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三堡:诉说六百年的沧桑

2014-05-30 15:28黄志莲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宜章黄沙

黄志莲

位于湖南最南端的郴州宜章县是湖南名副其实的“南大门”。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置县算起,宜章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宜章与广东的乐昌、阳山、乳源、连州等县市接壤,地处南岭山脉中心,境内群山巍峨,自古为“楚粤孔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史书记载宜章是“湘南边陲,楚尾粤头,居七泽之末,联五岭百粤之徼,进可制韶关,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势险要之当防。”其境内的笆篱堡、黄沙堡、栗源堡,统称宜章笆篱三堡,为明代建设的军事要塞,进可攻,退可守,堪称“孔道”之要冲。宜章三堡集中体现了宜章“楚粤孔道”“湖南南大门”的地理特点和宜章人剽悍、血性的文化基因,正所谓“没有读懂秦汉郴宜骡马古道,不可能了解宜章文化;没有读懂宜章三堡城,不可能读懂宜章”。

(一)

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越600多年的历史隧道。明朝初年,南面與广东接壤的宜章半个县局势动荡,一度为“两不管”地带。湘粤边境的苗、瑶、汉农民多次爆发起义,匪盗如蜂,民无宁日,官府如坐针毡。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广东连州长塘马毡贼出莽山糍粑岭、罗阳峒劫掠。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明朝廷调茶陵卫百户朱铭、程宁、蔡荣带官军七百余人前来清剿,并驻防黄沙筑堡屯田。同年又调茶陵卫百户廖武、陈德率领官军一百九十人,到栗源筑堡戍守。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郴州千户卞玺、柳琼英奉调,率军民二百余人,设立笆篱堡,宜章三堡先后建立。

自此,统称宜章三堡的笆篱堡、黄沙堡、栗源堡,成为湘粤边界上的军事要冲。“堡连堡,三十五(里)”,三堡城连线如一个等边三角形,故而三堡如鼎立之三足,扼湘粤孔道之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古人曾有诗赞笆篱堡:“万叠云山接缭垣,毗连西莽此屏藩。当关漫恃一夫勇,守险曾经千户屯。牧野马嘶青霭合,人家蜗隐绿荫繁。云端缥缈横丫髻,朵朵芙蓉翠欲翻。”

六百余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堡内明代民居建筑损毁殆尽,但城池、门楼和清代许多历史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宜章三堡是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好、现存城墙最长、门楼最多的古城堡。三堡的建设规模大致相同,周围都是二百零四丈,计一里三分。两门相对,均为砖石结构,巍然耸立,甚是雄伟壮观。

黄沙堡,以山坡为依托而建,雄踞四方,略呈椭圆形。城堡坐南朝北,墙高二丈,厚一丈,纵横六十七丈,周围二百另四丈,计一里三分,有“穿城一里半,围城三里三”一说。开东南西北四城门,南北两城门高大,上筑高城楼,城楼上凿有 望孔,视野开阔,观察角度广。北城门上石刻“朝天门”三字,四门各配以厚重的杂木门,里面插上圆木横栓,相当坚固。城内依墙修筑有宽厚的环城路,供守城官兵巡游、值哨,占据高处可以打击仰攻之敌。城墙的城垛开有射击孔,士兵隐身城垛之后用弓箭、火铳对外射击,宜攻宜守。城堡内有二楼四碉四庙,石径纵横;城墙上的炮台、枪眼如今仍然依稀可见;兵器库,粮饷仓风貌犹存;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清至民国年间的民居、宗祠、学校遗迹星罗棋布,还有大量的石碑、拴马石、旗杆石和一座完整的石牌坊古香古色。一座古风古貌城堡,森严壁垒,记录着历史的风风雨雨。城北面那宽敞的校场坪,一点不减当年威武。

黄沙堡北门外至今仍有一座蔡氏“节孝坊”,高高耸立,最为珍贵,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别致,书法表现手法高超,堪称一流牌坊杰作。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其结构为石质跨式牌楼型,四柱三门三层。高约三丈有余,一色青石镂刻,虫鸟花兽镂刻精致,工艺精湛,有较强的民族风韵。另有十几方修建改造堡城宗庙建筑、禁事碑刻,其中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0年)的《奉院司道宪禁革碑》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栗源堡,现保存南城门和部分南城墙,北城门和其他三面城墙已倒塌。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柳氏公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有一对威严的石鼓,大门前的木柱,一人难以合抱。祠堂内,木雕精致,建筑华美,飞檐斗角、镂空云板随处可见。栗源堡城堡略呈四方形,坐北朝南。城高一丈二尺,厚一丈,周围二百另四丈,计一里三分,设南北二城门。南北两个大门,分别扼守着湘粤古道南北两个出口,大门一关,英雄豪杰无从过往。

