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治峰 王新兰
【摘 要】目的:分析与探讨激素替代治疗对更年期妇女脂类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的50名更年期妇女,以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观察组实施激素替代治疗,对对照组实施安慰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血脂水平与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HDL-C、E2值均高于治疗前,TC值、TG值、LDL-C值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结论:研究表明,激素替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更年期妇女脂类代谢紊乱,降低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更年期;激素替代;安慰剂;脂类代谢紊乱
本研究选取在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治疗的50名更年期妇女,对其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的50名更年期妇女,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5.2±6.2)岁,平均体重为(60.1±2.5)kg,平均舒张压为(10.5±0.6)kPa,平均收缩压为(17.5±0.8)kPa;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6.2±5.4)岁,平均体重为(59.4±3.1)kg,平均舒张压为(11.2±0.4)kPa,平均收缩压为(18.0±0.5)kPa。两组患者体重、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治疗,1次/d,1片/次,连续服用30d;对观察组患者实施7-甲基乙炔诺酮片治疗,1次/d,2.5mg/次,连续服用30d。开始治疗前1d与治疗停止后1d,对两组患者P(孕酮)、E2 (雌二醇)、T(睾酮)、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及HDL-C(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测定。
1.2.2 检查方法 晨起对患者空腹抽取10ml静脉血,血清分离后放在冰箱(-20℃)中备检。放免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E2、T、P,所选仪器为放免γ-计数器,酶免法测定LDL-C、TG、TC以及HDL-C,所选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与性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与性激素水平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脂水平与性激素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DL-C、E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与P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具有統计学意义,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E2和TG、TC、LDL-C、HDL-C相关性分析
以TG、TC、LDL-C、HDL-C四大指标为自变量,以E2为因变量,对其进行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E2和HDL-C指标呈正相关,与LDL-C、TG、TC呈负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很多临床研究表明[1],绝经前,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低于男性,但是在绝经后,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急速上升,且比男性要高。
在教学中,通过对外源性激素药物和脂类物质代谢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外源性激素对脂类代谢的影响机制有:①高水平的 E2可加强肝细胞LDL受体活性,同时使其绝对数量增加,从而加速肝脏对LDL 的摄取和降解,降低血清TC 和LDL-C浓度;②激素替代治疗增加机体瘦素受体密度而降低瘦素含量,进而通过影响载脂蛋白B(ApoB)的合成而改变脂质的代谢,尤其是对于肥胖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更年期妇女脂类代谢影响机制,让学生掌握住女性更年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脂类物质代谢的变化规律;通过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能力。
美国PEPI(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研究协会)研究发现,外源性雌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无论是否加用孕激素,都会降低妇女LDL-C 水平,提高HDL-C水平与TC水平。
而LDL-C与TC均为造成女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性脂质,起保护作用的是HDL-C,其主要作用是清除与运转脂质,上述脂类含量变化对妇女血管粥样斑块的减轻极为有利,能有效降低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HDL-C、E2值均高于治疗前,TC值、TG值、LDL-C值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激素替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更年期妇女脂类代谢紊乱,降低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郁琦.绝经相关激素治疗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 27(5):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