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平,王 锐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数量增多、城镇地域范围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在技术进步、人口集聚、投入资金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分工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2009年,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研究图们江经济增长路径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又一重要课题。中国经济网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2.57%,意味着中国社会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各占一半,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与城镇化密不可分。依据通用的统计城镇化的方法,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水平,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的水平。城镇化的意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提升,会带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化,而在城镇化发展之后,第三产业也将顺势发展,由此将产生巨大的转型效益。据测算,现阶段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2至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朱大明,2013)。[1]鉴于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城镇化的空间仍然巨大。这实际上意味着,城镇化将是图们江区域的可以长期凭借的经济增长动力。国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进一步明确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重点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既是优化开发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又是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转移的承接地,将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图们江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实力不断提高,重点产业与人口不断集聚。在新政策与机遇下建立起以长春、吉林、延吉经济发展轴与敦化、延吉、珲春经济发展轴共同带动发展的组合模式。吉林省在《关于加大城镇化进程的意见》中也将长吉经济带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同时,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口岸城镇与核心城镇的建设,提高图们江区域的整体实力与战略地位。本文以图们江区域为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近年,国内很多文献对图们江区域城镇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梅林等(2009)[2]提出了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长春-吉林的实质性整合,壮大中心区竞争力,带动中部城镇群的发展,通过“扩容强市,扩权强县”政策,培育中部城镇群的次一级中心城市,提高中部城镇群的经济总量,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通过轴带的集聚,将城镇群内的重要城镇及产业连接在一起,促进各城镇之间生产与生活服务功能的互补与成长,从而全面提高中部城镇群的建设水平。王颖等(2009)[3]认为,吉林省中心城镇体系发育与职能强化,都市功能区整合提升与产业升级,吉林省东、西部中心培育,城镇发展轴带集聚能力增强,边境城市职能优化与外向经济扩张是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路径。刘国斌等(2011)[4]认为,充分利用县域经济为城镇发展提供的产业优势,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的经济来逐步实现人口城镇化,通过县域经济集群式发展将所要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充分协调,以实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目的。郭庆海(2011)[5]根据城市化的规律和吉林省省情,认为吉林省城市化布局应设计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第一圈层是以长春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第二圈层是由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四个地级市组成,第三圈层是处在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突出以长春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建设,以此为城市增长极,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以经济区划构建中部城市群的框架,并进行区域内部功能分区及确定建设重点。在小城镇建设上,突出县城和具有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小城镇建设。张鹏等(2011)[6]构建了五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分别为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村企共建的“新农模式”和城村互联的“带农模式”。殷晓峰等(2011)[7]认为,完善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增强城镇轴带集聚能力,促进长吉都市整合区的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东西部城市化,促进边境口岸城市职能的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吉林省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刘国斌等(2012)[8][9]认为,“十二五”时期,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统筹城乡,打造产业集群以推进工业化;发展城镇经济以推进城镇化;培育龙头经济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小城镇作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不断聚集县域生产要素、吸纳农村劳动力,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要鼓励小城镇联合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制度创新和培育支柱产业。钟少颖等(2012)[10]认为,区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胡存智(2012)[11]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国土开发空间约束更加凸显,土地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只有切实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各方面的用地需求。陈春林等(2013)[12]提出未来吉林省城市化空间协调发展应注重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多元增长极,加速长、吉近域特大城市间的整合发展,强化吉林中部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加快后进城镇的经济转型进度,构造多层次的开放空间发展节点,加强跨区域合作,激发区域经济发展主体的活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多赢多进”的和谐互动发展格局。陈明星等(2014)[13]指出,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过度城市化,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在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马太效应,在一些发达地区的过度城市化现象应予以关注和警惕,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需要适度加快城市化。刘室韦(2014)[14]指出,通过农业现代化和经济自由化推动分散的农村人口集聚在少数城市的核心,以改善住房条件和获取服务,刺激经济增长,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耕种。城市化进程已经产生了城乡之间的混合系统,城市建设与农业经济共存。城市化虽然解决了许多农村家庭的生计,但也面临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
