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报纸双赢
——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2014-05-30 06:11张立伟
中国记者 2014年3期
关键词:报纸城镇化社区

□ 文/张立伟

从中央到地方,城镇化都成为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讨论报纸命运,会启发新的思考。我曾论述《赢在守护这张纸——兼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不成立》,①现在进而论“唯有”守护这张纸,才能实现城镇化和报纸的双赢。

一、伞状模型与本地新闻

报纸与城镇化的联系,放入“伞状竞争模型”更能看清。该模型由美国自由报团总裁詹姆斯·罗斯提出,认为报纸存在多个竞争层面,每层与下层既竞争又共存。②且将罗斯模型中国化如下:

以上省略了全国性报纸层面,且以中国经验解说:

——省级报纸:报道全省地方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

——市州报:报道全市地方新闻,本地色彩更浓,如《无锡日报》要求8个新闻版中6个都是本地新闻。

——县市报:报道全县地方新闻,基本限于县所辖的城乡。

——社区报:专注社区报道。

伞状模型排开,报纸优势更直观——就在本地新闻!上下层报纸有竞争,但受到“纸”的版面限制,省报无法报道市州报那么多的本地新闻,其他亦然。而市州报、县市报、社区报愈来愈深耕本地,也让新媒体难以动摇报纸的本土优势。

城镇化,本地新闻要大面积、长时期增值。先有大批农民进城,其当务之急是融入城市——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他们要看本地新闻。然后城市有不同的辐射和吸引,让天南海北的移民加速流动,新移民要上学、就业、安居、致富……他们也要看本地新闻。然后新老市民在住房、教育、就业、致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的发生发展、冲突及解决,新老市民都要看本地新闻。然后城市要生“城市病”,雾霾天、污染地、邻避效应(别在我家后院动土)、向城中商务区疾驶的“金领”“粉领”堵在环路上……缓解和治理城市病,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要看本地新闻。新媒体的优势在跨地域,报纸的优势在守地域,用个时髦词,守地域属于LBS(位置信息服务)之一,移动互联网使劲挤入LBS,报纸生来就LBS,这是天然优势!做好本地新闻,报纸就能与城镇化双赢。

二、弃纸上网不归路

做好新闻?报纸不是要死了么?国内报纸延续两年大滑坡,一种声音越来越流行:报纸要不死,必须彻底转型为新媒体,通俗说,弃纸上网。为论证“弃纸”的好,挑出纸的一堆毛病,从经济成本到环境污染——字字都是真理,句句都有问题。

有些挑剔,实在九不搭八,要讲环境,没有什么比人更污染环境,怎么不弃人呢?有些值得认真对待,像与纸有关的成本。但别光看成本,同时要看效益。报业伞状模型的一层含义是:上层报纸是下层报纸的“保护伞”,由于“纸”的限制,保护各层报纸都有本地新闻的优势。状元镇、榜眼街、探花巷隔壁的王婆婆新招个农民工女婿,产生一系列城乡摩擦……这是当地“人的城镇化”的要闻,报纸引导读者妥善处理这类摩擦,是构建“城镇向心力”和“社区黏性”。

如果弃纸上网,假设报道者也做同样的正面引导,仍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多数网民不关心。吸引网民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王婆婆的女婿”与“奥巴马玩自拍”并列,网民点击哪一个?二是少数网民太关心。王婆婆的家人或邻居上网爆摩擦的各种细节,网民分成“挺女儿派”“挺女婿派”“挺王婆婆派”“踩王婆婆派”……神一样的对手、猪一样的队友……网上正面引导就淹没在一堆真假难辨的细节争吵中。直言之,再好的本地新闻“仅仅”上网,报纸的线下优势转成线上劣势。

弃纸上网,不仅报纸要输,报业更要输。伞状模型的又一层含义是:各层报纸不构成直接竞争,整个报业都得到好处。一种汽车可能面临上百种汽车的竞争,“而报纸却相对地面临较少的直接竞争者”,“每种报纸控制的市场份额令经营其他产品的商人所羡慕。”③报业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弃纸上网,就进入“完全竞争”的市场。后者的标本,大概是有报纸还想凭二维码就贸然进入的电商吧。十多年了,“B2C电商除了个别例外,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当当曾经盈利,后来又亏,“那些比较大的电商诸如京东、凡客、一号店、苏宁等,都没有盈利,持续处于亏损状态。”④

