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及吻合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2014-05-30 07:45胡清易飚
职教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能级指标体系规模

胡清 易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有关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的问题已引起了各方关注[1]。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虽然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对经济发展下专业结构调整作了局部分析,但还是缺少一个可以量化综合考虑吻合度因素的方法。为此,本研究希望在区域细分条件下,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及吻合度指标体系,以作出科学考量和预测判断。

一、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和吻合度指标体系内涵

(一)高职专业和高职专业设置

教育理论界对专业概念有三种界定和描述:一是专业是学业门类;二是专业是教育的基本单位;三是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高职教育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设置的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学业门类。高职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教学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和条件,自主设立和调整专业。高职专业设置以职业岗位为专业划分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为专业培养目标,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教学形式。

(二)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和吻合度指标体系

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是以统计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各因素之间内在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设立吻合度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标准,以评估赋分和推理运算等方式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定量分析结果作出定性预测判断。通过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使专业设置更具有前瞻性;以期高职专业结构能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合理布局,更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吻合度是指系统与系统之间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有效对接,表示的是系统之间的契合度。对接吻合度的指标,主要有规模、结构、能级等[2]。根据所预测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可对指标进行延伸和细化,理论上可扩展为 N级指标,每个指标在体系中占不同的权重,构建吻合度指标体系。

二、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设计原则及思路

(一)设计原则

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设计主要遵循科学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在指标设计过程中,对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规范,同时遵循教育、个体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选择对预测结果有效的指标,分清指标的主次,确保每项指标都有明确而独特的含义。

(二)设计思路

1.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三维数学模型。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是指两者在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等吻合度指标体系上相匹配的程度。运用统计学原理,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三维数学模型。设立规模、结构、能级三个关联要素,在空间结构中分别代表一个维度;每个维度中设3个二级指标又使立体空间进一步细化[3]。

2.构建吻合度指标体系。吻合度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包括三部分,即指标系统、权重系数和评价标准。对影响吻合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三个维度基础上确定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14个主要观测点。第一个规模维度,分解成三大产业增长值占GDP比值、三大产业人力资源供给总量、人力资源产业需求数等3个分析指标,预测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吻合度。第二个结构维度,分解成三大产业结构比例、面向三大产业的专业结构、区域社会就业结构等3个分析指标,预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第三个能级维度,分解成三大产业的技术水平、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高职人才与中职相比在职业教育中的技术层次等3个分析指标,预测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的吻合度。指标系统建立后,依据调研分析影响因子来确立各指标的权重,设计评价标准,通过评估赋分和推理运算等方式判定指标得分,作出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吻合度的预测判断。

三、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设计流程

(一)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三维数学模型描述

三维数学模型将影响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要素划分为规模要素、结构要素和能级要素。三个关联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专业设置吻合度的综合评价。该模型中三个关联要素在空间结构中分别代表一个维度,以0为原点向XYZ三个方向伸展。图1中的X轴箭头代表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吻合度,Y轴箭头代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Z轴箭头代表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的吻合度。1、2、3分别代表各吻合度的高级水平、中级水平和低级水平。而每个维度中又有3个指标要素,指标要素再次形成的3个等级差异使三维立体空间进一步细化,形成27种判定分值。从模型的三维坐标域值所构成的图形体积来看,随着关联要素、指标要素等级的增强,判定分值随之增大,图形体积也越来越大。判定分值的大小代表着该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的大小。判定分值越大,表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越高,发展的形势就越好。反之,当判定分值很低时,表示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可行性差,应作相应调整[4]。

图1 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三维数学模型

(二)吻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吻合度是指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之间有效对接的契合度。经过指标的初拟和筛选后,整理出高职专业设置预测吻合度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三个有序的递阶层次,如表1所示。主要观测点则是对一级至三级指标所反映的评估内容进行重点提示,以此为依据,理论上还可以扩展为N级指标体系[5]。

(三)吻合度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通过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以每个层次为独立的整体,在层次内部对影响因子进行评价。根据确定各层次整体中指标要素的重要程度,确定层次中每个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得出指标系统中各指标相对权重。同一级指标的权重之和应为1,用小数表示,例如权重30%表示为0.3。在不改变指标结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专家对某些指标重视程度的变化,适当调整指标权重,来满足需要。本文在表1中标出了每个指标所占的相对权重。

表1 高职专业设置预测吻合度指标体系

(四)吻合度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设计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对人才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预测和可行性论证,把专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6]。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管理文件要求,参照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吻合度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1.规模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规模要素指标考察的是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吻合度。评价标准为:专业规模相对于产业规模需求的对等性,区域产业发展规模与地方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对等性。高职院校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模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变化趋势的需要。一方面,区域产业规模的转移调整应符合经济规模发展,学校专业规模要对接区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或基础产业的发展规模,符合国家或重点地区支持的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规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通过科学预测区域产业人力资源需求规模和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模,紧紧围绕产业行业就业岗位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保障人力资源供给。

2.结构要素指标评价标准。结构要素指标考察的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评价标准为:专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区域产业结构与地方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对接性。高职院校专业布局战略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否符合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是否符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应紧贴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学校发展定位一致,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产业转型现状与趋势,有利于行业内高职教育校际专业布局优化,有利于发挥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专长。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行业、产业现有的人才结构现状、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拓展专业面向,有利于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互补,避免产业行业内人才培养领域趋同,专业结构趋同现象发生。

3.能级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能级要素指标考察的是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的吻合度。“能级”指能量和发展潜力,专业能级指专业适应于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要求的层次。评价标准为:专业能级相对于行业企业产业能级的对应性,区域技术水平与地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技术层次的对应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适应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是否符合新兴产业或新兴科学技术的规格要求。一方面,学校应对职业教育中高职人才和中职人才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有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思路明确。另一方面,在高技能人才专业培养计划上应体现“能力本位”目标,把握与专业相关的产业转型技术领域变化趋势,使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运行、培养方式措施与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紧密关联,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四、结语

教育经济学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具体体现,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吻合度”[7]。本文研究的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范式,构建了吻合度指标体系,确定了权重系数,设计了评价标准,最后可通过评估赋分和推理运算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实现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定性预测判断。高职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及吻合度指标体系,可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一种参考,为教育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一定依据。

[1]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健.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基于江苏省海安县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0(24):83-89.

[3]陈衍,程宇.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预测模型及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8-33.

[4]李栋学.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三维判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37-39.

[5]苏春辉,陈衍.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预测指标体系设计及调整[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5-7.

[6]赵居礼,赵绥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5-8.

[7]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10.

猜你喜欢
能级指标体系规模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打造高能级科创体系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能级对应原则在肾内科护士分层次使用中的应用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规模之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光谱、能级和能级图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