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科书插图的使用

2014-05-28 10:09杨杰
化学教与学 2014年5期

杨杰

摘要:化学教学中,利用“教科书插图”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建构化学基本观念,促进教学“轻负高效”。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复述实验现象;学习操作方法;建构基本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5-0081-02

为了引人入胜、体现便教利学以及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特点,化学教科书中编排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丰富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观念等。化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科书插图呢?笔者尝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依照插图复述实验现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的课程目标。为此,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相关实验现象进行复述(如,让学生描述碳、磷、硫、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主要现象等),以反馈和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然而,由于实验距离复习课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常会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相应插图,然后让他们依据插图所展示的实验现象加以复述,一般可在“破涕为笑”中达成预定教学目标。这样做,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学会利用插图学习其中承载的化学知识(进行多元化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为流畅、和谐。

例如,“氧气性质”的中考第一轮复习课中,当要求学生复述“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异同”时,笔者所请的一位同学却无言以对。此时,笔者没有立即另请同学进行回答,而是先让这位同学找出了课本中的插图(如图1所示),同时给他适当细看和稍作思考的时间,之后他就把实验现象准确复述出来了,接着笔者以“说得很好!”的鼓励语请他坐下时,脸颊上还显露出淡淡微笑。可见,当学生无法调出头脑中相关实验现象的记忆时,让他们寻找和依据插图加以复述的做法对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还是行之有效的。

二、让学生模仿插图完成实际操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课程目标。为此,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除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标中要求的8个必做的实验之外,有时还会将教材中编排的部分探究活动转化为学生实验,以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然而,当教师进行实验技能教学示范时,大都数学生往往只会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对相关动作技能的学习“熟视无睹”,因而当他们亲自动手完成该实验时,常常会因不能规范地进行操作,导致实验失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相应插图,然后让他们模仿插图所展示的具体操作方法或流程进行操作,一般他们可在插图帮助下规范、有序地进行操作,成功完成实验。这样做,学生对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将会逐步从“模仿操作”走向“独立操作”、从“初步学习”走向“初步学会”。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完成“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时,发现大多组别的学生都未能观察到火焰上方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见到的只是内壁上附着了一层黑烟。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验成功,笔者首先让他们找出了课本中的插图(如右图2所示),其次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操作方法与图示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出自己操作上的不足(烧杯完全罩住了火焰),同时提出了观察的方法(观察澄清石灰水液滴中的变化),再三让他们将烧杯内的黑烟擦拭干净并以图2所示的方法(烧杯口置于火焰上方)进行重新操作时,同学们都惊叫起来:“有了,有了,浑浊了,浑浊了!”可见,让学生模仿课本插图进行实际操作,他们学习的操作技能将会更加规范、到位,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成功率。

三、让学生在研析插图中建构观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为此,新修订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常常会将化学基本观念有机融合于插图之中,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更为直观化地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然而,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鲜有借助插图开展观念建构的教学活动,大多数仍然是在落实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为此,教师有必要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中穿插一些研析课本插图(隐含基本观念)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们顺利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活动之后,笔者穿插研析课本插图(如图3所示)的教学活动如下:

研析插图活动1:图3展示的盐酸(反应物)中含有哪些离子?你认为盐酸中还应含有哪种微粒?氢氧化钠溶液呢?

研析插图活动2:图3中反应前后哪些微粒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哪些微粒的数目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上述2个研析插图活动,学生会在活动1中认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还含有水分子”并初步建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会在活动2中认知“反应前后,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结合生成其他微粒,其数目不变,好像是‘旁观者;反应时,溶液中的2个氢离子和2个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2个水分子,致使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水分子数目增多”并初步建构“化学反应前后,有些微粒会改变(变化观),有些微粒不会改变(守恒观)”。这样做,可把学生认知“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学习支架建设得更好。可见,让学生研析插图(隐含基本观念),对他们建构化学基本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上述教师紧扣课本插图开展的相应化学教学活动,对学生积累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建构化学基本观念都是很有帮助的,对实现“轻负高效”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化学教学中,利用“教科书插图”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建构化学基本观念,促进教学“轻负高效”。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复述实验现象;学习操作方法;建构基本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5-0081-02

