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琴
摘要:《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能够认识不一样的七巧,和七巧之为七巧的无奈。本文试探究“七巧”是怎样一步步丧失本性,成为乖张暴戾,性格扭曲,人格变态的寡妇的。
关键词:张爱玲;七巧;扭曲;压抑
张爱玲是一位早慧且少年成名的天才作家,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之一。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张爱玲算是上海沦陷的赢家。孤岛时期的上海写作生态的畸形,使得大多数的文人作家或销声匿迹,或改名换姓,当男性作家选择保持沉默之时,却给了女作家大显身手的机会,使得不具政治色彩的女作家一枝独秀,张爱玲算得上是最典型的一个。她在《<传奇>再版自序》中写道:“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可以看出她是自觉地走上卖文为生的道路的,而不是被时代的滚滚浪潮卷进文坛的。在孤岛文坛大捧女作家之际,她适时地抓住机会,一举成名。但孤岛之后的上海,由于种种原因,张爱玲沉默了。直到夏志清先生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说道:“她(张爱玲)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极力肯定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掀起了对张爱玲的研究热潮。可以说没有夏志清先生的肯定和推崇就没有如今张爱玲研究的热潮。中国大陆在继台湾、香港之后也掀起了研究张爱玲的热潮。
少年成名是作家张爱玲的幸运,但作为女儿的她是不幸的,特别是其在缺少生母的关爱,在后母虐待中度过的孤独、寂寞的童年。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跟她的家庭生活、成长环境、世事经历、学识教养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聪慧的天资和不幸的童年经历共同造就了冷峻且苍凉的张爱玲,她独具天眼,犀利的目光能够洞察再平凡不过的事物背后深刻的东西,精辟的语言能够一针见血地深入骨髓,让她笔下的事物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眼前,体无完肤。
《金锁记》是张爱玲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夏志清先生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一文中称赞道:“《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篇享有盛誉的中篇小说足以彰显她小说创作的才华。主人公“七巧”被屡屡搬上台面细细剖析,越是深入的剖析越是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探究起“七巧”是怎样炼成的。
《金锁记》开篇,张爱玲并不是直接讲述七巧的故事,而是通过两房的下人夜间闲话的道出这个大家庭中曹二奶奶七巧悲剧且扭曲的一生。下人说主子闲话虽说在任何时代都不能杜绝,但如果是出身大户人家,娘家有背景,在夫家又有地位,风生水起的得意人儿是不会成为闲言碎语的众矢之的的。小说通过二房的丫头“小双”和三房的丫头“凤箫”闲言碎语引出七巧的人生故事,“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两个丫头简短的对话,引出了七巧尴尬悲哀的人生,如若“二爷”不是个“残废”七巧还只能是做一个“姨奶奶”,甚至连做“姨奶奶”的资格都没有。丫头下人都能这样毫无忌讳的闲话七巧的事儿,在这个大家庭中她的地位是有多么的卑下不堪是可想而知的。身为麻油店铺家的女儿,嫁的又是一个残废的丈夫,没人肯把她放在眼里,也没人会把她放在眼里,在曹公馆她饱受冷嘲热讽,闲言碎语。
七巧作为弱势群体里的一员,孤身囚禁于看上去光彩迷离的“金锁”之中,每天重复着不幸的人生,饱受孤独与寂寞之苦。“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不难想象初嫁入门的七巧曾经也是真心实意的想要融入那个大家庭,想要成为那个家庭中的一员,但在那注重门当户对的年代,由于出身卑微她与那个家显得格格不入,即使她想主动靠近,别人又何尝愿意呢?人都是有尊严的,不论地位的高低,太多次的热脸贴了冷屁股之后,她退缩了,蜷进自己亲手打造的“金锁”之中,把自己变得乖张暴戾以便保护自己,她的双脚将自己带入不幸的深渊,同时助她一臂之力的还有众多无形的手。
在那样一个男权话语的时代,女人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家庭里“七巧”这样的女性,但是为了掩饰她的自卑心理,为了释放她被压抑的人性,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己仅有的自尊心,她极力“发声”,哪怕是刺耳的杂音,她也在所不惜,为的是宣泄心中的委屈和恨,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求一些存在感。但“她的话,老太太哪里听得进?”终究是人微言轻,“谁拿她的话当桩事!”她极力“发声”,众人却是极力否定她的“发声”,这样一来她被否定得更为彻底,被压抑的人性得不到释放,寻求存在感而不得,向外找不到宣泄情绪的出口,她便转而向内,她或出于自愿,或出于无奈地走向了心理扭曲和变态。
为了刻画七巧这个人物,为了更彻底的表现七巧的变态扭曲的心理,张爱玲在七巧的身份设置上匠心独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更何况一个母亲呢!但《金锁记》恰恰就塑造了“七巧”這样一个人性泯灭的恶母形象,将心理扭曲变态同“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得“七巧”这个人物的心理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但是“恶母”是怎样炼成的呢?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七巧是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她的爱的失落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亲情,一个是爱情。