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友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對高校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在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校友资源开发的认识有限,更少有学者注重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培养。将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探讨我国高校应如何从全局和校内、校外三方面入手更有效地进行校友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人力资本;校友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李易飞(1990-),男,吉林桦甸人,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大连 11603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60-03
一、人力资本概述
1.人力资本的内涵及特征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殖的知识、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并且教育、健康等投资都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则进一步扩大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包括能够提高人未来收入的投资,主要形式有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等。[1]
通常来说人力资本具有六个特征。
(1)依附性。人力资本依存于人体之中,必须在劳动中才能得以体现。
(2)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与主观目的性可以使得人力资本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私有性。人力资本不可以继承转让让,只属于承载者且与承载者不可分离。
(4)增殖性。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通过不断使用和学习带来剩余价值,据有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本性。
(5)可变性。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因为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发生改变,增加投资不断学习则会不断增加,中断学习、持续消耗则会减少。
(6)时效性。人力资本的形式和使用存在一定期限,人力资本必须不断补充、更新和提升、利用,否则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2.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第一,人力资本的效益递增型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弱化其他生产要素边际递减状态,还可以实现总的规模收益递增,只有人力资本增长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人力资本通过代替其他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而更多地需要引入智力因素来代替传统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相对于各要素而言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第三,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由其拥有的人力资本质量及价值决定的,加大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最终促进经济增增长。第四,人力资本可以促进科技进步。经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使技术生产队伍中的人员得到基本素质的保障,并且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二、校友资源概述
1.校友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校友指的是在学校工作学习过或者是培训过的人员,还包括有意愿为母校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狭义的校友指的是在学校内接受过系统教育并且取得相应证书的学生,以及在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校友资源是指校友以其财力、物力智力而形成的关系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总和。[2]也有人将校友资源归结到“人”的个体,认为校友资源是对母校发展有价值的校友。[3]因而本文则将校友的范围界定为高校校友,认为校友资源是作为“人”的校友本身和其所拥有的各项资源的总和。
2.校友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一,校友资源开发具有必要性。校友是高校独有的资源,很多校友对母校都抱有很深的情感,并且在其有足够的能力时也有意愿对母校进行回报。众多校友组成的关系网覆盖地域范围广、职业内涵多,构成高校发展的可再生资源,资源的不开发利用就变成了资源的浪费。
第二,开发校友资源可以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校友提供财力支持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其中直接途径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校友直接对高校提供教学设备或者科研经费,这种方式大多数以捐赠的形式存在;第二种则是以校友建立奖助学金的形式存在,比如东南大学的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崇新”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的“为忠”奖学金等等。在间接途径方面,校友充当桥梁的角色,通过个人的社会关系为母校的资金筹措牵线搭桥,虽然校友的名字可能不会出现在最终的捐赠或奖学金设立的头衔上,但是他们却是高校校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成功校友利于高校声誉提升。高校在挖掘成功校友的事迹后,不但有获得财力支持的可能,成功校友还可以成为母校的“品牌”。[4]“品牌效应”对母校的宣传能够起到更令人信服的效果,从而对提升高校声誉产生推动作用。
第四,校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改善就业状况。众多校友企业可以为母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并且通过校友的关系网络也可以为母校提供其他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这对削弱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能够起到直接的作用。
3.研究现状
