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4-05-30 17:09李会芹艾景娟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9期

李会芹?艾景娟

摘要:美国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就业服务理论的完备化,业服务体系的系统化,就业服务过程的全程化,就业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这些经验启示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要加快就业服务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转变就业服务理念,加强就业服务内容建设,加强就业服务师资建设。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就业;美国大学生就业;就业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李会芹(1989-),女,安徽宿州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艾景娟(1989-),女,河南新乡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4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普通高校畢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将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要求。然而,根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高达1/3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1]美国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因此,研究并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一、源起与嬗变: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1663年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建立,而当时处于英国殖民时期,毕业的学生直接会被分配做宗教神职人员,因此就业服务没有存在的土壤。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直到1891年哈佛大学才任命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学生事务专职人员,学生事务在高校中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为以后高校开展就业服务提供了组织基地。

建立阶段:被称为“就业指导之父”的帕森斯撰写了《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了“就业指导”这一术语,并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特质因素理论。[2]1919年,耶鲁大学成立了全美高校第一个独立的就业安置办公室,开展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工作。1938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成立了职业信息与辅导服务处(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Services Bureau),该机构致力于宣传学校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性。[3]

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大萧条和二战影响而被停滞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二战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二战后数百万战士涌入高校,美国迎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就业指导工作也随着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来临受到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的重视。1962年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报告,该报告指出“学校咨询人员需要对工作世界以及它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需要成为在职业信息以及职业指导、咨询方面的专家”。[4]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美国劳工部开辟了网络平台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展望手册》是一本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公认的职业信息来源,此手册成为美国大学生重要的就业信息来源,在大学生中广受好评。

二、特色与经验: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系统表征

自1911年哈佛大学第一个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来的一个多世纪,美国已经形成了以法律为保障、以高校为中心、以联邦政府为依托、以中介机构为辅助、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的较为完善的框架体系。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进行。

政府主要提供就业信息,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法律;高校是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并且根据社会的需要主动积极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社会上的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沟通三者之间的信息。在美国影响比较大且具有权威性的有“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美国咨询师认证委员会”和“美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乐于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并且有些实习工作是有薪资的。

各个就业服务主体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系统,具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服务理论的完备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国家。[6]美国的理论研究一直处在世界前列,甚至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理论探索为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大致分为三类:人职匹配理论,以帕森斯的特性-因素理论和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为代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以萨帕的五段论和金兹伯格三段论最具代表性。[7]萨帕认为14岁至24岁的青少年正处于确定职业偏好、制定职业规划以实现职业目标的关键期。[8]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在就业指导领域的应用,出现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认知理论。美国就业指导能有今日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

2.就业服务过程的全程化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岗位的素质要求;大学二年级重在通过相关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就业兴趣,从而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大学三年级让学生收集并了解市场就业需求信息,结合自身发展规划进行社会实践,从而亲身体验职业生活,直接感受职业环境;大学四年级主要进行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以及面试技巧与礼仪方面的培训。这种全程化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就业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高校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服务内容,小组训练、讲座、择业环节面谈、礼仪、求职信的写作心理调适辅导、招生说明会、职业生涯测评服务和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实习岗位、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招聘会等学科课程外的活动,但其更注重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寓于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灵活地设置课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双手都要硬”。

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的开展。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课程高达24 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倾力专注于此领域以求在新经济领域的趋势里站稳脚跟。[9]

4.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

专业化是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人员的显著特点之一,专业化不仅表现在学历要求上而且体现在学科背景的相关知识储备。学历上,专职人员要求最低硕士学历,中心主任一般要求博士学历。从知识结构来看,专业的生涯辅导人员必须具备以下10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群体指导技能、个人和群体评估、信息和资源、项目管理和实施、咨询、特殊群体指导、监督、道德和法律、研究和评价。[10]其专业化还表现在师生比上,就业指导中心人员配备比较齐,一般按照学生人数1∶200 配置,这样能保证毕业生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11]还有一些兼职人员,如广受学生欢迎的来自用人单位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服务。

三、借鉴与超越:对我国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启示

1.加快就業服务理论研究

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认知理论等职业指导理论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与我国的国情民情有一定的差异,应用于我国时难免有许多不合适的地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得比较晚,理论研究方面更是欠缺,而且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加快理论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高校实情的职业指导理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以先进理论为先导。

2.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我国虽然在中央、各省市、高校都有设有促进就业的机构,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沟通系统,也有很多机构设置得不近合理。政府应该建设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高校可成立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我国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建设更是不发达,所以现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的用人单位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暑假实习生的招聘,中小企业参与的较少。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激励法律与政策调动更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给各层次的大学生分别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

3.转变就业服务理念

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更多的是一次性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四年级时通过讲座讲解就业方面的政策、就业求职的礼仪与技巧等,缺乏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为了就业率设置默认学生的虚假就业。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不合理的就业指导理念有关。应该树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的观念,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其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树立充分就业与提高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

4.加强就业服务内容建设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对于已毕业三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更高(本科72%,高职69%)。[12]所以,高校需要在引进美国原版教材并进行编译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的本土化开发,并且课程的设置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改革当今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新的培养模式,如“3+1”模式的推广。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努力创造或搭建平台,更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岗位,接纳大学生参加实习。

5.加强就业服务师资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很多是党政干部或是兼职人员。在师生比上教育部要求各高等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因此,一方面应当积极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等资格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配备更多的教师开展就业服务,同时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总之,我国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加强学习美国的就业服务机构与就业内容以及师资的建设,努力做到“形似”,还要加快我国就业服务理论的研究以及转变就业服务的理念,切实做到“神似”,从而形神兼备,形成我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国钰,张书红,赵颂梅.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91-93.

[2]卜春梅,王硕.美国与中国大陆、香难高校二地就业指导发展历程简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9-132.

[3]马超.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167-169.

[4]Pope,M..A 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48):194-211.

[5]谢小平.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8):99-101.

[6]李少雄,初云宝.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8,(10):56-58.

[7]刘世勇,周春燕,储祖旺.美国高校生涯辅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4):146-149.

[8]Super,D.E.A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In D.Brown & L.Brook:s(E 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TheoriestoPractice.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0.

[9]Hunt James B,Tierney Thomas J,Carruthers Garry.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How Does It Measure Up for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Center Report Number 06-02[J].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HEPI),2006,(8).

[10]马克·波普.美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职业指导员的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54-56.

[11]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6):53-55.

[12]麦可思.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EB/OL].http://www.mycos.com.cn/report/list.action.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