笆篱堡城堡呈长方形,城高一丈二尺,厚一丈,周围二百另四丈,计一里三分,设南北二城门。坐西朝东,开东、北两城门。笆篱堡现东、北二城门保存较好,但城墙只剩下二十余米了。城东、城南、城北筑有战楼,城周围设巡逻道。城东西角约五百步左右设烽火烟墩,离烟墩二百步远,辟有大校场。堡内建有衙舍、宗祠等建筑。城西半华里高峰设 望台。堡内青石板大道宽两米,行军作战演练极方便。

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到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宜章三堡修建时间跨度45年。官军划地为营,建堡(军营)屯田,自行开垦,以三分士兵戍卫,七分士兵农耕,自给自足,且永不征租。朝廷也不划拨俸禄,官兵亦军亦民,战时征讨,闲时耕田。根据明代例律,军官采取世袭制,父职子袭。堡城融屯兵、戍卫、耕种、储存为一体,可以说是当地劳动人民军事战略思想和建筑艺术智慧结合的集中体现。三堡筑就,兵民把守,匪盗不再猖獗,当地出现了安居乐业的景象。

(二)

随着朝代更替,作为军事要塞的三堡渐渐失去原有兵防作用,堡内的官兵逐渐寓兵于民,就地屯守。到明末清初,三堡堡城演变为围有高墙的村庄,成了当年兵丁后裔的繁衍之地。即便如此,每到时局动荡之时,三堡仍是屯兵、居住、储藏宝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闯王李自成部将李锦败退郴州,退到莽山,屯兵笆篱堡。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明副总兵曹志键领兵万余由广西龙虎关进入县境,攻占黄沙、笆篱二堡,后被清兵围困于莽山蕨子坪歼灭……

因地处粤头楚尾,宜章人兼有岭南人开放包容、敢开风气之先的气质,又有淳朴重义、勇敢尚武、胆大霸蛮的湖湘文化精神。大革命时期,三堡发生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1928年,朱德率部在宜章举行年关暴动,攻下黄沙堡后,又在岩泉、栗源堡、长冈岭、广东坪石全歼许克祥部六个团,创下我军历史上有名的“坪石大捷”。

1928年1月12日,朱德、陈毅率部发动“宜章年关暴动”成功后,原盘踞宜章的保安队长邝镜明率残部窜至黄沙堡,纠集程绍川、李绍文、李时春等反动武装400人枪,以城堡为据点,伺机反扑。20日,朱德、陈毅闻讯后,率起义军和黄沙农军困敌于城堡内两天三夜。因城高墙厚,邝部踞堡顽抗,起义军久攻不下,朱德命令攻城部队用棺材装满炸药推至防守稍微薄弱的西墙下炸毁城墙,起义军攻入堡内,缴枪20余支,活捉宜(宜章)临(临武)挨户团教练李时春等人,当场处决。匪首邝镜明则从堡内的排水沟爬出城外,与从广东方向前来接应的反动民团汇合后,侥幸逃脱。战后,起义军和黄沙农军在堡城书院的操场上召开了庆祝大会。

湘南起义后的工农革命军恐遭国民党湘粤重兵夹击,朱德、陈毅率部毅然退出宜章城,向湘粵边界的圣公坛山区转移,途经笆篱堡时曾把后方医院设在这里,治疗随军的伤病员和解决驻地群众病痛。群众为工农革命军送米送菜,安顿伤员,打探消息,支持革命。朱陈率队上井冈山后,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派视笆篱堡为眼中钉,不拔不快,遂派清乡队挨户团前来报复,欲放火焚烧笆篱堡,但遭到堡内群众的强烈反抗,以死相搏,才不敢放火,转而将大门砍烂。

