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冬梅
电视节目可不可以作为语文教学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好还是坏?怎样利用电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这一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摒弃了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如火如荼,山川风物,报刊杂志,展馆工厂,大街小巷都成为教师重视的教学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节目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修课”,更是现代中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这普及的电视却很少有教师去利用开发,究其原因,是因为怕学生看电视“上瘾”而浪费了学习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于是有些教师便将之划为禁区,采取种种办法禁止学生看电视。
一、问题的分析
其实,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一番,电视不失为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的宝贵的课程资源。电视节目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直观生动,它形象生动地给人知识、智慧和经验,陶冶人的情操,这是单纯文字学习所不能匹敌的。这也是学生屡禁不止,越禁越看的重要原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起点,更是学习的动力。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教者为何不摒弃简单粗暴的禁止,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度呢?对学生看电视加以正确热情的引导,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用品评的心情去想,逐渐使他们走出迷恋“情节”的怪圈,学会选择电视节目,为提高语文教养服务。
二、策略的实施
1.开阔视野的好渠道
电视节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接受大量信息的开拓视野的好渠道。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面较宽的人文学科,新科学、新知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人们袭来,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有限,读报刊、看电视正好可以弥补此缺憾,而电视节目以其形式新、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展示它的“旋转舞台”的优越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收看、定会使学生获益匪浅。像揭示自然奥妙的“世界地理”,关注民生的“今日关注”,报道热点话题的“焦点访谈”,贴近学生的“变形记”,反映本地生活文化的“珠海故事”、“视点”等栏目,学生获取的信息,接受的熏陶,实在不可低估。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展知识面,电视不失为不可多得的好渠道。
2.学习写作的活蓝本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的至关重要,电视则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优的情境。例如,中学生写作以描写的功夫为基础,如果让学生置身电视剧直观的形象前,人物的喜怒哀乐是通过直接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出来的,学生易于接受,学得更加轻松。前段时间《甄嬛传》热播,我布置学生选取一个五分钟片断进行描写训练,许多学生描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甄嬛的善良、坚毅,敌人的阴险、狡猾,在学生笔下得到再现。
电视不仅为写作提供了直观的材料,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一次以“名人”为话题的课堂写作训练中,许多学生准确地引用了大量名人事迹。一位学生描写网球冠军李娜,历数了她在各项重大比赛的对手,比分和战术,其数据之精确让老师也为之惊叹。这些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她平时喜欢看“体育频道”不无关系。
还有一些节目,本身就是好文章。如电视散文,是散文写作的好借鉴,优美的散文经配音员娓娓道来已是令人心醉,再配以相应的动感画面,更是荡气回肠。《狂野周末》《走近科学》生动严谨的解说词也不失为学生模仿的佳作。即使是一则几秒钟的广告,其中也不乏巧妙的构思。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地看,去除兴趣的盲目性,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的技巧,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能力。
3.综合性学习的好帮手
围绕一个主题,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节目,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例如:2012年林丹在伦敦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羽毛球单打世界冠军,一时间,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不少学生更是把他当作偶像。我因势利导,设计了“走近林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通过电视节目了解林丹,搜集有关资料(新闻,评论,照片等),并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设专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可兴趣盎然地合作、交流,不仅充分了解了林丹的事迹,培养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展示个性,提高学习的热情。
4.陶冶情操的多面手
“电视散文”、“今日珠海”等栏目,具有画面清新、音乐优美、诵读动听的特点,学生读的是直观、形象、逼真的“教材”,文字、画面、音乐三管齐下,既可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又能体味作品的深邃意境,怡情养性。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文艺欣赏节目,如音乐、舞蹈、相声、小品等对学习语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选择,变放纵随意为陶冶情操,在娱乐中升华人格,就会在不断提高审美修养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素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显而易见,只要引导得法,“腐朽”也能变为“神奇”。为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树常绿,教师还是对学生乐看电视这一现象多来点儿正面引导,少设些禁区,让“电视节目”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光彩。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乾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