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英 周云香
云南临沧市是一个边地城市,少数民族众多,村民居住分散,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临沧市急救中心是我市唯一一所市级院前急救机构,主要承担临翔区辖区内的日常院前急救及全市七县一区、边境一线342 万余人的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日常院前急救任务。由于农村山区的院前急救起步晚,交通、通讯和缺医少药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到山区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1],山区地理环境因素,道路崎岖,医疗条件滞后,严重影响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本研究认为通过建立健全山区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进一步推动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2013 年临沧市急救中心山区院前急救的出诊记录。
1.2 方法 建立调度指挥本,并对山区院前急救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007-2013 年临沧市急救中心总出诊次数总出诊次15390次,其中山区急救3930 次,占26%;出诊行驶总路程886653 km,其中山区急救路程283372 km,占32%(见表1)。
表1 临沧市急救中心2007-2013 年6 月山区急救工作量统计
3.1 临沧市山区院前急救现状
3.1.1 编制严重不足、经费投入不够
3.1.1.1 编制严重不足 (1)中心成立以来核定事业编制10 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 名,工勤人员3 名,根本无法开展工作,需要医院派医护人员轮转支持,实际运行30 人,目前由于医院人员也严重不足,自身运转都很吃力,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发展。(2)急救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量逐年增加,每年以10%~24%的速度递增。(3)要承担全市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4)承担全市培训任务。因此增加人员编制迫在眉睫。
3.1.1.2 经费投入不够 中心成立至今,云南省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共投入250 万元,市财政投入70 万元,市医院投入2000 多万元。多年来中心经费始终收不抵支,完全靠医院自筹才能保证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由于医院目前负债数额巨大,已无力再对中心进行扶持,为缓解医院压力,为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发挥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重要作用,政府应履行政府职责,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3.1.1.2 急救半径大、应急反应时间长 院前急救反应的快慢及抢救水平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全[2],目前本中心仅有一个服务点,服务半径超过60 km,有时达100 km以上,应急反应时间长,不能体现急救的真正价值,无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院前急救需求。难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难以体现急救中心的功能和任务。
3.1.1.3 急救队伍难稳定、工作难开展
3.1.1.3.1 工作性质特殊 随机性大、工作环境恶劣、体力强度大,常年在救护车的颠簸中度过,在风吹日晒雨淋下作业,故行业风险高,安全隐患大,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均不愿意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3.1.1.3.2 上班时间长 由于人员不足,中心实行24 h值班工作制,下夜班和休息天还要承担长途转诊任务,无固定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工作人员24 h待命,每月平均工作时间至少200 h以上,超过法定上班时间40 以上。根据2012 年不完全统计,平均上班时间在2700 h以上。工作强度大、无法顾及家庭。
3.1.1.3.3 待遇偏低及职称晋升难 目前在医院扶持下,医护人员除领取工资、津贴外,还享有夜班费、加班费、误餐费节假日补助及专门设急救津贴对中心在政策上倾斜和扶持。但是由于工作量大、风险高、职称晋升难等问题,始终难以稳定院前急救队伍,导致人员流失,工作开展步履艰难,严重制约着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同时也阻碍市医院的健康发展[3]。
3.2 对策
3.2.1 必须从政府层面解决体制管理问题,才能促进急救中心健康持续发展须
3.2.1.1 解决人员编制 医疗急救服务属于政府的职责范围,其发展要与卫生行业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政府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应将120 纳入公共卫生事业范畴和社会保障体系[4],急救行业是所有医疗系统增长最为迅速的行业,工作量每年以10%~25%的速度递增,急救任务越来越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越来越多,急救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5]。只有解决人员编制,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压力,减少安全隐患,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
3.2.1.2 增加经费投入 院前急救工作关乎民生问题,是政府主办的公共卫生机构、政府的职能部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业的窗口,所以,应加大经费投入,并纳入全市财政预算及财政全额拨款,促进急救中心健康发展,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稳定急救队伍的重要前提。
3.2.2 必须规划全市院前急救体系架构,才能促进卫生应急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3.2.3 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力量,有益于提高院前急救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院前急救病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6],规划全市院前急救体系构架,形成一个以市级急救中心独立机构为主体,各县级医院急诊科为急救分中心、各乡镇卫生院为急救站、各村医为急救点的急救网络体系,缩短服务半径和应急反应时间,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突发疾病的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充分享受到急救服务的实惠。既可以缓解全市院前急救服务压力,又能规范全市院前急诊急救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和医疗救治的职业形象。更是促进急救中心建设、推进全市卫生应急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2.4 加强全市院前急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在通讯指挥系统、急救装备(包括救护车辆、抢救设备等)、人员编制方面完善配置,强化功能,充分发挥院前急救作用[7]。乡镇急救站急救装备从路况、应急反应时间和便捷、经济角度可考虑使用摩托车类型的交通工具。第一时间可迅速到达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必要时再联系救护车转运。这样节约人力、物力、更节省费用和时间,同时,方便了群众,让人民群众得到快捷的急救服务,为院内救治赢得更多宝贵的时机。
3.2.5 整合资源、避免浪费、提高效率。建立健全全市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体系及合理的急救半径[8],即县级急救分中心设立或挂靠于县医院急诊科是最恰当的运行方式,因各县急诊科同样存在人员紧缺,而县级的出诊量小,2~3 次/d,但是,如果人员配备不足,安全隐患大,如果医生仅为了院前急救待命等于浪费,将这部分人员与急诊科进行整合,无论内外科疾病都能在第一时间在急诊科进行处置,既可以缓解急诊科人员紧缺的矛盾,又能完善和提高县级医院急诊科的能力建设,同时使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得以强化和提高,既避免了浪费,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急救站设立于乡镇卫生院,负责服务区域内的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是作为医疗机构最起码应该承担的功能和任务及职责所在。
3.2.6 出台全市院前急救考核方案,进行规范管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每年对医疗机构进行严格考核。落实责任,使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得以良好持续发展。
[1]苏有华.316 例山区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4):421-422.
[2]雷兆明.浅谈山区院前急救管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2);432.
[3]王支科,刘四清,陈世贇.山区院前急救现状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2(6):392-393.
[4]张建华,陈抗侵,汪毅,等.山区群体性突发事件院前急救现状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8,37(14):55-57.
[5]胡军.质量控制路径在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2013,8(9):1310-1311.
[6]徐福兴,丁美祥,冯青.山区城市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对策[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4):301-302.
[7]王燕娟,孙丽梅.院前急救与急诊科联动应对突发事件26 例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147-148.
[8]唐恩生.特殊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返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