现有的校友资源开发研究中,学者主要针对开发原则和途径进行了针对性探讨。在开发利用校友资源的原则上,周自强直接提出了“统筹、均衡、合理、有序”的八字方针。[5]黄建辉则将原则归纳为三点。[6]第一是把握感情基础,它有利于校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发展;第二是把握双赢的前提,在让校友给高校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能让校友感受到不成比例的投入;第三是建立校友工作组织以作为校友资源开发的保证。代乐也重点强调了双赢的理念,主张校友工作要在双赢方面多做工作。[7]黄飞则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提出要遵守科学性原则、可持续原则、情感性原则和互利共赢原则。[8]可见,在对校友资源开发原则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均重点提及了互惠共赢的理念,这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校友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在开发校友资源的途径上,学者主要將视角放在组织、观念和方法上。首先在组织方面,建立校友工作机构成为组织保障的前提,校友会则被提到了首要位置,校友总会和各地校友分会要形成有效互动,并且高校需要充实校友工作人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9]其次在观念上,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友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明确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学校同国内外校友之间的联系这一宗旨,树立校友资源开发观念。[10]最后在资源开发方法上,多元化合作、共赢式发展成为当前的主要方法,不但要开发校友的物质资源,更要开发校友的“品牌”、科研能力、就业接纳能力等多方面的资源。[11]
综上所述,在学者在现有研究中,开发校友资源的方法着眼于对校友工作的认识和已毕业校友的资源回流,但是很少有人将探究视角扩大到在校生上,而在校生是潜在的并且一定能够变成校友的人群。本文将从人力资本角度入手,探究高校内外两个维度的校友资源开发途径。
三、我国校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初步认识校友工作,建立相应机构
改革开放后,“校友”这个词从一个概念开始转变成为一种对资源的认知,我国的老牌大学在改革开放后最先建立起了负责校友工作的相关机构,但是最初的校友工作机构大多是挂靠在校办公室的,其中的工作人员也大部分是兼职职工。近年来一部分高校的校友工作处纷纷独立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校友工作的重要性。
2.工作重心转向校友资源开发
我国的部分高校现在已经可以掌握大多数准确的校友信息,并且在动员其他力量加入的时候建立校友信息库,在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校友的需求作出反馈,并且在节假日的时候通过短信、贺卡信件、微信平台、QQ群等多种方式向校友表达祝福。部分高校有自己独立的校友杂志,比如复旦大学的《复旦人》、北京大学的《校友聚焦》、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吉林大学的《吉大校友》等等,这些校友通讯可以进行短期内更新(多为半月刊),让校友及时了解到学校的校友工作,吸引校友返回母校为母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部分高校在本校建立校友总会的基础上指导各地校友集中区建立校友分会,相关领导还积极应邀参加各地校友分会的活动,与其中一部分校友保持经常性联系。[12]
3.校友资源开发获得一定效果
我国的校友资源开发效果主要体现在资金筹集、社会声誉和校友帮助方面。首先在资金筹集方面,主要指的是高校接受校友捐赠,校友的年度捐赠和校友专项奖学金的设立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部分学校开始筹建校友商会,使得捐赠成为有组织有规章的定期行为。其次在社会声誉方面,高校利用知名校友的品牌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提高自己在招生竞争中的地位。在校友帮助方面,部分高校校友工作处定期会对下设的校友分会进行走访联络,积极为校友排忧解难。
四、我国校友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原因
1.专职工作人员短缺
我国高校出于编制的原因很难基于校友工作得到更多的人员支持,很多小型高校甚至没有专职的校友工作人员,只能依靠行政或教学人员兼任,但是本身承担着行政或科研任务的人员在校友工作方面的投入程度有待商榷,积极性、业务能力不高是现在诸多高校校友工作人员的现状。
2.校友资源开发缺乏层次化认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将校友资源的开发主要放在物质资源上,各个高校之间互相比拼校友捐赠的数额,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校友的声誉和校友的社会信息资源对学校发展带来的帮助。在可开发的校友资源中,第一个层次是品牌资源,校友是学校品牌的外在塑造者,校友集体构成了母校的品牌;第二个层次是育人资源,校友丰富的阅历和经历将会对在校生起到启迪引导的作用;第三个层次是信息资源,校友能够提供给母校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拓宽产学研合作开发的平台;物质资源应该排在各个层级的最后,校友通过捐赠等形式向母校表达回报。但是如今我国的校友资源开发却走入了舍本逐末的怪圈,高校在校友资源开发过程中表现出较浓的功利主义,对“重点校友”重点关注,而往往忽视了对普通校友的服务,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资源开发还使得高校的校园文化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因此我国高校急需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做出层次化划分。
3.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严重缺失
在高校对在校生的培养过程中,我国高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忽视了对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校友意识包括了归属感、荣辱与共感、传承大学精神和回馈母校的意识。[13]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将校友意识纳入到校园文化中,这种忽略往往在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难以获得与母校同甘苦共命运的使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归属感,当在校生毕业变成校友时他们很多人心中不会形成回馈母校的意识,即使在多年后母校邀请他们回校参观时,不少校友也表示与母校“没有太深感情”,从而拒绝为母校作出贡献。
4.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有学者提出高校在校友工作过程中应当将校友进行分类,校友联络的重点放在“重点校友”身上,而这种观点在实践中也到了验证。可是高校重点“关注”的校友只占据所有校友的很小一部分,却忽视了大量的“一般校友”,久而久之学校与重点校友之间也会产生疲劳。很多地方,校友单方面的反馈已成为惯例,甚至有学校定下了“最低捐赠额”的不成文规矩。这种缺乏共赢互利精神的校友工作理念只会让校友工作更加难以发展下去,切断了高校校友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导致的则是校友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五、校友资源开发的可行途径
