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高中物理由于属于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科内容较为客观,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很难让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在教学上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此外,高中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对学习抓得比较紧,尤其是高中物理作为高中理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多处于紧张状态,因而随着物理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是压力型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心理动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改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提高学生这习的物理兴趣和自我探索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本文从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出发,提出实验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高中物理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达到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实验教学法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都极为感兴趣,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原因有求知欲的驱使,有对物理实验的新奇感,当然也有逃离课堂教学压力的想法。教师除了课本教学,也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发展。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课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实验课之所以给以学生较为轻松的感觉,是实验的过程,学生能较为自由的进行学习活动,而且很多活动都是学生自发进行的。实验中,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在不自觉中发现物理现象和探索的物理问题,比教师直接讲授实验结果,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二、小组教学法
小组教学法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由于高中物理教学过于紧凑,学生学习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学生也多以自我学习为中心,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普遍。其实教师应该重视小组教学的作用,通过小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减缓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小组教学法其实是一个“连点成面”的过程,通过小组将班集体化成几个部分,看似是将整个班级分散了,实则加强了学生个体间的联系。让学生有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圈子,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可达性,没有小组,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但对于很多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或者较为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来说,小组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给了其交流的“名正言顺”,有助于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例如,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在考评时,要关注小组中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的情况,关注小组的整体进步,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小组中的学优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取得进步,在此过程中,学优生在给学困生解惑的同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励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困生有了团队的帮助和小组集体荣誉感,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也能在此过程中收获很多。除此之外,小组教学在物理的实验课中也较为实用,很多实验在团队的合作下进行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对于物理实验现象的思考多样化,从而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也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教师还可以借助小组平台,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如体育比赛、辩论赛等,来加强物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摩擦力的利弊”为题的辩论赛,同学分组讨论,双方通过联系生活中摩擦现象来举例说明,如可以说“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就不能行走了、老师的粉笔也不能使用”等,反方则可以说“摩擦力会造成机器的磨损,消耗物资,甚至引发爆炸类灾难性事件”,这种与生活贴近的物理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的习惯。
三、情感物理教学法
新时代的学生在学习上带有很重的感情色彩,尤其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追求个性发展。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变化对于学习的影响,将之有效地用于教学之中。如针对当代学生偶像心理,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界伟大的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以科学家们的精神、思想和意志等感染学生,在潜意识里鼓励学生钦佩和学习这些科学家,产生对物理学科的敬意和认同感。
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通过介绍欧姆的事迹,告诉学生该定律是在欧姆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失败之后,才得出的结论,其对科学的执着一定能感染学生。通过这些名人事迹告诉学生学习物理要有坚持不懈和敢于探索的精神。这种情感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意志,感染学生热爱物理这门学科,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熟悉问题具有天生的亲切感,可以引导学生整合重点知识、学习方法和技能,还能很好的促进问题的再生成、再发现和再创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延伸至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都给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总之,将学生带进求知状态,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才是学好高中物理的第一步,通过自然生成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积极思考反过来产生更深层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分析探究问题中的疑惑来带动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在深思熟虑之中将问题有效的解决,在反思总结之中达到知识的迁移延伸,逐步带领学生向着知识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