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选育及应用

2014-05-30 10:48晁林海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选育新品种栽培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高产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方法]介绍其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及选育过程,并分析其品种特性及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最后提出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紫麦19是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于1999年以烟农19为母本,潍麦8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参加安徽省淮北片2年区域,试验点平均产量8 469.8 kg/hm2,比对照增产5.6%,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605.0 kg/hm2,试验点全部增产,比对照增产6.5%,居半冬性组第1位。[结论]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适宜在淮北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紫麦19;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571-02

基金项目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宿发改社会[2011]430号);小麦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推广项目。

作者简介晁林海(1969- ),男,安徽砀山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及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生产在安徽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小麦年播种面积常年在220万hm2左右,占全省耕地面积50%的淮北地区,小麦是第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的50%左右。安徽省是全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区和商品麦调出省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农民致富等方面有重要战略意义。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依据安徽省和黄淮麦区的生产现状和气候变化,确定育种目标,通过有性杂交,利用系普法,经过多年的连续定向选择,育成高产、稳产、抗病性好的小麦新品种紫麦19。201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3001。该品种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具有很强的推广使用价值,有望在安徽省及周边适宜地区大面积种植。

1育种目标的确定

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小麦生产区域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两大麦区。根据各地气候、地形、土壤、小麦品种生态型及耕作制度,安徽省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淮北平原(包括沿淮)、江淮之间及沿江江南3大种植区。淮北平原占全省小麦面积70%以上。该区烟农19种植面积比较大,为安徽省主栽品种,该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但存在不抗倒伏、抗病性差、抗倒春寒能力弱等缺点。为此,选择大穗抗倒能力强、高抗白粉病、中抗纹枯病和条锈病等的小麦品种潍麦8号与烟农19进行杂交,以期培育出抗倒能力强和抗病性较好的新品种来代替种植面积较大的烟农19。

依据淮北地理的生态条件和小麦生产情况,确定了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小麦育种目标。要求株高80~85 cm,株高比烟农19降10 cm左右,抗倒能力明显优于烟农19。主要小麦病害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的抗性明显优于主栽品种烟农19。产量三要素协调,成穗数在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在35~38粒,千粒重45~48 g。

2技术路线及选育过程

2.1技术路线以大面积种植的烟农19为母本,潍麦8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配置杂交组合,F2加大了种植面积,以获得较大的选择空间,按目标性状选择优良后代材料,尽量保留烟农19的优良性状。利用系谱法连续进行单株选择,得到综合性状突出且接近育种目标的稳定品系宿麦6108,定名紫麦19。

2.2选育过程1999年以烟农19为母本,潍麦8号为父本杂交,F1种子76粒;2000年把76粒种子全部混种;2001年从F2分离群体中定向选择单株;2002年F3群体中选择一个性状优异的单株,所得322粒种子全部点播;2003年F4继续选择单株,并且第108号单株綜合性状优异而被选择;2004年F5群体中选出16个性状优异单株,全部种植并设置对照;2005年F6测得7号产量突出,8号综合性状优良更接近目标性状;2006年F7再次综合评定后决定选择性状优良稳产的8号株系,定名为宿麦6108,同年进行品系鉴定并扩繁;2007~2008年进行产量比较试验,比对照增产7.7%,在12个品种中居第1位。

3品种特性及产量表现

3.1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叶色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较多。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略。株型略松散,穗层较厚,旗叶功能期长,抗干热风,灌浆速度快。株高85 cm左右,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长芒,穗长方形,白壳,白粒,子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产量三要素协调,平均穗数630万穗/hm2,穗粒数37粒,千粒重45 g。

3.2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区试平均产量8 425.5 kg/hm2,比对照皖麦50增产5.3%,产量差异极显著。6点汇总,5点增产,1点减产,半冬性二组第3位。2010~2011年度区试平均产量8 514.0 kg/hm2,比对照皖麦50增产58%,产量差异极显著。6点汇总,5点增产,1点减产,居半冬性A组第2位。区试两年平均产量8 469.8 kg/hm2,较对照皖麦50增产5.6%,12点汇总,10点增产,2点减产。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605.0 kg/hm2,比对照增产6.5%,居半冬性一组第1位,6点汇总,全部增产(表1、2)。

4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7 g/L,粗蛋白(干基)1477%,湿面筋29.00%,面团稳定时间3.4 min,吸水率562%,硬度指数54.6;2011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30 g/L,粗蛋白(干基)15.70%,湿面筋31.31%,面团稳定时间7.7 min,吸水率52.1%,硬度指数52.5。

5抗性表现

5.1抗病性经安徽农业大学接种抗性鉴定,2010年中感白粉病(5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15)、感纹枯病(病指59);2011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50)、感纹枯病(病指44)。

5.2抗倒性3年18点次试验中,该品种根系发达,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

5.3抗寒、抗旱性苗期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旗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抗旱能力强,后期抗干热风,抗早衰,落黄好。

6栽培技术要点

该品种适于安徽省淮北区高中水肥田块种植。适宜播期10月10~20日,适宜基本苗225万~300万苗/hm2,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总之,坚持“良种、良田、良法、良制”4良结合,做到“适墒、适期、适量、适法”4适播种,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前氮后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范各种自然灾害。适时收割,提高产量及品质。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业厅.安徽小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刘和平.济麦20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4(2):36-37.

[3] 郑天存,殷贵鸿,李新平,等.超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国审周麦16的选育及主要特征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4(8):15-17.

猜你喜欢
选育新品种栽培技术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