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5-30 17:57张青青王华吐尔逊娜依·热依木张玲卫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张青青 王华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张玲卫

【摘要】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弊端,对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0153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0-02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于这些战略的实现而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在重视内部教学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型人才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创新型人才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善表达,勤思考,主意多。不隐藏观点,敢于亮出观点,将其表达出来,供上司、同事、合作者参考;面对问题,开动大脑,以最快的速度反映问题,发散、逆向、形象、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并用,不迷信惯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务实地求解问题之道。

(二)创新型人才有开拓进取、认真执着的精神。创新是一种探索,多半是伴随着逆境成长的,不易言开始,但更不轻言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孜孜以求,创新不止。总是积极主动去实践,去反复,不断探索,试验新方法,检验新思路,以求得正解。对于权威,不盲从;对于失败,不气馁。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创新型人才成功的法宝。

(三)创新型人才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掌握未知新知识的探索方法,拥有正向思维及逆向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

(四)创新型人才具备创新型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傳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二、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局限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是在2000年以后被提出,此后有许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是至今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对其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多局限性:

(一)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国家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执行的结果,导致不同学校的同一个专业都用统一的规格和要求,执行统一的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存在,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同一种类型和同一种层次的人才过剩,而社会所需要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不足。目前高校大部分的学科培养,在应用阶段属于“纸上谈兵”。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机械化地记忆知识点,继续沿袭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就造成了中国大部分的学生缺乏怀疑性、批判性。教学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被动学习有余,主动学习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因材施教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三)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有脱节,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和互动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立性,而忽视了教学和科研完整性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正是因为创新型人才的稀缺性,才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培育和运用好了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谁就抢占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高等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刻也离不开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可见,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

(二)创新是变革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需要。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观点,其目的就是纠正目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偏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必然选择。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需突破的一个瓶颈。

(三)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主体之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亦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所在,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钱,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技,不如授人以“智”。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有效提升我国创新型人才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四、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构建高效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以下诸多方面做出努力:

(一)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精神。高校创新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一切工作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敢于到“班门”“弄斧”。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对于合理而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進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揭示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结论。

(二)构建创新型的教学体系,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来改变教学计划中长期存在的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采取多样化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特长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提供不同的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三)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从以“教”为中心走向“教”“学”“做”并重、以“学”和“做”为主的教学观;“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学习观;“民主平等、相互信赖、教学相长”的师生观。

(四)搭建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学术创新风气。科技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促使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素质条件。因此,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技实践训练机会初步培养他们的科技实践技能,是培育其逐渐成长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设并实施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创新、实验室开放模式创新以及研究教学内容创新的探索。教学技术手段创新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音像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学校的建设,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媒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将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从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回课堂上。通过这个过程的互动,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学习和提问,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建立多种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应该优化和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相应的支持创新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在体制上要有突破,要把评优、晋级包括酬金分配、科研资金配置等与开展“创新教育”进行结合,大胆提拔和奖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且获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员工,让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从而激励高校青年教师能够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去开拓创新。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完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制度,实现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六)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所谓创新文化,就是在推进科技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在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的过程中,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构成了大学自主创新的环境,是滋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的最肥沃的土壤。因此,优化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至关重要。大学要增强自主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决定着技术创新,因此要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氛围,以保证原创性成果的有效产出;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向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势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长期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够找到一条适合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道路。李克强总理说,一代新人才、一片新天地。青年人最富创新梦想和激情,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出自青年。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创造,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要吸引更多热爱科学、有志创新型人才进入科学殿堂、创新战场,在他们职业生涯中向更高科学目标冲刺。

参考文献:

[1]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

作者简介:

张青青(1983~),女,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恢复与保护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