国内研究图们江区域城镇化的文献提出了推进城区、县域、开发区生产要素集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打造吉林中部城市群,引导小城镇联合发展等途径,从吉林省的省情、东北振兴的现状,总结了图们江区域城镇化的历史和研究现状。本文目的在于定量考察图们江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针对图们江区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吉林统计年鉴》1978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以吉林省的统计数据作为图们江区域的参考数据。文中相关的变量定义如下:TG为经济增长水平,图们江区域的人均GDP指标;TC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水平;lgTG为图们江区域人均GDP指标的对数序列;ΔlgTG1为对数序列lgTG的一阶差分序列;ΔlgTG2为对数序列lgTG的二阶差分序列;lgTC为图们江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对数序列;ΔlgTC1为对数序列lgTC的一阶差分序列;ΔlgTC2为对数序列lgTC的二阶差分序列。变量TG和TC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采用单位根校验(ADF),分析图们江经济增长水平(TG)与城镇化水平(TC)的平稳性,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对图们江经济增长水平(TG)与城镇化水平(TC)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1978-2011年两变量不是平稳序列,但经过取对数二阶差分后,通过单位根检验,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校验结果见表2。在表2中,检验形式:C表示截距项,T表示时间趋势;p表示AD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序列平稳。
表2 图们江经济增长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单位根校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见表3,由表3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接受了ΔlgTG2不是ΔlgTC2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了ΔlgTC2不是ΔlgTG2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我们可以得到ΔlgTC2是ΔlgTG2格兰杰原因的结论。表明在现阶段,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表3 图们江经济增长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关系的格兰杰因果
图们江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表现出来的关系是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与一般意义上的辩证的双向因果关系不同。说明经济增长是城镇化拉动的结果,虽然初步统计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但是城镇化的进程还没有结束,对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入城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2至1.5个百分点(朱大明,2013)。[1]要注意完善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向作为经济核心区的中部地区集聚,向地级市和县城为重点的中心城镇集聚,强化中部地区聚集功能,以此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要进一步提高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小城镇资源,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实现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前文对变量的单整性进行了校验,下一步进行协整检验,只有在两个变量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两个变量TG和TC是二阶单整序列。根据EG两步法,也就是检验两个变量lgTG和lgTC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问题。具体步骤分为:
第一步,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
然后计算相应的残差序列:
第二步,利用ADF检验,检验残差的平稳性。在不含有截距项和时间序列,滞后项为1的单位根检验模型中,ADF的统计量为-1.6547,伴随概率为0.0918,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 值为 -2.6392、-1.9517、-1.6106,可以知道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ADF的统计量小于临界值,不存在单位根,残差序列平稳,表明lgTG和lgTC两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协整回归方程是两变量lgTG和lgTC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协整回归方程为:
由以上协整方程估计结果,可以得到:1.图们江区域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具体看就是,当城镇化水平lgTC增加1%时,经济增长水平lgTG增长11.11%。未来图们江地区的城镇化会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2.图们江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为了考察图们江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短期的动态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文已经建立了协整方程,分析了长期的均衡关系,下一步建立动态回归模型并进行修正,进而可以对图们江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分析。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该变量与滞后值有关系,也与解释变量的本期值和滞后值有关。因此,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动态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在此,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并进行误差修正,进而分析短期的动态关系。
表4 模型参数
续表4 模型参数
动态模型如表4所示,模型的变量中,由于R2=0.9986,也就是说解释变量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99.86%;虽DW=1.9978,但是模型存在2阶和3阶滞后项,需要进一步进行序列相关的LM检验。选择滞后期为3,对模型进行LM检验,R2=0.1439,n×R2=4.4607,伴随概率p=0.2159,取显著性水平α=0.01,n×R2=4.4607<6.63,表明模型不存在3阶自相关,同理也不存在1阶、2阶自相关。选择滞后期为3,对模型进行ARCH-LM检验,伴随概率p=0.1859,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可以从模型中去除统计学意义不明显的T统计值很小的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得到改进的模型。
上述模型中,DW=1.7652,R2=0.9986,解释变量很好地解释了因变量变化,反映了经济变量lgTC与lgTG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行。下一步对模型(4)进行恒等变形,得到误差修正模型(5),其中ECM表示误差修正项:
其中,ECM=lgTGt-1-25.8857×lgTCt-1。
模型(4)反映了lgTG与lgTC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模型(5)是利用模型(4)构造的误差修正模型,也是对lgTC与lgTG两者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描述。从长期来看,模型(3)反映了图们江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呈正向的相关性,长期的边际经济增长倾向为11.1101。从短期来看,修正后的模型(5)在方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035,我们从短期的波动模型来看:当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正值;当ECM小于0时,lgTGt-1小于25.88×lgTCt-1,图们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放缓;当 ECM 大于0时,lgTGt-1大于25.88×lgTCt-1,图们江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加快,进而保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长期均衡状态相适应。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图们江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正向相关。从模型(3)看,长期的边际经济增长倾向为11.1101;从模型(4)看,经济增长主要是前期经济发展水平、前期城镇化水平、现期城镇化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模型(5)看,短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受上一期的经济增长、上一期的城镇化、现期的城镇化水平影响。短期的边际经济增长倾向为1.7157。由于误差修正项具有调整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会长期偏离均衡水平,当ECM小于0,经济增长放慢;当ECM大于0,经济增长加快,从而保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不会偏离长期均衡过远。总体上看3个经济数学模型,现期的城镇化对现期的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促进了后期的经济增长。
