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商住楼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大梁薄板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大。文章结合和实例对高层商住楼架空层大梁薄板施工技术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商住楼;架空层;大梁薄板施工技术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國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大梁薄板施工技术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层建筑中转换层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发挥出至关重要的功能。
1 梁式转换层的特点
1.1 构件截面尺寸大,主筋种类多且直径大
一般转换层的高度在5.5~5.6m之间,其框支柱的截面尺寸为1100mm×1100mm、1200mm×1700mm,框支柱的主筋直径分为36mm、32mm及28mm三种,且均为三级钢筋。这使得钢筋的重量偏大,导致不易运输,并且在制作的过程对钢筋机械设备的磨损也较大。主筋的种类繁多,因此,工作人员在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人员可以减少每次制作的数量。
1.2 转换层的自重以及施工的荷载较大
转换层的这一特点使得施工的难度变大,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个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设置了模板支撑系统后,可以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的验算,可以有效地避免转换层自重过大导致的一系列施工问题。
2 高层商住楼架空层大梁薄板施工原材料的选择
2.1 骨料的选择
由于大梁框支柱的节点处所用的钢筋数量通常较多,要保证这些部位混凝土达到均匀。在选取粗骨料时其规格限制在5~25mm之间即可,可以为碎石。而大梁柱节点处的粗骨料可以选用粒径5~15mm的碎石。可以将中粗砂用作细骨料,另外,要严格控制粗骨料、细骨料的相关指标,比如说骨料中的泥、针片状崩料的含量不能超标,要使骨料的标准在允许范围之内。
2.2 混凝土的配置
在配置混凝土时,其配合的比例必须在施工前预先确定,这样才能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那就是:①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尽量的减少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混凝土的水化热控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②在混凝土中掺入缓凝高效减水剂,这样可以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在6~8h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大梁式转换层的施工;③在进行混凝土的配置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表面的温度,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一般采用推迟和降低水化热峰值的方法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④严格将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40~170mm这个有效地范围之内。
3 高层商住楼架空层大梁薄板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现以本人亲自负责施工的某商住楼为例进行技术分析和探讨:
3.1 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建筑面积87500m2,共24层,无地下室。其中裙楼二层为商场,主楼一至三层为车库,五层及五层以上为标准层。架空层(又叫转换层)设在第四层,此层高5.7m。架空层结构特点是层高、梁大、柱大、板薄。梁宽0.6~0.8m,梁高1.6~2.2m,柱径1.0m×1.0m,板厚0.15m,混凝土强度均为C40,梁板混凝土一次浇筑,不留施工缝。
3.2 架体支撑方法
架体支撑方法是高层商住楼架空层大梁薄板施工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换层、架空层梁统计划分为三大类。A类梁:1600×1200mm;1200×1200mm,1100×1200mm;B类梁:700×1200、600×1200mm、500×1200mm、400×1200mm、400×1100,200×1200;C类梁:300×700、300×600、200×700、200×620、200×500。梁板支撑方案:A类梁。梁支撑用门式架支顶。由于梁自重和施工荷载较大,而地下室板及梁承载力不够。因此,需在支顶下端设置下托加枋木分散受力,以减少楼板应力,地下室模板支撑不拆除,上面荷载通过地下室梁板直接传递到地下室底板上,力的传递尽量是垂直传递。经验算A类梁地下室支顶稳定性不满足要求,需在A类大梁位置地下室门式脚手架@900间距增设一道2条?准48钢管顶托支顶。B类梁。梁支撑用门式架支顶。由于梁自重和施工荷载较大,而地下室板及梁承载力不够。因此,需在支顶下端设置下托加枋木分散受力,以减少楼板应力,地下室模板支撑不拆除,上面荷载通过地下室梁板直接传递到地下室底板上,力的传递尽量是垂直传递。经验算B类梁地下室支顶稳定性满足要求。梁支撑体系门式架纵向间距为900mm,横向间距为600mm,面枋木间距为300mm,跨度为600mm,底枋间距600mm,跨度为900mm,支撑体系中间纵横向设置水平拉杆,纵横方向间距每6000mm设一道剪刀撑,剪刀撑要顶到附近柱边连成整体。梁侧设竖肋枋木间距为500mm一道,?准12穿心螺栓竖向间距为500mm一道,横向间距500mm一道,?准12穿心螺栓加48钢管及蝴蝶扣压实固定。梁的压脚板用枋木,梁侧斜撑用短枋木同梁底水平枋连成整体。C类梁。梁支撑用门式架支顶。由于梁自重和施工荷载较大。因此,地下室模板支撑不拆除,上面荷载通过地下室梁板直接传递到地下室底板上。
