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二线城市的规划建设日趋合理化,三线城市以及城镇的改造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回顾过去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城市发展与经济程度、人文风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不相协调的关系,尤其是当前社会需要城市建设朝着更为持续、健康、环保的生态园林化方向发展。本文以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作为研究重点,与目前江西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相结合,对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基本要素进行总结概括,并提出针对江西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城市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江西省;建议
引 言
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项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从诞生到推广均面临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政府的极力倡导。可以说,生态园里城市规划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其实城市生态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球各个国家以及我国各级城市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相对较晚,理论体系并不足以支持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各级相关单位以及社会群众对其认识较为肤浅,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及可行性措施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因此,作为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要明确对其的认识,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讨,根据不同城市的条件制定可行的措施,以帮助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模式顺利推广,促进我国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建设的全面实施。
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1.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目前,生态园林城市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社会群众普遍将其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划为等号,特别是一些机构对生态园林城市的认知度更为短浅,认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就是生态园林城市,进而在相关规划建设中没有抓住关键任务和核心环节,从而导致城市规划四不像。众所周知,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深遠的重要意义,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实践证明,还需要理论基础为其保驾护航。因此,相关机构以及相关学者必须要不断地完善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其缓解城市压力、推进城市健康规划建设提供可行性的理论基础,帮助其形成更好的思路和对策,以起到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积极作用。
以当下全球对其相关的研究显示,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正随着其在各国的推广而不断完善,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首先,从其概念产生的过程来看,生态园林城市的出发点是保护环境,缓解城市污染,追求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其实践结果的反作用,现在的生态园林城市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与初始的范围。
早在2004年,我国众多园林城市的市长以及中外园林专家学者、政府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发表了《深圳宣言》一文,在这篇宣言中诸多学者对生态园林城市达成了初步共识,认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必须要包括: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这八大内容。《深圳宣言》在当时是我国各级城市实施推行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文件。
随后,在2013年人民日报又以专刊的形式对生态园林城市做了更为形象的界定:生态园林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必须推行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具有强烈的理性美和感性美,将城市理性的科学发展与感性的园林美感相结合,将人类追求的价值观、经济观与生态系统追求的自然发展观相融合,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唯美的园林意境。
1.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明进化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依赖于人们的需求而不断进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已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消费资料的追求也上升到享受型阶段,因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发展势必迎合居民的需求而发展,由简单的环保规划到更复杂的理性感性相结合的园林城市规划方向发展,从低级的追求数量到追求较高级别的质量方向推进,不断地协调、平衡规划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城市规划的质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发现,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社会、美感有着本质的差别,其自身具备以下特征:
1.2.1 生态性
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不同,其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更注重环境的生态性。以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评选为例,入选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必须要好,其城市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恢复水平必须要强大,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必须要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入选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前,江西省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有宜春、景德镇、新余、南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另外多了九江、上饶、萍乡三个城市,这几个城市无一不是具备优渥的生态环境而著称,其能够充分将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相融合,以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规划城市,城市各功能区的规划极具生态美、环境美,居民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也高居我省前列。
1.2.2 观赏性
生态园林城市,不可避免的要包含生态美、园林美,而这些美感又势必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因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必须要建立在城市具备观赏性的基础上,将园林设计的更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感,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还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方针,营造一种自然美、人文美与园林相结合的居住环境,促使居民生活在一个生态园林的意境中。
1.2.3 持续性
任何牵扯到生态字眼的城市规划,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的具体情况,满足后代对环境的需要,将眼光放得更为宽广一些,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打破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现在的生态环境能够以一种健康、持续、协调的姿态延续下去。
1.2.4 区域性
以我省为例,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必须要考虑整个省份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与人文风情,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些关系协调处理得当,才能够更好地实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平衡、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城市。另外,各个城市的生态园林规划还需要具备自身的区域性,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够增加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关注度,更好地吸引外界眼球,发展自身经济。
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两大方面,其中精神要素包括观念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要素则包括有自然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见表1)。
2.1 自然观
通常情况下,自然观属于文化观念范畴,自然观的形成、演变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关键影响作用,同时也对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很多政府以及企业选址都会考虑风水学说,参考风水学说决定城市布局同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手段日益丰富,自然观也更趋向于开发资源、利用资源,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环境破坏情况。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結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共生共赢,开拓更具有生态发展观的生存环境,将“人与自然”这个课题更好地实践落实出来。
2.2 城市观
城市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照顾居民的利益,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城市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准。城市的功能区设置、空间利用以及环境的塑造,园林效果的设计着重于居民的感受与需求,生态园林城市的最终效果是需要居民给予反馈的,其价值在于使平常老板姓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的功能,看到城市的园林美感。
2.3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要素、社会要素、政治以及经济要素,这些内容是显示城市形态的关键因素,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总方针也必须要体现出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化要素方面,一个优秀的城市必须要保持一个地区、民族的特色,将其整体特征通过城市规划体现出来,比如城市精神要素、场所、特色、历史等要素。
2.4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性质、规模、形态以及潜力,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习俗,城市的任何活动都是依赖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而进行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也必须要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将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建筑相结合。
2.5 社会环境要素
这里主要是说城市地表形态、城市功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要素,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尤其是近年来城市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更需要规划中将不断改变的交通设施考虑进去,充分探究如何才能够将城市发展与这些环境要素融合于一体。
3 结束语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空间与生态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城市观、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整合城市的各项资源,建立和谐、科学、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张汉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探讨[J].河南建材,2012(2):26~27.
[3]廖爱军.生态园林城市-未来人居模式[J].辽宁林业科技,2010(6):37~38.
[4]王琳,叶蕾,肖雪健.试论江西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J].现代园艺,2013(8):56~57.
作者简介:刘志生(1979-),男,本科,中级,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