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智取宜章后,陈东日、陈俊奉命潜回栗源组织暴动,陈光取出在大革命失败后为农会藏匿的12支枪,带领赤卫队员打出红旗举行暴动,杀土豪,分浮财,烧地契,革命浪潮席卷栗源。4月,因遭受强敌夹击,陈东日、陈光则率同乡103人随朱、陈向井冈山转移,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程。陈光成为八路军115师代师长、抗日名将,陈东日成为井冈山时期红军学校校长。起义军撤退后,敌人开始了疯狂的报复,放火焚烧栗源堡三天两晚,古城堡300余栋建筑毁于一旦,烧成一片废墟。几年后,失散、外逃的栗源堡人又陆续回到家乡,恢复家园,并取了一个响亮的村名——复原村,一直沿用至今。后栗源堡人又把复原村的“原”改成了“源”字,象征栗源堡是子孙和革命的“源泉”。

栗源堡南面百米远的乐水河,还为宜章抗日战争增添了光辉一笔。1945年2月17日,盘踞广东乐昌坪石的日军200余人进犯栗源,妄图打通连坪公路。此时,乐水河成为天堑,宜章抗日自卫队在北桥头与日军隔河对峙,日军用机枪、迫击炮猛烈扫射,自卫队固守桥头,用松树炮回击,多次击退日军进犯,敌人始终无法通过乐水河,粉碎了日军的阴谋。如今,站在栗源堡南大门,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枪林弹雨炮声隆隆,仿佛还能看到日军气急败坏的恼怒神情和宜章人勇猛坚毅不屈的面容。

三堡如三把火炬,引领勇敢的宜章人民跟随朱德、陈毅踏上革命道路。全县有3700人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邓中夏、高静山、张际春、毛科文、胡少海、陈光、曾三日、陈东日、李灿、李赐凡、曾志、欧阳毅、肖新槐、吴仲廉、彭儒等20位军级著名英杰。解放后被国家民政部认定为革命烈士的宜章人有1336人,宜章这片红色的土地,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湖南省三大红色旅游主题板块。正所谓:朝天门头劲草黄,城阙断壁埋刀枪。营垒犹闻号角响,校场似有兵丁忙。石闸流光鉴今古,砖隘溢彩图存忙。烽火狼烟边关起,夕阳堡影两苍苍。

(三)

历经六百余年沧桑风雨的三堡城,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犹如一颗镶嵌在湘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在湘粤边境上发出耀眼光芒。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古兵营要塞逐渐演变成湘南古民居群,于是,现在有了以三堡为基础的大村落,有了民风剽悍、敢为人先的军人气质;继而,就有了如今的经济强镇、繁荣昌盛的景象。今天,行走在沧桑堡城,那些残墙青瓦留下的岁月痕迹,向我们诉说着那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在静谧中暗藏着金戈铁马之影,仿佛把我们带到那鼓角争鸣的古战场。

有着光荣历史的三堡人民,不忘历史,艰苦奋斗,开创火热的新生活。107国道傍栗源堡城墙旁而过,从笆篱堡、黄沙堡中间穿过,一路南行到广东。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人民成群结队南下打工,带回改革开放的春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由粤入湘第一关——宜章三堡,改革开放后逐步成为湘南重镇。近些年,宜章打工仔纷纷返乡创业,养殖种植农庄比比皆是,茶叶烟叶小水果处处飘香,加工厂红红火火,新农村建设统一规范,洁净和美,远近有名。随着穿境而过的宜凤、桂武高速的建成,“黄莽旅游公路”“黄长高速公路”也开工建设,当年红军鏖战的古堡,插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发展的翅膀,又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

复源村投资35万元建设了村级活动大楼,特辟一层设立复源村革命历史纪念室,把革命时期的英勇史实、英模人物事迹整理成文字、图片资料,让革命的薪火世代相传。

长期以来,宜章县委、县政府把这一笔宝贵的人文遗产作为重点保护,唱响宜章“三堡文化、魅力之城”。立足保护性开发思路,一方面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一方面纳入大莽山整体旅游开发规划,让世人感受到湘粤边境特有的军事古堡文化、湘南古寨文化。1986年起,宜章县文物部门开展了系列保护、拓片、资料收集等工作。2010年,宜章县文物部门收集、整理城堡遗址的历史资料,编制成册,向湖南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宜章明代城堡遗址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宜章三堡”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宜章三堡的历史价值和保存现状,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计划修复已倒塌的城墙和城门,修缮遗址内民居宗祠、书院,保护好宜章三堡明代城堡遗址群,打造宜章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宜章黄沙
宜章年关暴动
黄沙吹尽见本质,世事变迁皆有因——2019年高考作文失误文的总结
与黄沙斗争的种子遍地生根
神眼
神眼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黄沙当中寻阳关
宜章,有石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