目前,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率达到5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图们江区域的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留守的大部分为儿童和老人,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利。二是城镇的功能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职能不清晰,存在产业同质化的问题,需要优化城镇发展格局。三是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顺畅。同时,人口向城镇转移也容易导致交通拥挤、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增加等问题。
为了避免在图们江区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大城市病、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民工就业创业困难等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城镇化水平不仅表现在城镇化率上,还应体现在质量上。图们江区域应注重解决城镇化率指标虚高问题,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做好“城乡双向一体化”。在城镇化上,要警惕农村被边缘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城乡双向一体化”,这更加有利于推进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进程。要考虑将“长吉图”战略、国家级开发区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合理引导房地产产业,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既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又可以提高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促进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态的发展。从农村来看,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拥有丰富的天然禀赋、发展迅速的县域经济、突出农业优势的“工业反哺农业”、稳定的农业核心地位和农业科技投入等优势,但同时又面临着工业化结构失衡、城镇化制度缺失、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能力不足等劣势。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统筹发展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刘国斌等,2013)。[15]图们江区域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向有利于“城乡双向一体化”的方向完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进程,需要依靠东北四省区的合作,从东北四省区的角度,去谋划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建设。2010年至今,举办了四届四省区联席协商会议。通过国家和东北四省区共同参与城镇化的规划,产业布局与城镇体系布局,有利于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推进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对图们江区域的城镇化而言,从东北四省区发展和东北亚经贸的角度,统筹考虑,布局大项目,实现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强化长春、吉林中部区域中心节点城市的城镇化载体作用,突出交通轴线对重点城镇的拉动作用,根据政策导向和区域背景,促进哈大交通轴线向经济轴线转变,促进长春、吉林一体化发展,促进延吉、龙井、图们、珲春一体化发展,促进吉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哈大齐、长吉图、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区等一些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在长春与吉林中间的九台市已经成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做进一步完善离地农民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图们江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民离地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离地农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图们江区域城镇化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土地造成的农民离地,另一部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为了就业、生活,外出务工、学习造成的农民离地。离地农民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要避免离地农民种田没有地、上班没有岗位、社保没有份的情况。要扶持有劳动能力的离地农民再就业,鼓励离地农民创业,完善离地农民的养老和社保制度,保证离地不失业,就业有政策,生活有保障。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要着力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完善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将劳动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变,同时要对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政策支持,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城镇化对图们江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如何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打造吉林中部城市群,引导小城镇联合发展,推进城区、县域、开发区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实现图们江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做好中国特色城镇化;如何统筹布局谋划,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如何加强向城镇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等问题。
[1]朱大明.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的经济隆起带[N].长春日报,2013-02-21(001).
[2]梅林,杨青山,李强.吉林省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86-190.
[3]王颖,李诚固,张婧.吉林省区域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2):85-91.
[4]刘国斌,汤日鹏.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人口学刊,2011,(1):85-90.
[5]郭庆海.吉林省优化城市化布局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3):65-69.
[6]张鹏,杨青山,王晗.基于城乡统筹的长吉一体化区域小城镇发展分化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1,(4):599-602.
[7]殷晓峰,李诚固,王颖,张婧.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7):67-70.
[8]刘国斌,许义娇.城乡统筹视角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2,(1):113-121.
[9]刘国斌,张东爽.以小城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2,(5):13-16.
[10]钟少颖,宋迎昌.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J].中州学刊,2012,(3):54-59.
[11]胡存智.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25-31.
[12]陈春林,陈才.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79-87.
[13]Mingxing Chen,Yongbin Huang,Zhipeng Tang,Dadao Lu,Hui Liu,Li Ma.The provincial 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24(1):33-45.
[14]Shiwei Liu,Pingyu Zhang,Kevin Lo.Urbanization in remote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Northeast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2:103-110.
[15]刘国斌,张东爽.“三化”统筹背景下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3,(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