3.3 架空转换大梁模板的支承
3.3.1 卸荷方案选择
梁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大梁施工荷载大,9根转换大梁均要采取卸荷措施。采用门型钢架在大梁相应部位从地面±0.000地板开始支撑,逐层设置,使其紧贴上层楼板下表面,一直支撑至转换层大梁底部,使转换层大梁施工荷载直接由支承架传到地板。此方案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能够一直将架空转换层大梁施工荷载直接传递到地面,对一至四层楼板不产生由施工荷载引起的内力。
3.3.2 支承顺序
架空层(即第四层)剪力墙、柱模板安装→浇筑第四层剪力墙、柱混凝土至大梁底下50mm→定位放线确定大梁支承架位置→支承架下方铺设木枋→搭设支承架→安装大梁底模板→安装大梁钢筋→安装大梁侧模板、板底模板→安装板筋→搭设一至三层传递大梁荷载的支承架→浇筑大梁薄板混凝土。
3.3.3 大梁支承架的搭设
支承架采用门型钢架、标准钢管?准48×3.5和扣件联合搭设,经计算,大梁下门型钢架间距为600mm,垂直梁轴线交错布置,沿门型架两侧每1200mm高用钢管?准48×3.5设置纵横向水平连结杆,纵向连杆两端顶紧剪力墙、柱(已先浇),横向连杆与板底支架拉牢,门型架脚底垫上200×200mm通长木枋,以分散架脚对楼板的压力。(见图1、图2)
3.3.4 卸荷支承架的搭设
用来传递大梁施工荷载的一至三层支承架搭设方法与架空层支承架搭设的方法相同,各层上、下的门架支承位置应尽量对正,减少对楼板的剪切。
3.3.5 大梁模板的安装
采用18mm厚胶合板做大梁底模、侧模,梁下承力小楞用木枋80×80mm,间距300mm,大楞采用木枋100×100mm,采用标准钢管?准48×3.5雙管做横楞,横楞中心距500mm,用对拉螺栓?准14扣牢。对拉螺栓水平间距600mm,竖向间距500mm。
3.4 钢筋的处理
3.4.1 钢筋的翻样和下料
转换层大梁的主筋的特点是长且布置得密集,尤其是在两梁交接的柱节点区更是主筋“云集”,除了主要的主筋之外,转换层还有一些柱筋和腰筋等分布。这其中任意的一根主筋位置偏差较大,都可能导致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被返工或是重建。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做好钢筋的翻样与下料。其施工的要点如下:①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意图,熟悉相关设计的文件规范,在翻样时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②处理好每根钢筋的接头处;③将施工用的全部梁主筋进行编号,编号以就位的顺序为依据,这样能够方便钢筋的安装;④在施工下料时,要保证尽量不要在梁箍筋的弯折处出现对焊接头。
3.4.2 各处钢筋的不同连接方式
①采用冷挤压连接法对大梁主筋进行处理;②对于柱钢筋的处理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电渣压力焊;③对主梁腰筋、箍筋和板钢筋的处理最适宜的是采用闪光焊接;④对于其他一些不是主要的受力的部位,只需要采取绑扎连接即可。
3.4.3 钢筋支撑架的搭设
由于钢筋的长度一般较大,再加上钢筋捆扎必须在施工的现场进行,因此钢筋支架的搭设便成了钢筋捆扎的一种必要手段。对于下部钢筋支撑架的搭设主要的方法是,在梁底标高的垂直方向上方10m位置处,沿横向每隔30m用钢管支撑于排架上,就能够做到为第一排钢筋提供一个支撑架,紧接着按照设计的顺序可逐步完成下二、下三等所有下部钢筋的搭设。
3.5 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对于转换层的施工,其混凝土的浇筑量较大,且浇筑的速度较快,整体的浇筑时间又比较的长,并且还需要注意温度以及应力等带来的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该注意以下的几方面:①在对大梁转换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时,最佳的施工时间要选在白天,并且还要保证对混凝土输送的连续性。混凝土的浇筑要分层完成,且各层高度一定要严格控制在3~5m的范围之内,此外,各层在浇筑的过程中应留有1.5~2h的时间间隔,保证前一层的凝结。②在进行机械振捣混凝土时一定要辅以人工的扦插振捣,在振捣时间上必须要以是否泛浆作为依据。对于梁柱等有明显节点的位置上,由于钢筋密集且无法插入振动棒,此时需要采用人工振捣的方式来进行一定的弥补。③要防止混凝土出现漏振的现象,因此在楼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除了需要在梁位置用到插入式振动器之外,在其他的部位均需要使用平板振动器且沿着垂直浇筑方向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漏振现象的出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梁薄板施工技术在高层商住楼架空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前应该制定系统的施工方案,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控制好各个施工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质量,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邓梦毕.高层商住楼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2009(07).
[2]柳坚.小高层建筑梁式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J].广东建材,2009(01).
[3]李锦权.高层商住楼厚板式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
作者简介:肖国祥(1974-),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管理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