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迁移意愿的研究及思考

2014-05-30 15:59段辉李桦
关键词:意愿城镇化

段辉 李桦

摘要:基于农民迁移意愿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民支持或响应城镇化建设。吸引农民迁移的主要因素为子女教育的改善及收入提高,影响农民迁移的因素是失去土地保障和进城风险。应重点加强对小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公共政策的配套和扶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迁移 意愿 城镇化

0 引言

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真正的推动主体还是大量的城乡农民,农民对进入城市的热情和意愿对于未来的城镇化进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 农民迁移行为分析

农民迁移主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农民迁移,一般来说多数农民从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迁移。总体上,年龄结构偏小、受教育程度高、已有一定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家庭更愿意迁移进城市[1]。

1.1 动因分析 ①城乡收入差距。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收益和生活消费水平,与农村相比,城市化的劳动收益和生活水平都较高,相应地,农民的迁移方向也必然遵循从经济落后的农村向城市流动[2]。②城乡发展差距。相比农村而言,城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基础设施还是物质生活、文化底蕴、教育卫生条件、休闲娱乐的发达,个人发展和成长空间是非常广阔的,这些对于生活在农村特别落后的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向往的,为了给家人和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也是促使农民迁往城镇的条件之一。

1.2 成本分析 ①预期收益是迁移的出发点。农民迁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不仅包括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包括对改善生存环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以自己的预期目标最大化为行动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民迁移到城市就业的预期目标就是总收益或总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对于这一余额的预期追求,是推动农民迁移的基本动力。②非经济性收益。一是人力资本增值。农民迁移到城市后,在各项工作中所获得的工作技能及有关的各种知识,分享到的城市文化环境,无形之中增值了他们的人力资本。二是个人价值实现。在进城后就业机会增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获得更大的自我满足。三是其他收益。迁移后的农民,在城市文明的潜移默化下,使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卫生习惯、举止言谈、守法和民主意识等都有了提高,从而减少一些社会问题。

2 影响农民迁移决策的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把迁移行为作为个人的经济投资过程来看待的,当收益大于成本后,追求利益的动机就会吸引人们向高收入地区迁移。假如,一个劳动力预期从i地区迁往j地区可能在那里工作T年,其迁移决策模型可表示为:PV=■■-C

如果迁移的净现值大于零,则会发生实际的迁移行为;如果迁移的净现值小于零,则不会发生实际的迁移行为。因此,理性迁移者在做出迁移决策时会比较其预期收益和迁移成本。

2.1 迁移的直接成本 第一,所产生的直接花销,例如办理务工证明、健康证、职业资格证等费用;若从事生产经营如开小卖部、贩卖肉菜的还有工商管理费用及各种名目众多的收费。其次,城市的生活指数高,在农村,居住不构成生存压力,饮食等方面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性的,但在城市高额的购房费或租房费及日常的开支能占他们大多数的务工收入。但是,由于户籍和保障制度等原因,使得迁移农民无法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费用等。

2.2 迁移的风险成本 第一,由于务工人员的就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可直接导致失业风险增加,而迁移农民在城市中无任何保障,失业就构成了一种颇具威胁性的风险;第二,心理因素,面对新环境,需要经历一个“融合”过程,处在迁移中的农民要面临住房,子女入托、上学,老人照顾等难题,这些压力会给迁移农民带来一定的心理成本。

3 农民迁移意愿统计分析

3.1 样本统计描述 本研究数据来自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其中,350份问卷对有務工经验的农民,50份问卷对农村常住居民。本次调研问卷全部回收,经整理,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1.5%。(表1)

3.2 样本分析 在有效的问卷中,有188人表示愿意迁移,占51.4%。研究结果表明,迁移的需求各不相同。性别差异方面,女性迁移意愿(58.3%)略高于男性迁移意愿(43.8%),两者差异不大。年龄差异方面,25岁以下迁移意愿(89%)最强,55岁以上的就不愿意迁移。文化程度则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意愿越强。家庭年收入一万元以下(66.7%)迁移意愿强烈,而家庭年收入1-3万元年收入的农民迁移意愿为26.4%。个人务工纯收入(69.7%)越高的农民愿意迁移。

在愿意迁移的农民中,40.8%愿意迁往省级大城市,22.6%愿意迁向县城,9.3%愿意迁向城镇。愿意迁移的农民最主要是基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81.7%)考虑最多,其次是能获得最大收入(40.3%)。

4 结论和对策

4.1 结论分析 根据样本得知:①越靠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民越不想进城,且对政府有抵触心理[3];②普通中小城市的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利益不足以吸引农民进城生活;③受过较高教育的农民进城意愿较高;④农民进城对于住房以及工作仍然是其主要忧虑因素。

4.2 对策建议 在陕西366位农民的调查中,农民的迁移意愿考虑因素主要是为子女收到良好教育而愿意迁移,而不愿意迁移的农民最主要基于农村的失去土地保障和进城的风险,难以享受基本的保障。基于以上因素,提出以下建议:①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城镇建设,农村的城镇化重点不在迁移,而应重视自身城镇化转化,重视公共政策的配套,完善社会保障,例如:设置医疗机构、增加娱乐设施、方便子女入学等[4]。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吸引其他地区农村人口的流入,形成聚集效应[5]。②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建立劳务市场,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动力输出。吸引劳动力向发达城市推进,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5 结束语

总之,通过系列化的工作及各方面配合,解决农民迁移过程中担忧,排除各种障碍,尊重农民意愿,从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晓丽,戴文浪.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东298位农民的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32-234.

[2]竺云.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3]殷红敏,班永飞.农民城镇化意愿与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贵州1796名农民的调研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48.

[4]黄雁鸿,韩朝晖.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意愿的调研及思考——以连云港市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3(9).

[5]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西部地区农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人口,2011(5):73-76.

作者简介:段辉(1978-),男,陕西兴平人,研究方向:经济学;李桦,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猜你喜欢
意愿城镇化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实习护生儿科就业的意愿调查及分析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