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春英
(作者是吉林日报社阅评员)
作品刊发正值中韩建交20周年,报道用数据和事实给部分韩国媒体对华不实之报道给予有力回击,报道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对消除中韩两国民间的心结,有效传达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维护中国利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调解作用。
报道国际敏感问题,媒体价值判断和确定报道尺度是最大难题。怎样发挥自身对外传播优势,在涉外舆情和涉华关切上,主动发声、强占先机,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成为衡量对外传播效果成败的尺度。
由于受地缘政治、文化、历史差异和偏见等因素的影响,韩国人所了解的中国和我们希望韩国了解的中国是不一样的,这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成为两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如中国农产品质量、在韩中国人犯罪现象等,这些话题是两国民众间长期存在却始终不敢轻易触碰的敏感话题。以前,很多报道只停留在表象,没有更深、更广的剖析和解读,久而久之,相互间产生的误会越来越深。
为减少传播内容和受众认知的差距,《吉林朝鲜文报》在国内朝鲜文媒体中大胆选择中韩两国民众间存在的敏感话题作为选题,在采写上多用客观、确凿的事实反驳了一些韩国人对中国的不实指责,既不伤害两国民众的感情,又达到了正面报道的目的。
选题确定后,《吉林朝鲜文报》选派精兵强将,由社长亲自挂帅,组成特别采访组奔赴韩国,广泛采访政府部门、商贸界、学界、媒体、社会团体及普通百姓。根据掌握的大量一手材料,采写出由四大部分共15篇稿件组成的大型系列报道。
《吉林朝鲜文报》在报道中巧妙避开伤害两国人民感情的敏感“雷区”, 深入现场、海量取证,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提升主题。
系列报道首先点出韩国媒体的质疑在何处、提出什么观点,然后用事实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使报道观点“打”得准、“立”得住。如系列报道中有关韩国民众对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问题的质疑部分,采访组实地踏查了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并分别采访了中韩两国的贸易商、韩国有关进口管理部门,通过掌握的大量令人信服的资料,揭示出中国农产品成为“热门话题”的真相:韩国贸易商实际上掌控着对韩出口农副产品的全过程,而进口的中国农产品之所以出现质量问题,实际上是因为一部分韩国贸易商为谋求暴利,人为地掺杂进劣质农副产品。
通过深入、全面的采访还原真相,极大地消除了韩国国民对中国农产品的成见,有力地恢复了中国农产品的声誉。通过两国官方的发声,释疑解惑,以理服人,既没有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又将事情的原貌真实、全面地呈现出来,达到了报道效果。
再如报道中不仅有两国民众对敏感问题的看法,还点出韩国媒体不公正、片面的报道致误解与偏见加深。采访组将视线锁住韩国媒体与网络,一针见血地点出部分韩国媒体不负责任的歪曲报道和煽风点火,使这种误会加深。
报道刊出后,引起国内外媒体强烈反响。韩国《联合通讯》、欧美等国外12家媒体对稿件进行了引用和转载,国内外还有4家博客给予转载。人民网、中央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内14家媒体也先后转载。显然,在这次报道中《吉林朝鲜文报》的网站真正发挥了其功能,成为报道对外传播的有力“利器”。
这些年来,《吉林朝鲜文报》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权威的有极大影响力的朝鲜文网站,使其成为对内对外宣传吉林,促进中国、吉林省与朝鲜半岛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舆论阵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朝文网已经在国内20多个朝鲜语网站中,日访问量最高,深受广大网民欢迎。朝文网日点击量达15万人次,其中省内占35.31%,国内省外占31.35%,国外占33.34%。来华投资、工作、学习、生活的韩国人几乎都看朝文网。他们认为,朝文网是韩国人了解吉林、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窗口之一。韩国众多媒体也经常转载朝文网的报道。目前中韩关系正迎来新的历史起点,这需要两国进行更加深入的互相了解。因此我们也要客观对待两国民众之间客观存在的一些误解,为双方增加了解和信任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关于一些两国间敏感话题的讨论和担忧可能将很长时间伴随两国关系。这就需要地方媒体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解读影响两国人民感情的社会现象,以及在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存在的误解,更好地加深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