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 王战营
1960 年Clarkson等[1]首次报道CLS,该病常继发于感染、休克及创伤等,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外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脏器灌注不足;表现为体重增加,血压低,下垂部位水肿,血浆蛋白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MOF)的一组综合征[2]。该病在ICU病房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病死率较高,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本研究近年来我们回顾性选取河南省开封市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46 例CLS的患者,随机分为氨茶碱组和对照组,氨茶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茶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1 月-2012 年12 月ICU病房收治的46 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氨茶碱组24 例,其中男16 例,女8 例,年龄22~88 岁,平均(65±5)岁。其中6 例为重症肺炎、5 例多发伤、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急性中毒4 例、恶性肿瘤2 例。对照组22 例,其中男17 例,女5 例,年龄18~87 岁,平均(66±3)岁。其中有5 例为重症肺炎、5例多发伤,慢性阻塞性肺病7 例、急性中毒5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氧合指数、MAP、CRP、APACHE Ⅱ评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给予去除病因控制原发病、积极给予液体复苏、稳定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保护等,采用血液滤过、输注血制品(血浆、红细胞悬液等)及白蛋白等。氨茶碱组:氨茶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注射液,方法: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氨茶碱注射液0.25 g微量泵泵入,剂量0.3~0.9 mg/(kg·h),连续使用7~10 d,在治疗期间观察病人有无恶心,防止氨茶碱中毒。治疗过程中,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每2 h监测1 次,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APACHE Ⅱ评分等指标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2 d测量评估。
1.3 观察项目及功能评估 两组治疗7 d后的氧合指数、CRP、MAP、APACHE Ⅱ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6 例患者中,痊愈18 例(39.13%),好转12 例(26.08%),死亡12 例(26.08%)。其中氨茶碱组死亡3 例(13.04%),对照组死亡10 例(43.47%),入住ICU天数方面,氨茶碱组(8.22±2.02)d,对照组(11±2.87)d,氨茶碱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5 d后氧合指数、CRP、MAP、APACHE Ⅱ评分及CVP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5 d后氧合指数、CRP、MAP、APACHE Ⅱ评分及CVP的比较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病机制存在各种假说,Oberholzer等[3]认为TNF、IL-1、IL-8 等因子加速CLS的发生、发展;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全身炎症反应学说、补体介导学说等,病因不十分明确,有公认的病理生理改变过程受大家瞩目。在某些病理的情况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主要是TNF-a、白介素等,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全身水肿、胸腹水增多,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休克甚至死亡。临床上引起CLS的疾病有上百种,最常见的是脓毒症[4]。
CLS发病机制是多种致病因素所致,继之SIRS发生,而SIRS是导致CLS的易患因素,阻止SIRS的发生,能减少或避免CLS发生;氨茶碱是β2受体激动剂,临床上一直作为支气管舒张药物广泛应用,但氨茶碱在临床上的新用途越来越受到重视,前景较为广阔;茶碱可增加细胞内cAMP,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作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具有抗炎及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应用氨茶碱可有效预防或者治疗CLS发作[5];氨茶碱的拮抗腺苷作用[6]能减少炎症反应,减轻血管通透性,另外磷酸二酯酶通过降低TNF-α、弹性蛋白酶以及中性粒细胞内CD 11 b的表达,能减轻炎症反应程度[7];充分认识CLS的易患因素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氨茶碱治疗特发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疗效满意[8];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张勇等[9]报道的CLS患者31%的病死率。治疗CLS关键是维持循环稳定,减少外渗,保证组织灌注[10],临床验证氨茶碱注射液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于CLS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及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氨茶碱注射液0.25 g微量泵泵入,剂量0.3~0.9 mg/(kg.h),连续使用7~10 d,检测患者氧合指数、CRP、MAP、APACHE Ⅱ评分及CVP提示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缩短了ICU入住时间。氨茶碱注射液属于国家基本用药,基层容易获得,且性价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Clarkson B,Thompson D,Horwith M,et al.Cyclical edema and shock due to increased capillary permeability[J].Am J Med,1960,29:193-216.
[2]Tian J,Hydroxyethyl starch and capillary leak syndrome[J].AnesthAnalg,2004,98(3):768-774.
[3]Oberholzer A,Oberholzer C,Moldawerl L,et al.Cytokine signaling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in normal and critically ill states[J].Crit Care Med,2000,28(4):3-12.
[4]Marx G.Fluid therapy in sepsis with capillary leakage[J].Eur J Anaesthesiol,2003,20:429-442.
[5]Vigneau C,Haymann JP,Khoury N,et al.An unusual evolution of the systemic capillary leak syndrome[J].Nepheol Dial Transplant,2002,17(3):492-494.
[6]Mader TJ,Smithine HA,Durkin L,et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ravenous aminophyline for atropine-resistantrout-of-hospital asystolic cardiac arrest[J].Acad Emerg Med,2003,10(3):192-197.
[7]Hamamoto M,Suga M,Takahashi Y,et al.Suppressive effect of phosphodiesterase type 4 inhibition 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fter ardiopulmonary bypass[J].J Artif Organs,2006,9(3):144-148.
[8]王飞.氨茶碱的临床应用新视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2):157-158.
[9]张勇.张培荣,刘永全,等.ICU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诊治[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9 B):1208-1209.
[10]毛建英,王少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临床诊治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4):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