报人宥于经验,倒是美国学者乔纳森·尼等旁观者清:“新媒体企业多达数千个,幸存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关键是,上网门槛很低,新媒体要面对无数的竞争者。“新贵们几乎没有时间细细品尝‘成功’的滋味,他们必须跟想要分块蛋糕的所有新军对抗。”⑤上网新军源源不断,没有特别优势的新媒体都大批死亡,报纸把线下优势转为线上劣势,还想活?弃纸上网不可能运用于报业整体,其过程就会导致大批报纸的死亡。在中国,首先死地市报,因为王婆婆根本无法吸引外地网民!一批报纸猝死后,伞状模型瓦解,整个报业消亡。报纸喜欢扳起指头算自己多久才能弃纸生存,不知正通向一条不归路,很多年以后,报纸站在一片数字瓦砾前,准会想起有纸质保护伞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三、报纸的客户是社区

弃纸上网是找死,原地踏步呢,是等死。要与城镇化双赢,前提是报纸改革。改革要有方向,说起菲利普·迈耶,我们记得他那半神半巫的预言:报纸2043年消亡;却忽略他论报纸改革:“传统的新闻记者认为读者是他们的客户”,但读者不能在“个人的层面”考虑,“新闻业的客户是社区”⑥——这才是真知灼见!

之所以是灼见,因为“内容为王”已成老生常谈,关键是什么内容。迈耶说,社区,豁然开朗!在不同社区,新闻有不同的标准。做好本地新闻由此接地气,还能把“纸”的限制转化成优势。后者又离不开两个背景:一是新媒体众声喧哗、人人有个麦克风加强加深了多元化;二是城市随着农民进城、移民来往,也加强加深了多元化。这双重多元化的现实,难题随之出现:利益多元、价值观多元的人群如何和睦共处,实现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简言之:社区共圆城市梦。

健康城市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一分为多,一边聚众为一,多元化与一体化同时进行。新媒体占据多元化,传统媒体要占据一体化。愈是多元化,就愈要重建或强化一体化。报纸的客户是社区,让一体化有了操作途径:以社区为框架来选择和凸显新闻。

首先,以“选择”集中注意。版面有限,报纸必须选择。重点选择那些对城镇改革发展重要,对社区共圆城市梦重要的新闻。日复一日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对“社区一体”的共同感受、共同回忆、共同希望、共同奋斗目标和关心,这是凝聚多元社会为一体的“城镇向心力”。缺乏它,既难以形成共识,更难以协商分歧或处理冲突。选择的另一面是剔除,剔除那些与“社区黏性”相关不大的新闻。选择与剔除一正一反,使选中的内容更容易集中注意。

其次,以“凸显”授予地位。版面有限,选出的稿件要按相对价值重新排序:头版、要闻、C叠……每版又是一个信息单元:头条、倒头条、边栏小稿……正是多重筛选,成就了报纸的权威性。理论上说就是报纸的重要功能——授予社会地位,指任何问题、意见、人物、组织与活动,只要得到报纸的广泛报道,就会“凸显”。而报道的版面、篇幅、编排、频率等,又授予报道对象凸显的不同档次。有光必有暗,凸显的另一面是淡化。有些事新媒体炒得再热,只要传统媒体轻描淡写,它就只能作为“网上小事件”存在,吸附的注意力资源大打折扣,可信度也大打折扣,很快被一波又一波的网络“口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习惯称报纸为“平媒”,但其传播效果却是“立体”,因凸显的不同,报道对象在读者心中占据不同位置。这是报纸产生社会影响的关键。由社会影响进而商业影响,这又是媒介经济的内容了。

综上所述,报纸本有天然门槛,全球各地,创办一家地方报纸比一家地方网站困难得多。然后增高成人工门槛,报业伞状模型保护各层报纸深耕本地,形成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一步呢?弃纸上网是自拆门槛自毁长城,正确做法是继续增高人工门槛,以社区、选择、凸显等一系列专业运作提高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积极构建“社区共圆城市梦”,在与城镇双赢中让纸的限制转化成优势。

新媒体没有纸的限制,它也无法做到“以社区为框架的选择和凸显”。首先,它重点选择本地新闻就缺乏点击量。写作本文的一个平常夜晚,我点开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大头条”。前5条依次是:《拆剩“半边楼”仍住人 广西回应》《揭秘:潘金莲爱西门庆到底爱到了什么地步呢?》《美国安局监控是否合法频现波澜》《潮流雪地靴影响宝宝小脚发育》《撒切尔夫人为发型煞费心思 平均三天护理一次》。真棒!我连撒切尔夫人做发型都知道……新媒体有个悖论,它吸引你的注意同时分散你的注意,古今中外火爆信息太多,让你时而东半球时而西半球,却难以集中注意身边的社区。永远在线,天涯成了比邻,比邻成了陌生人!