在前人的研究中,校友资源开发主要是针对已经毕业的校友,但本文将从全局把握、校内在校生(潜在校友)和已毕业校友三个维度出发对校友资源开发途径进行探讨。
1.校友资源开发的全局把握
高校要意识到校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要让校友资源变成一种校园文化。其次,校友资源开发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具有高社会地位或丰富物质资源的校友,青年校友也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再次,不论是对未毕业的潜在校友或对已毕业的校友,高校都应进行适当的人力资本投入,虽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这却是校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最后,以双赢理念对待校友资源开发,高校在进行校友工作过程中要以服务校友的理念为前提,要给校友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与服务,减少单方面校友回馈的现象出现,在校友与母校之间达成共赢关系。
2.校内潜在校友资源的开发
对校内潜在校友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学校不是以向校友索取回报为前提来进行人才培养,高校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此方面的开发。
(1)对在校生进行校友意识培养。首先要培养归属感。这需要高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职员工要具有校友工作服务的意识,在敬业的教学与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培养在校生的爱国爱校意识,从而培养其归属感。其次,对在校生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高校要让在校生真真切切掌握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并且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最后,校友文化氛围的营造。高校可以通过优秀校友讲座、校友嘉年华等让在校生与校友近距离接触,同时还可以通过BBS、微信、微博平台等方式向广大在校生介绍校友事迹,树立校友榜样激励在校生,在校园内营造校友文化氛围。
(2)校友会对应届毕业生的接纳。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很少有人会主动联系当地的校友会,母校很难掌握该毕业生的最新动态,在随后的几年内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将会淡化下来,当多年后母校联系该校友时学校很难得到满意的回应,学校不得不经过反复劝说以获得捐助,甚至有些高校通过校友返校等形式让校友“不得不”进行捐赠,这种事将会大大损害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应届生毕业时,高校应该联系各地校友会让各地校友会的理事长进行新校友接纳活动,高校可以方便掌握最新联系方式与工作动态,以便未来为其提供帮助;毕业生可以加深对校友会的印象,当未来有困难或者需求时能够想到母校,同时可以增强校友反哺母校的意识,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3.外界校友资源开发
(1)对校友的持续人力资本投资。高校应当为毕业多年的校友提供深造和培训的条件,这种持续的投资可以促进校友的人力资本持续增殖。高校要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14]对外界校友的持续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能够给社会带来相当的收益,间接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得到支持的校友未来更容易进行对母校的回馈。有研究表明,畢业后仍得到母校支持的校友主动捐赠行为要远远多于未经支持的校友。[15]因此高校对外界校友的持续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达到共赢的,校友的反馈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值得的。
(2)多层次多途径开发校友资源。高校要意识到校友资源是具有多层次的。在开发校友资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校友的品牌资源,可以通过宣传优秀校友事迹、校友返校等活动提高高校的名誉,为未来提高招生生源质量打下基础。其次,应重视开发校友的信息资源,高校为校友企业提供优质人才与理论支持,校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或相关就业信息,在双赢的原则下高校可以利用校友的信息资源获得一定发展。最后高校才应注重校友物质资源的开发,校友捐赠不应当有强制性或最低限额,并且高校应当定期告知校友捐款的用途去向,已达到物尽其用。
另外,在开发途径上,首先校友总会应当注重与校友的联络,对地方校友会的需求给予回应,对诸如毕业10年、20年等特殊年份应主动提醒或组织当届校友返校活动,这样可以将校友返校从单纯的“校友相聚”转变成“校友资源开发”。其次,高校应注重校庆活动,在校庆期间高校可以告知校友近年来学校发展境况,还可以为校友企业间的沟通座谈提供平台,高校充当中间人促进校友之间形成互动,为校友的发展提供帮助。最后,高校要把握为校友服务的宗旨,在服务中令校友满意。有数据表明,感觉非常满意的校友捐赠是感觉一般捐赠的2.6倍,而感觉满意的校友捐赠是感觉不满意校友捐赠的1.8倍[3],因此高校在拓宽服务渠道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校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清华大高校友总会.中国高校校友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开发[Z].
2005.
[3]张粉婵.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张娜.我国高校校友资源刍议[J].科教导刊,2010,(6).
[5]周自强,白明.全面认识与合理开发高校校友资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56-59.
[6]黄建辉.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2):109.
[7]代乐.浅谈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华章,2011,(6):77.
[8]黄飞,邢相勤,刘锐.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中国高等教育,2009,(5):57-58.
[9]杨秋玲.试论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8):20.
[10]姜全红.关于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
(5):48.
[11]康新荣.浅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6):73.
[12]汪建武.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23-25.
[13]张燕.试论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10):138-139.
[14]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5]祁卫东.高校校友工作管理的实证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