为了引人入胜、体现便教利学以及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特点,化学教科书中编排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丰富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观念等。化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科书插图呢?笔者尝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依照插图复述实验现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的课程目标。为此,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相关实验现象进行复述(如,让学生描述碳、磷、硫、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主要现象等),以反馈和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然而,由于实验距离复习课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常会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相应插图,然后让他们依据插图所展示的实验现象加以复述,一般可在“破涕为笑”中达成预定教学目标。这样做,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学会利用插图学习其中承载的化学知识(进行多元化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为流畅、和谐。

例如,“氧气性质”的中考第一轮复习课中,当要求学生复述“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异同”时,笔者所请的一位同学却无言以对。此时,笔者没有立即另请同学进行回答,而是先让这位同学找出了课本中的插图(如图1所示),同时给他适当细看和稍作思考的时间,之后他就把实验现象准确复述出来了,接着笔者以“说得很好!”的鼓励语请他坐下时,脸颊上还显露出淡淡微笑。可见,当学生无法调出头脑中相关实验现象的记忆时,让他们寻找和依据插图加以复述的做法对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还是行之有效的。

二、让学生模仿插图完成实际操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课程目标。为此,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除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标中要求的8个必做的实验之外,有时还会将教材中编排的部分探究活动转化为学生实验,以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然而,当教师进行实验技能教学示范时,大都数学生往往只会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对相关动作技能的学习“熟视无睹”,因而当他们亲自动手完成该实验时,常常会因不能规范地进行操作,导致实验失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相应插图,然后让他们模仿插图所展示的具体操作方法或流程进行操作,一般他们可在插图帮助下规范、有序地进行操作,成功完成实验。这样做,学生对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将会逐步从“模仿操作”走向“独立操作”、从“初步学习”走向“初步学会”。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完成“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时,发现大多组别的学生都未能观察到火焰上方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见到的只是内壁上附着了一层黑烟。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验成功,笔者首先让他们找出了课本中的插图(如右图2所示),其次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操作方法与图示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出自己操作上的不足(烧杯完全罩住了火焰),同时提出了观察的方法(观察澄清石灰水液滴中的变化),再三让他们将烧杯内的黑烟擦拭干净并以图2所示的方法(烧杯口置于火焰上方)进行重新操作时,同学们都惊叫起来:“有了,有了,浑浊了,浑浊了!”可见,让学生模仿课本插图进行实际操作,他们学习的操作技能将会更加规范、到位,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成功率。

三、让学生在研析插图中建构观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为此,新修订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常常会将化学基本观念有机融合于插图之中,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更为直观化地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然而,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鲜有借助插图开展观念建构的教学活动,大多数仍然是在落实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为此,教师有必要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中穿插一些研析课本插图(隐含基本观念)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们顺利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活动之后,笔者穿插研析课本插图(如图3所示)的教学活动如下:

研析插图活动1:图3展示的盐酸(反应物)中含有哪些离子?你认为盐酸中还应含有哪种微粒?氢氧化钠溶液呢?

研析插图活动2:图3中反应前后哪些微粒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哪些微粒的数目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上述2个研析插图活动,学生会在活动1中认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还含有水分子”并初步建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会在活动2中认知“反应前后,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结合生成其他微粒,其数目不变,好像是‘旁观者;反应时,溶液中的2个氢离子和2个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2个水分子,致使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水分子数目增多”并初步建构“化学反应前后,有些微粒会改变(变化观),有些微粒不会改变(守恒观)”。这样做,可把学生认知“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学习支架建设得更好。可见,让学生研析插图(隐含基本观念),对他们建构化学基本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上述教师紧扣课本插图开展的相应化学教学活动,对学生积累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建构化学基本观念都是很有帮助的,对实现“轻负高效”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化学教学中,利用“教科书插图”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建构化学基本观念,促进教学“轻负高效”。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复述实验现象;学习操作方法;建构基本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5-0081-02

