,胡友义从上海到香港,再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开始一路追寻他的音乐梦想,其勤奋刻苦的程度着实让人佩服。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当年恨铁不成钢的中学老师有幸见到他全身心投入钢琴学习的样子,一定会感叹音乐的魔力竟可以让一个人前后判若两人吧。

胡友义先生曾经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但移民澳大利亚后,他发现这个梦想无法实现,而种种因缘际会却让古钢琴的收藏延续了他对音乐的挚爱。他将一架架珍贵的古钢琴视为自己的儿女,由此得了“钢琴人”(Piano Man)的美名,在澳大利亚的收藏圈传为佳话。所以,当胡友义先生把这些精心收藏的古钢琴无偿捐献给鼓浪屿的时候,我们会不由地从心底佩服他的淡泊无私,亦深深地为他对家乡的热爱所感动。通过捐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胡友义先生一颗游子的心以“最彻底、最浓烈,也是最动人的方式归根故土”。至此,胡友义先生的音乐之梦和故乡之梦交汇升华,成为他一生中最美的华章。故乡和音乐是贯穿先生一生的两条主线,他沉醉其间,活得纯粹、浪漫、精彩。

胡友义先生曾经说过:“因为出生在鼓浪屿,我喜爱并追随音乐;因为出生在这个天风海涛的小岛,我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因为出生在这样天人合一的环境中,我懂得感受艺术的真善美。我离乡背井在国外生活,一直比较顺利,因为鼓浪屿给了我文化的熏陶,音乐让我感到很幸福。”的确,胡友义先生的一生是幸运的,每每在人生的重要关头,总有人慷慨相助,使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而这一切其实与他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不无关系。鼓浪屿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高雅浪漫的钢琴文化给了胡友义先生最初的真善美的熏陶,而他倾毕生所有捐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义举便是对于这种真善美的最好的回馈和证明。

如今,斯人已逝,当我们徜徉在堪称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古钢琴、动人的世界钢琴发展史,更是一位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不时回味他的朋友张昌平对他的评价:“他的一生,称得上是无私、浪漫、伟大。和他近距离接触,又感到他诚实、质朴、慈祥。”

猜你喜欢
古钢琴涛声鼓浪屿
迈开抗日救亡的步伐
——大型民族歌剧《涛声依旧》 选曲
我将抱回涛声(组诗)
鼓浪屿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VINTAGE乐器声音的魅力
——以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古钢琴为例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雪浪激卷赏涛声
古钢琴与巴洛克音乐的融合及发展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 之三)古钢琴之
——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