其次,海量信息又热点更迭极快,新媒体也难以凸显。全球热点此起彼伏,凸显一个很快被下一个冲淡。加上“用户生产内容”更活色生香,那里有投票:“那些年,我们硬盘中的女孩……”吐槽:“我的婆婆是极品”……娱乐是娱乐,但它无法造就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兼具文字、图片、音响和视频,貌似立体,但传播效果却是“平面”,全球信息都在“海量”平面上。无论这有多少优势,但传统媒体的长处它办不到,即对“社区”的人和事授予地位。

前面引过的乔纳森·尼等说:“进入门槛的存在,意味着老牌公司具有潜在对手无法企及的能力。能对手之不能,正是竞争优势的定义。”⑦报纸以“纸”为门槛的、从版面限制造就优势的、以社区为框架来选择和凸显本地新闻,正是新媒体所不能的呀!仰望新媒体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

四、城镇化对报纸三大利好

以上论城镇化与报纸的内在联系,最后由内而外,看城镇化带给报纸的新读者、新产品和新市场。

第一,增加一批新市民读者。中国的特殊国情是,2亿多农民工没有完全进入城市。而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常住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解决1亿农民落户城镇。

“农民工看手机不看报”,这大体是事实,但只强调这事实而无所作为,就是没出息。“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⑧都市报兴起前,哪有那么多市民读者?!当时照样有人强调“市民看电视不看报”“市民买白菜不买报”……都市报人不信这个邪,从两方面改革:大做吸引市民的新闻报道,大搞匪夷所思的发行促销,以智慧加蛮力硬是打开了一个市民读报市场。生产决定消费,是报纸创造了读者!农民工当然不会自动成为读者,当然要付出心血汗水泪水,未来10年,针对新市民的报道改革和发行创新,是中国报业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和最迷人的风景。

第二,崛起一批县市报、社区报。新型城镇化,未来几年的巨变在小城镇。一些乡改设镇、镇改设街道办事处,这会滋长办社区报的需求;一些县撤县设市,这会滋长办县市报的需求。即使不“改设”,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它们也是农民进城的集中地。我实地考察的浙江桐乡颇为典型,桐乡早有党政、企事业和新闻门户等多个网站,它仍于2012年2月创办《今日桐乡》报。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说:“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主流舆论平台,会碰到很多困难。”桐乡未来几年的发展任务很重,市委亟须一份机关报营造舆论环境,凝聚民心共谋发展。⑨就是本文论述的,新媒体无法承担报纸的功能。无论多少人唱衰报纸,县市、社区仍然认这个“主流舆论平台”,报纸赶快用“客户是社区”的改革创新去满足。我曾论述美国大报错失城镇化机遇,从1960年代就开始了读者流失,那还怪不得新媒体!⑩前车之鉴,中国报人可不能犯同样错误。

第三,新开城市群报纸市场。新型城镇化,城市群是主体形态,这开辟了报纸新的市场空间。城市群的理想目标是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和环保同治。这8个“同”,是伴随城市群兴起才有的新需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未来我国将建成20个城市群。⑪

以上是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中国城镇东西南北中的巨大变化,巨变中的报纸,考虑跨出县、市边界向城市群扩张么?扩张机遇在两种因素的交叠处:一是城市群的成熟程度。城市群理想目标的8个“同”,具体表现为各种要素:劳动力、资金、技术、生产单元、居所、信息等在各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以及各类地区之间流动的增多和加深。二是要素流动形成社区。本文反复论说的社区,实际有三个尺度:一是地理尺度,它有明确的地域边界。二是社会尺度,居民互动频繁,有社会关系的积累。三是心理尺度,居民有共存感、从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社区与城市或城市群的边界并非一一对应,创办城市群报纸的需要和机遇,将首先出现在那些几个城市“同城化”程度高的地方。

猜你喜欢
报纸城镇化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报纸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