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华
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就是古代诗歌了,特别是律诗绝句辞赋类更因其固有的格律要求、特有的表达方式、高度浓缩的情感、高度凝练的语言,为数百年后的后人们对它们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每到教授古典诗文,特别是诗歌时,面对学生的怨声载道我有时也是一筹莫展。
按教学目标及要求,高中阶段诗歌教学要教会学生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教学生鉴赏诗歌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在这些要求中,我认为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通过学会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把教学目标及要求去繁就简进行新的思考后,再来审视原来的教学,发现自己老是过多的在就诗歌教诗歌上转来转去,生怕学生不知道作者是谁,其诗歌上的地位怎样,诗歌作品影响怎样等等都毫不放过地向学生作介绍,然后还要讲重点的句与字以及写作方法。看似滴水不漏,可是学生能记住的少之又少,诗歌鉴赏莫说能力了,一般的常识都不具备,说明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比较好地把古代诗歌教好,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大处着眼,全面把握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为何要从大处着眼?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授古代诗歌如能先为学生勾勒出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清楚我们学的东西大致是哪个时期的诗歌和这个时期的诗歌大致特点,对古代诗歌有较好的时空观念,再辅以其它方面的教学,效果会好许多。我的做法是与学生一道勾勒出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以画知识树的方式指导学生形象记忆,效果甚好。我们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脉络的勾勒,最初是粗线条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以后教学中还随着讲课的需要引导学生边复习边补充,让学生的时空轨迹更加清晰,文学史的知识也会更加丰富,这样,再去把握作者以及作品就容易得多。
二、小处着手,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营造意境,凭借形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因此,我们读诗,要先从语言开始,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感悟形象与意境,把握诗情与诗旨,最后研究写法,通过多方面的体验,以达到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概括起来说,诗歌鉴赏的基本流程是“语言——形象——意旨——写法”,考虑篇幅的关系,主要以语言与写法为例,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一)语言:考析词义,疏通章句
1.理解词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特别要注意一些常用字在古代的特殊含义。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疑,“类似,好像”的意思,而不能解作“怀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同上;“云想衣裳月想容”(李白《清平词调》),想,像;“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坐,由于,因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床,坐具。
2.根据诗歌语言句法、修辞上的特点把握句义
(1)省略。古今汉语,省略主语、宾语、兼语、介词等都常见,却少有省谓语的,诗歌中却常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可分别补“有如”、“满含”);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分别补“赠送”、“获得”);
(2)跳跃。诗歌语言高度精炼,意象转换与过渡之际,往往略去一些中间环节,乍看起来,句与句之间好像跳脱了什么,不能连属。
不管诗句如何跳跃,必有意脉可相连属,把握了作者的“意”,我们就能把看起来杂乱无章、不相连属的模糊意象贯穿起来,整个诗的意境也就把握住了。
(3)互文。前句(或上半句)包含后句(或下半句)未出现的词,在后句(下半句)里又包含着前句(上半句)应出现的词。例如: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
④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清·纳兰性德《咏笼莺》)
(4)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在古诗词里很常见。例如: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所寄托,所以,凡用典的地方,要读出作者所寄之意。
另外,意象名词组合、倒装、拆字、比喻、借代适当介绍即可。
(二)写法:探究写法,分析效果,提升鉴赏水平
诗歌的表达技巧涉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顶针、双关。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叙事抒情、借典故抒情、借细节抒情、借咏史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4.描写手法:(1)正面与侧面(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侧结合);(2)虚写与实写(“虚”指: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已逝之景之境;③设想的未来之境;④对面落笔,虚实结合。)(3)动景与静景(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衬动,以动衬静)(4)烘托与渲染;(5)对比与衬托(正衬、反衬);(6)工笔与白描;(7)角度变化:远近、高低、俯仰(远近、高低结合)以及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形、色、声、态等的不同;(8)整体与局部(点面结合);(9)描写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5.表现手法:抑扬、层层铺垫、伏笔照应、以小见大、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对比衬托、无理而妙、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移情于物、对面反写。
诗歌鉴赏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长期的阅读实践。只有广泛阅读,精研深思,不断丰富阅读经验、知识,才能形成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熟读多记
鉴赏能力的得来更大程度来自于博读“强志”。诗歌的阅读在诗歌鉴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阅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有很多好的总结,如要求阅读中注重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感情、读注释等等都值得借鉴。而本人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就是熟读成诵,并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定读的目标和背诵的目标,结合教学不仅要严格检查,还经常引导学生把记得的一些知识与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长期下来,我教过的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鉴赏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有的还在作文中和平时的讲话发言中恰当用上了古代诗句。这方面基本上是硬办法,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也就没有更多总结的东西。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我认为,抓住这三个重点并假以时日,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