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秋的一天,我冒着绵绵细雨,来到向往已久的苏州甪直古镇。这里河道纵横,桥梁众多,据说,“甪直”清初称“六直”,“甪”“六”谐音,“甪”的笔画字形有如纵横交织的六条湖,就渐渐用“甪”代“六”了,以象征小镇水道的四通八达。
穿过埠头小桥,我和一座千年古刹、两位文化名人在迷蒙烟雨之中不期而遇。甪直的千年古刹保圣寺原名圣教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保圣寺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就隐居于此,保圣寺有很多宝贝,说到这些宝贝的发现和保护,我们还要提到一位名人,这就是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1917年初,叶圣陶在位于甪直镇保圣寺内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并开展了“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这是他教学生涯的开始,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起飞地。
其间,叶圣陶和他的同学、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残破不堪的保圣寺里发现唐代号称“塑圣”的杨惠之的罗汉塑像,后经叶圣陶与蔡元培、顾颉刚、马叙伦等努力,对塑像进行了修葺、保护。1961年3月,保圣寺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还有很多宝贝,如庭院内的青石经幢是唐代的佛教石刻,铁钟则铸于明末清初。
水乡古镇淳朴的风土人情,让叶圣陶心情特别舒畅,每天早晚业余时间,他以操刀刻印、挥毫作书为乐,在这里,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春燕琐谭》,再后来愈发不可收,短短三年中,叶圣陶发表的小说、散文计百余篇,他深情地将古镇甪直比作“母亲的乳汁”、哺育自己创作成长的“摇篮”。以后他又创作了《多收了三五斗》等名篇,其中不少题材取自甪直,因为他对那里的乡村生活太熟悉了。
叶圣陶198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为纪念叶圣陶先生,甪直建立了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先生墓在纪念馆旁,墓碑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
叶圣陶纪念馆展厅内的实物、图片、文字,记录着这位朴素而伟大的老人的思想与生活,“语文”一名就是1949年叶圣陶先生第一次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纪念馆旁有一座六角形的小亭,亭名取自叶老生前散文集名“未厌”,映照叶老一生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精神,并以此勉励后人。浅显的两个字,传递的是无限的哲理。
叶圣陶一生钟爱书法,他的书法气象端严,工稳谨严,他在颜真卿、邓石如、弘一诸家用功尤甚,他对弘一法师书法的评点:“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毫不矜才使气。工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吴勇,江苏省书协理事,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协副主席,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书法教师)