七巧的哥哥曹大年为了钱财将妹妹“嫁”给了破落大家里得了骨痨的残废做姨太太,这是骨肉亲情的失落;嫁入姜家,她不被姜家上下大小包括丫头下人们所待见,连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都得不到维护,更别说享受一点亲情的温暖了,这是她第二层亲情的失落。在姜家,她身为骨痨二爷的妻子,虽然恼骚满腹,但还是尽心尽责的照顾着二爷的起居生活,在自己的丈夫那儿,无论是她的爱情还是她的爱欲都不能得到满足,这是她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身在高门大户的妇道人家,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于是她只能在姜家高墙之内寻觅一个爱人,“季泽是个结实小伙子”与她骨痨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很顺利成章的爱上了他,她想将在丈夫那儿失落的情和欲在季泽这里找回,七巧“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的就走了过去。”可见季泽对她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她对季泽是真有着浓浓的爱意的,然而季泽只是“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脚”,她的爱情再一次失落了,爱欲再一次被压抑了,她不禁问道“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她渐渐地走向愤恨,“七巧捏着一片锋利的胡桃壳,在红毯条上狠命刮着,左一刮,右一刮,看着那毯子起了毛,就要破了。”其实要破的岂止是这毯子,也是她快要压抑不住的的情和欲。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使得七巧最终走向了人性和母性的双重泯灭,使得她完全丧失了身为母性的良知,将魔掌伸向了自己的儿女。她极力控制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毁掉了儿子的一生,断送了女儿的爱情。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一个母亲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来揭示“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从而冷峻的思考人性和人欲的关系。儿女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七巧毁掉了儿女的幸福,其实是双重的,彻底的毁掉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爱的失落”“性的压抑”毁灭最彻底的还是被压抑者自身。
《金锁记》整个小说不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透露着寒意,如同带有寒气的清冷的月光。小说开篇第一段就借着月光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氛围,奠定了小说悲怆的感情基调。“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本就是朦胧的,再隔着三十年的岁月,肯定是昏沉的,自然给故事蒙上了灰色的格调,不那么明朗,也暗示了不圆满的结局。张爱玲将“月亮”比作朵云轩信笺上落了的一滴“眼泪”,这本不是真正的眼泪,但却借“泪”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不难看出故事的发展定是浸满了泪水的,流出的泪,淌进心里的泪。七巧是一个内心阴暗的人物,代表了人性的阴暗面,但她也曾有光明的一面,或者说不那么阴暗的一面,她的堕落是有一个过程的,《金锁记》的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描写一个正常的,有那么一点可爱之处的女子怎样一步步堕落成恶妇,这才是震撼人心的地方。文中有好幾处关于眼泪的描写可以看出人性泯灭之前七巧人性中不那么阴冷的一面。七巧的哥哥曹大年到上海来看望她,见哥哥嫂子时有一段细节描写,“七巧止不住一阵心酸,倚着箱笼,把脸偎在那沙蓝棉套子上,纷纷落下泪来。”面对亲人时,人总是最脆弱的,七巧在孤立无援的“金锁”之中,终于见到了有着血缘亲情的哥哥,平时在姜家所受的种种委屈与不如意统统化作了泪水,一泻而下。虽说在哥哥嫂子面前她有各种抱怨,但“七巧翻箱子取出几件新款尺头送于她嫂子,又是一副四两重的金镯子,一对披霞莲蓬簪,一床丝绵被胎,侄女们每人一支金挖耳,侄儿们或是一只金锞子,或是一顶貂皮暖帽,另送了她哥哥一只珐琅金蝉打簧表。”可以看出七巧在兵荒马乱之年对亲人的艰辛处境很能理解,也不免心生疼惜从而落下了眼泪,并尽自己的能力接济他们的生活,而且还很是慷慨。在姜家分家产之时,七巧诉说自己不幸的人生和境遇“说着,流下泪来。”但最终的结果并不因为她的悲惨遭遇和眼泪而有丝毫的改变,“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七巧这里的“泪”一方面是悲悯自己,但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一种抗议分家方案的手段,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然而这种手段并没有取得胜利。七巧赶走前来骗她钱财的姜季泽时,也有一段七巧眼泪的描写,“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她的泪不仅是为爱情而流,也为逝去的青春、年华和无处安放的心吧。故事结尾处写到“七巧挪了挪头低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在回忆人生时,面对自己的不幸,流下几滴眼泪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七巧的这一滴清泪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可怜自己,也是在忏悔自己吧。
《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对话题人物的解读也是常解常新的,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能够认识不一样的七巧,和七巧之为七巧的无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