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文化“包容性增长”的价值体现

2014-05-29 06:04李冬梅
人民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价值

李冬梅

【摘要】通过分析发现,中华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无论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代,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世界文化的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文化 包容性增长 文化全球化 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中国有机会学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中国的巨大发展充分说明,中华文明一旦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就会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衰的世界罕见事实的根源就在于中华文化“包容性增长”的特质。

文化“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是近年来流行的新术语,最早是在2007年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念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来的,之后被较为频繁地使用。胡锦涛在2010年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致辞中对此做了说明。包容性增长究其内涵就是“一种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的增长方式”①,其核心是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从此,该词语逐渐成为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上比较热门的關注点,理论界学术界也藉此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由此衍生出文化“包容性增长”或文化“包容性发展”等热点问题。在国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方面的竞争日趋占据制高点,很多国家都开始重新寻找文化新的发展模式,由此,文化的“包容性增长”逐渐被重视起来。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事实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特点,都有其长处和存在的价值,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西方文明具有重物质的、个体的、外向型的特点,崇尚天人对立和天人分离,中华文明却重精神、讲整体、尚内敛,讲究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伊斯兰文明崇尚平等,印度文化主张善待一切等,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的成分和可取的内涵,都曾经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发展需要交流与合作,文化的繁荣同样需要靠彼此的沟通和借鉴。

包容性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包容性文化亦可称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尊重和允许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以及本国家各民族内部文化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彼此交融和学习。也就是说,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地位的文化均享有平等共生、自由发展的机会。

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是包容性文化的一大特点,主张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借鉴是它的本质要求,实质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不同,是形成文化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所以说,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必然条件。“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因此,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就必须尊重每个国家和民族自主的文化发展道路,进而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使现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共同存在和发展。列宁曾经这样说过:“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宽容地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也是现代人类学家所主张的一种基本观点。那种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够产生一种同心力、亲和力、吸引力,更能理解和包容对方的观念和行为方式”④的思想是片面的、错误的,其实质是企图以一种文化一统天下,必须彻底摒弃。“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世界各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模式。

中国是文化“包容性增长”的典型国家,400多年前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的30年里,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中华文明具有非侵略和非扩张的本性。因为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空间上受到很多的限制,行为上基本是固守家园,而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大多在空间上有很大的拓展性,行为上的表现必然是无羁的。长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象征,它当时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是防守型而非进攻型的证明,这种非进攻性的特征,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成为人类古文明的佼佼者。这期间,许多古老的文明都中断了,而中华文明却从未中断,也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以此造就了中华文明顽强而辉煌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包容性增长”的价值体现

如果我们将文化“包容性增长”放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去看,就不难发现,几乎世界上所有现存文化的发展都符合“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我们首先以欧洲文明为例。众所周知,欧洲文明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众多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合型的高级文明。希腊(爱琴海)文明的崛起,是借鉴了埃及(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的积极因子。当强大的罗马征服了希腊后,没有毁灭其文化,相反,却对希腊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当基督教兴起的时候,其经典教义又进一步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大发展。当阿拉伯文化走向繁荣、文艺复兴方兴未艾、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大陆时,每一次的思想文化运动,都没有彻底排斥以前的文化印记,而是对原有文化的一次次吸收和借鉴以及与自身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能够在人类文明史上引领百余年的辉煌历史。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后起的美国文明,就新兴的国家美国来说,其文化的包容性增长更为典型。众所周知,美国曾是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的殖民地,经过多年的反殖民战争才建立起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历史上建国相对较晚的发达国家,至今只有二百多年,但现在的“美利坚文化”却对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包容性理念所致。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广泛吸收了欧洲、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土著居民的文明成果,并经过较长时期的吸纳融合才形成了其风格独特至今在世界文化中仍占重要地位的“美利坚文化”。

因此,可以这样说,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永恒的主题。纵观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文化兴衰起伏,曾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早期四大文明。中华文明就是其中的一个,究其根源,就是遵循了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以至今仍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展现了其特有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能够丰富人类的文明成果,延续和弘扬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极具典型的文化“包容性增长”史,比如,在中国的庙里可以同时供奉着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孔子,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征。“求同存异”就是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够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吸收、借鉴其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自古就非常丰富,且形式多样,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尤以先秦诗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代表。如果从地域上来划分,还有一大批带有本土风格的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川蜀文化、荆楚文化、秦拢文化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变迁、民族的统一和分裂等,各种文化不断地碰撞、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如果从流派上来梳理,则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他们的思想自成一体,特点纷呈,长短各异,在不断碰撞中互相学习和吸纳,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华文化并没有排斥它,相反却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经过汉朝、东晋、隋唐直至宋明时期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和创新,形成为一种仅次于儒家思想的新型文化,与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撑起了中华文化的大局。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专制的日趋没落和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应有的主导地位。

进入20世纪之后,先进的中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既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又继续寻找构建新的中华文化的路径,他们既继续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文化精华,又主动学习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很多优秀的东西,同时对近代100多年所创造的新文化也不断地进行吸纳,从而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当代的中华文化是既继承传统又开放全球包容性文化,文化“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强调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这与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即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正好相符,体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默契性。再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这种增长模式与我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思想主张也有较强的契合性。老子的“自然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主张凡事人们都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应顺应其自然发展之道,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也不要过多地干预。可见,中国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曾力挺整个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数千年之久而不衰,曾使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而从未中断,曾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生生不息,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就是中华儿女所爱戴和栖息的精神家园。

实践证明,中华文化具有承载万物的气魄、海纳百川的胸襟,因它的兼收并蓄而多彩,因它的推陈出新而活泼,因它的特色鲜明而远扬。今天,中华文化正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和包容性增长而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面。

总之,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曾为人类文明发展和道德完善发挥过重要作用。汤一介在《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说:“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曾对世界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中华文化中的‘普遍和谐观念正是当今世界发展最需要的理念。”⑤

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价值—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衍生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而流行起来的政治术语,它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因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导致文化发展方面的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特有产物,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拓宽发展,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也必然随实践而走向全球化。国家和民族间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交往的基础上,必然会凸显出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然后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与整合,再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因此,文化全球化不会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文化全球化是随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也必将是经济全球化的归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有关阐述,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推动力,文化全球化进程也将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最后实现。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矛盾重重,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都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發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硬政治、军事和科技实力等,在文化传播领域占据着明显的强势地位,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更多地表现出单方面的输出和输入,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这样的发格局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与日俱增,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显出来,文化俨然已经成为国家民族间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谁在这个全方位全球化的时代占据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谁掌握了这个主动权,谁的经济就会有大发展。众所周知,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凝聚力来维系它的协调和稳定,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文化。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能通过它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凝聚和激励起全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21世纪是世界大转折、大变革、大发展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将从此开启。伟大复兴需要伟大文化的引领,需要先进文化的内力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又积极吸收了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费孝通认为:“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也有与‘异文华交流的丰富经验,中华文化的这种海纳百川的特点,会有助于‘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性的发展的。”⑥虽然当下的中华文化在全球并不处于核心位置,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但它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却不可否认。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文化只要具有开放、交融的品质,只要善于开拓和创新,就能延续和进步,就会有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就能为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具有强大包容精神的中华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为长春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转型期建构包容性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 第248号)

【注释】

①周柯,曹东坡:“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与包容性增长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

②李伯淳:《中华文化与21世纪》,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第16~17页。

③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7日。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

⑤汤一介:“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

⑥费孝通:“全球化的新挑战:怎样为确立文化关系的‘礼的秩序做出贡献?”,《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2期。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价值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给”的价值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