为了引人入胜、体现便教利学以及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特点,化学教科书中编排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丰富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观念等。化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科书插图呢?笔者尝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依照插图复述实验现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的课程目标。为此,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相关实验现象进行复述(如,让学生描述碳、磷、硫、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主要现象等),以反馈和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然而,由于实验距离复习课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常会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相应插图,然后让他们依据插图所展示的实验现象加以复述,一般可在“破涕为笑”中达成预定教学目标。这样做,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学会利用插图学习其中承载的化学知识(进行多元化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为流畅、和谐。

例如,“氧气性质”的中考第一轮复习课中,当要求学生复述“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异同”时,笔者所请的一位同学却无言以对。此时,笔者没有立即另请同学进行回答,而是先让这位同学找出了课本中的插图(如图1所示),同时给他适当细看和稍作思考的时间,之后他就把实验现象准确复述出来了,接着笔者以“说得很好!”的鼓励语请他坐下时,脸颊上还显露出淡淡微笑。可见,当学生无法调出头脑中相关实验现象的记忆时,让他们寻找和依据插图加以复述的做法对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还是行之有效的。

二、让学生模仿插图完成实际操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课程目标。为此,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除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标中要求的8个必做的实验之外,有时还会将教材中编排的部分探究活动转化为学生实验,以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然而,当教师进行实验技能教学示范时,大都数学生往往只会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对相关动作技能的学习“熟视无睹”,因而当他们亲自动手完成该实验时,常常会因不能规范地进行操作,导致实验失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相应插图,然后让他们模仿插图所展示的具体操作方法或流程进行操作,一般他们可在插图帮助下规范、有序地进行操作,成功完成实验。这样做,学生对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将会逐步从“模仿操作”走向“独立操作”、从“初步学习”走向“初步学会”。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完成“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时,发现大多组别的学生都未能观察到火焰上方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见到的只是内壁上附着了一层黑烟。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验成功,笔者首先让他们找出了课本中的插图(如右图2所示),其次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操作方法与图示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出自己操作上的不足(烧杯完全罩住了火焰),同时提出了观察的方法(观察澄清石灰水液滴中的变化),再三让他们将烧杯内的黑烟擦拭干净并以图2所示的方法(烧杯口置于火焰上方)进行重新操作时,同学们都惊叫起来:“有了,有了,浑浊了,浑浊了!”可见,让学生模仿课本插图进行实际操作,他们学习的操作技能将会更加规范、到位,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成功率。

三、让学生在研析插图中建构观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为此,新修订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常常会将化学基本观念有机融合于插图之中,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更为直观化地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然而,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鲜有借助插图开展观念建构的教学活动,大多数仍然是在落实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为此,教师有必要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中穿插一些研析课本插图(隐含基本观念)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们顺利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活动之后,笔者穿插研析课本插图(如图3所示)的教学活动如下:

研析插图活动1:图3展示的盐酸(反应物)中含有哪些离子?你认为盐酸中还应含有哪种微粒?氢氧化钠溶液呢?

研析插图活动2:图3中反应前后哪些微粒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哪些微粒的数目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上述2个研析插图活动,学生会在活动1中认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还含有水分子”并初步建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会在活动2中认知“反应前后,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结合生成其他微粒,其数目不变,好像是‘旁观者;反应时,溶液中的2个氢离子和2个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2个水分子,致使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水分子数目增多”并初步建构“化学反应前后,有些微粒会改变(变化观),有些微粒不会改变(守恒观)”。这样做,可把学生认知“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学习支架建设得更好。可见,让学生研析插图(隐含基本观念),对他们建构化学基本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上述教师紧扣课本插图开展的相应化学教学活动,对学生积累化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建构化学基本观念都是很有帮助的,对实现“轻负高效”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